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聆听,她的声音

《世界的聆听者》,【美国】沈 双著,译林出版社2020年8月第一版。ju

2007年匆匆见过沈双几面,之后虽未再见人影,但这个名字常常听沈公或其他师友提起。前几天拿到她的新书《世界的聆听者》,蓦然发现封面著者姓名的前面有一个方括号,号内是“美国”二字。沈双原来早已是美国人了。

由此想到钟叔河先生的名编“走向世界丛书”。自从“世界”闯入中国人生活,我们这块土地上就多了一批批“走向世界”的人。在这个行列中,到沈双这个辈分,她算是第几代了呢?

她的近代前辈多是奉旨出外考察,或衔命出使异邦,或逃往他国避险。他们确乎是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但是,他们看没看到世界?看到的是什么世界?看到之后心中有何感想乃至“敢想”?回国之后这些见闻又做了什么用途?多亏那时有机会出洋的人多是读书人,深通文墨,能咏善记,既然有蓝海留踪的缘分,就绝不放过青史留名的机会,于是我们才在“走向世界丛书”中读到他们的游记、日记,了解他们眼中笔下的“世界”。

时移势易,到沈双这一代,世界已经变得既大又小:大成了“全球化”,小成了“地球村”。“夷夏之防”自然不复存在,起码不那么普遍且明目张胆地存在,经济、文化之外,连“走向世界”的中国人的身份也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更有许多沈双这样的:他们不仅自己走向了世界,走到了世界,走进了世界,而且把自己走成了世界。他们不再以游客访者的目光看世界,他们更不是当今各类旅行团中的“沉默的观光者”和“浅薄的讥笑者”。他们身处世界之中,且听且说,自由自在,行走随心,沟通无碍。他们的所见与所思,既和前辈的考察日记不同,更和今天游客们海量制造的浮泛游记大异其趣。

从这个意义上,我把沈双《世界的聆听者》看成是中国人走向世界第N代的独特的“考察日记”。我尤其喜欢她身处世界时给自己的身份定位——聆听者。她能听到多种声音:这里那里的,此刻彼时的,师友同事的,影像文本的,大珠小珠,嘈嘈杂杂。而且她愿意听,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心胸去听。而且她能听懂,听懂之后也竟然不排斥,不拒绝,处变不惊。而且她不偏听偏信,她在兼听中寻找知音,然后高山流水般发出自己的声音。

我们都很熟悉另外一种人:他们不听别人的声音,或者说,他们只听自己愿意听的。其实他们只喜欢自己的声音,或者疑似或模仿自己声音的声音。他们坐井观天而自成世界。他们以为在走向世界,其实走向的是“井底”。

幸好沈双不是这样的人。读读《世界的聆听者》就明白,她游走于大千世界,以“世界文学”为家,细心聆听形形色色的声音。她也不做传声筒,她也把自己的声音,加入到“多声部交响”之中。是的,她的声音可能不那么宏大,没有响彻云霄、扭转乾坤的力量。可是,她发出的是自己的声音,是世界能听到而且能听懂的声音,是真实的声音。

2020091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