宋代的禅教之辩
禅如果是思想,就可以从历史的演进找出关连。禅既然不是思想,只好从没有思想之前着手。这是禅的风格。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教界是怎样否定禅的。
教界中反对禅的有两派:一派是传统的原始佛教,一派是假禅道。
传统佛教遵循戒定慧三无漏学,必须习戒而生定,因定而生慧。这里的慧是般若慧,或称为无漏学,就是经典。他们讲禅定,以禅定力来觉察身心的微妙变化,从而印证经典,如期所愿的研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究竟寂灭”三法印。
禅定这里是工具,不是主要旨趣,禅定是用来培养心志的集中,加强观察思维的能力,目的在体会三法印。若有体会,就付诸实行,故说是渐行渐证,渐证而渐行,坚定的信心,即是般若慧的养成。
换句话,这是由正确的知见,引导正确的行为;知见的根本是经典,例如五停观、四念处等等,他们很少涉及大乘经论,因为大乘经论并非原始佛教的集结。
因此,他们当然反对“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宗,根本否认“不历僧祇获法身”的可能。
中国禅宗史德山宣鉴和尚向龙潭崇信禅师请教的公案,就是很好的例子。
教与禅的辩论从来没有停歇过。
在北宋仁宗朝,一样有一场禅与教的辩论。那是宋徽宗举办的,地点在太尉陈良弼的府邸,名义上是办斋僧会,参加的僧众有千人。继成禅师、圆悟禅师及法真法师、慈受法师都参加了这场盛会。
由善于华严宗的大师(善华严)发问:“吾佛设教,从小乘至圆顿教,都在扫除空有,以证真常,万德庄严,才能成佛。但是,禅宗常说:一喝能转凡成圣,与诸经论师的看法不同。请问:一喝能入吾宗五教,才是正说,若不能圆满解答,就是邪说。”
这个问题具有挑战性的。佛教从小乘而始别终教到至圆至顿,各种经典供人学习,循序渐进。现在禅宗大张旗鼓,不立文字,却可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棒喝交驰,轰动丛林。请问一喝之下,果能至圆至顿吗?
禅师公推继成法师回应。
宋代的禅教之辩
继成答:“您的问答,不劳圆悟、慈受、法真三大禅师动口,由后辈继成来回答承教。”
停了一下,继成叫一声:“善法师!”善华严即以回答:“诺。”
继成说:“您总以为小乘教讲有义,大乘始教讲空义,一乘终教者着力于不有不空义,大乘顿教即有即空,圆教者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是不是?我只一喝,不但可以诠尽五教,甚至一般的工巧技艺,诸子百家,都可以圆满达意。您信不信?”
继成乃大喝一声,随说:“您听见这一喝声吗?”善法师点头,师乃答:“既然听得这一喝,是有义,不是小乘教吗?”
停一下又问:“现在您听得吗?”善法师答:“不闻。”继成乃申论:“您既然听不到声音,那么刚才那一喝,已经入于无,这不是始教讲空吗?”
继成禅师双目注视着善法师说:“我初喝一声,您即答有,声音消失了,您答无。说无以证原本有;本来说有,而今实无,这不是不有不无吗?那不是始教。”
“我初一喝,说有非是有,因无故反证有!无一喝的时候,无非是无,因有故呈现了无,这样即有即无,不是顿教之义吗?”
“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无不及,情解俱忘。道有之时,纤尘不立,道无之时,横扫虚空,即此一喝,入百千亿喝,百千亿喝入此一喝,是故能入圆教。”
听到这里,大家佩服,善法师起身礼拜。
继成又说:“话犹未尽,请我聒扰。非唯一喝是这样,甚至于一语一默,一动一静,从古至今,十方虚空,万象森罗,六趣四生,三世诸佛,一切贤圣,八万四千法门,百千三昧,无量妙义,契理契机,与天地万物一体,谓之法身。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四时八节,阴阳一致,谓之法性。是故《华严经》云:『法性遍在一切处』。有相无相,一声一色,全在一尘,中含四义,事理无边,周遍无余,参而不杂,混而不一,于此一喝中,皆悉具足,犹是建化门庭,随机方便,谓之小歇场。未至宝所,殊不知吾祖师门下,以心传心,以法印法,不立文字,见性成佛,有千圣不传底向上一路在。”
善法师执礼虔诚再问:“如何是向上一路?”
师答:“你应向下会取。”(意即见性为起点)
善法师再问:“如何是宝所?”
“非汝境界。”
“望禅师慈悲。”
师曰:“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
华严宗善讲一真法门,由十玄而论起,重重法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赞为观止。笔者初学佛法,不知轻重,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虽知妄心不可安,始终找不到真心,尝当讲席论法,至此汗颜心虚。后得吾师《安祥之美》,顿然明白。
教内如何如何,这场辩论成了经典之作。
返回腾讯网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