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特定时期的摄影是一种行为艺术,一种精神力量”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做客“大湖之约”
7月25日,由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合肥市广播电视台、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协办的“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在合肥市工人文化宫职工剧院举行。
本期邀请的主讲嘉宾是中国文联全委、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人民日报社总编室部务委员、高级记者李舸。两个多小时里,他以《百年历程 摄影在场》为题,游走于历史与现在,为观众揭秘不一样的摄影艺术之旅。
摄影人要善于从历史中寻找细节
“摄影是相对年轻的,到今年才180年历史。”讲座开头,李舸带领观众一起探寻摄影艺术发展之旅。
“春秋战国时期,墨子及弟子所著《墨子—墨经》提及了小孔成像,包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有涉及摄影的记述。”从事摄影工作30年的李舸对摄影艺术的历史沿革轻车熟路。
“1842年,摄影就进入了中国,当时的影像没有对中国进行自觉地社会观察。有学者指出,这些照片绝非西方写给东方的'情书’,无视历史的具体情境,除了无法使我们正视西方之外,更使我们无法正视自身。”李舸进而指出,“到底摄影在中国历史上有何作用?我认为,今天的摄影人要善于从历史中寻找细节,为了今天更好地思考,更为明天的行动做准备。”
“今天很多摄影人以忘我精神来记录社会,正是在这种精神力量的驱使下,让摄影有幸见证百年历史沧桑巨变。”李舸认为,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必须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要把个人的艺术追求,人生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紧紧结合在一起。
艺术创作的“三个基本原则”
“摄影难就难在'太容易’了。”李舸自嘲感到非常惭愧,到今天为止个人没有出过一本画册。他谦虚地说,自己的水平离出书、出画册还有很长的距离。传统媒体出生的他,对于“白纸黑字”有天然的敬畏。
讲座中,李舸总结艺术创作要有“三个基本原则”,引发观众的触动和思考。即:内心要有强烈表达的冲动、对社会环境要有深刻思考,以及独特艺术表达。
“一个能够深刻洞察历史的人,也是一个能够深刻洞察自己的人。”李舸话锋一转,“今天的艺术要有思考、立场、观点,才能得到认可。”
“这是需要做很多功课的,也考验基本功。当遇到选题时,你要问自己,敢不敢先不拿出照相机,定下神来想一想该怎么拍。”李舸坦言,他至今保持着拿胶片相机拍摄的习惯,宁愿慢一点,思考眼前的影像是否值得按下快门。
“中国需要平静如水的摄影作品,也需要平静如水的摄影人。”这是李舸的一位老师曾说过的话,让他十分触动。“只有建立在原创性的根基之上,摄影艺术才能够传承下去。当摄影人拥有现代人文精神后,他就不会困在艺术创作的泥淖中。”
他的每个作品都独此一件
“这是我到福建龙岩,参观古田会议旧址时拍下的照片。”照片里是1929年的红军军服,也是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第一套正规的军装。
“你们如果仔细看,能看到衣领边有一条黑边,是当时为了纪念列宁逝世而做的特别设计。”经过李舸的解读,照片里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
在李舸心里,特定时期的拍摄行为就是一种行为艺术,能够传递思想、情感和态度,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去年,武汉封城后,李舸主动请缨,留下了许多影像。仅仅时隔一年之后,人们发现这些作品已然是珍贵记忆的“落脚点”。
从业30年来,在突如其来的社会事件发生时,李舸总是冲在第一线,见证并记录下一段段不平凡的历史。让人敬佩的是,李舸的每个作品都独此一件。这既是他多年来的职业操守使然,更是深厚艺术文化熏陶后的自我严格要求。
“毛主席亲自为'中国摄影家协会’和《人民日报》题词,自己能够在这两个机构服务,感到荣幸,更深感责任。”工作中的李舸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他坚定,未来十年的人生定位仍只四个字,那便是“摄影记者”。
“合肥多次来,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作为文化艺术层面的交流,还是第一次。”讲座最后,李舸建议今后可以邀请不同专业门类的专家讲摄影,可以帮助打开思路,从而更好地发挥摄影作品在精神层面的作用。
“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是合肥市文学艺术的知名品牌和阵地。合肥市文联主席唐德鹏表示,“大湖之约”重新启动后,坚持标准不变,坚持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爱好者的宗旨不变。“这次开讲之后,我们还将广请国家级以及全省知名专家学者,把艺术大讲堂办到基层,办到群众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