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如何下好“020”这盘大棋?
互联网+时代,面对新的变革,房地产行业开始主动寻找“社区O2O”,二者一拍即合。“社区O2O”模式马上成了房地产拥抱互联网的最佳落脚点。
何谓“社区O2O模式”
“社区O2O模式”,其核心是以社区生活场景为中心,构建用户与商家、上门服务提供者之间连接的平台,如社区便利店、水果店、干洗店以及家政、快递、租车、外卖等便民服务均可以被纳入这个平台中。与此同时,“社区O2O”还可以积累大量客户资源和数据信息,“这是一个大数据库的模式”。
媒体报道,开发商中最先进入这一领域的是“花样年”,其旗下的“彩生活、彩之云APP上线”已经取得了良好收益和社会反响。一直以来,物业管理公司被称为微利行业,不少物业管理公司在管理成本与日俱增下苦苦博弈。人们注意到,数年前,“彩生活”还是一家需要开发商补助的微利物管公司,现在却反客为主,尝试将住宅改造为“社区O2O”的入口。据“花样年”总裁潘军介绍:“用户可直接通过‘彩之云APP’实现网上购物、缴费、维修、开门等日常行为。随着金融理财、公益基金等内容的加入,平台还在不断完善,逐步形成智慧社区雏形,进而打造一个共生共荣、共同生长的社区生态圈。”
“彩生活”首家上市
据彩生活2018年中报显示,其增值服务对整体分部溢利的贡献程度达到35.8%,为集团第二大利润来源。上半年彩生活收入17.6亿元人民币,毛利润6.2亿元,对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35.3%与8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1.75亿元,对比去年同期的1亿元增幅达74.1%。
8月23日上午,彩生活在香港举办中期业绩发布会,彩生活董事局主席潘军、CEO唐学斌等管理层人员参会,回答了上半年业绩增长的主要原因。业绩会上彩生活董事局主席潘军讲到彩惠人生的逻辑其实是“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将固有成本的转嫁为有效营销抓手。
2014年6月,作为内陆首家物业上市公司的“彩生活”,以68倍静态市盈率登陆港股,一度市值甚至高过母公司“花样年”。一时引来行业以及资本市场的瞩目。日前,“彩生活”公布2014年营收显示,在通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兼并收购后,公司实现营收约3.89亿元,同比增长67%;公司拥有人应占纯利约人民币1.457亿元,同比增长高达228%。今年初,“彩生活”CEO唐学斌表示,“彩之云(彩生活的服务APP)”用户超过128万,活跃用户超过50万,从用户(免费)到客户(付费)的转化率为40%。这个转化率高于一般的互联网企业。疯狂的业绩增长,一时间让物业管理这个亏本的烫手山芋变成各路资本争抢的香饽饽。
“彩生活”的上市,最吸引投资者的并非其物业管理,而是“社区O2O”第一股的概念。“彩生活”CEO唐学斌称:“现在卖的不是房子,而是70年服务”。据悉,“彩生活”的业务有三块:传统物业服务+工程服务+社区增值服务。其中,社区增值服务是未来盈利的核心,是其脱掉房地产外衣的重要支点。按照预期,该模块未来应占盈利来源的90%。日前推出的产品被称为“彩生活住宅”,其设计思路是,购买住宅后,开发商联合“彩生活”赠送业主一张数额不等的“彩之云”平台的代金券,业主可通过该代金券在家乐福等大型超市,或淘宝等网上平台进行购物,甚至可以花费在装修、买车等大宗消费上。
给“彩生活”插上“翅膀”
事实上,当“彩生活”将传统物业管理服务,引入金融理财、电子商务等各类生活增值服务后,将其嫁接在移动终端APP上,这一新商业模式犹如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迅速风靡房地产市场,吸引万科物业、保利物业、绿地物业以及中海地产等纷纷在物管业务上推进“互联网+”战略。
在“社区O2O”这一陌生领域,地产商们有先天优势,不过,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有业内人士不无忧虑地指出:“不论是在资本市场受热捧的‘社区O2O’第一股彩生活,还是万达、百度、腾讯三大巨头组成的‘腾百万’,似乎尚未通过互联网+获得盈利模式创新。”
2014年财报显示,“彩生活”80%的收入依旧来自传统业务,由此看来,被寄予厚望的“物业管理增值服务并未贡献太多的利润”。在新城控股高级副总裁欧阳捷看来,即使在社区电商、商业地产等概念最热的领域,也几乎没有房企真正能从中赚钱,更遑论“互联网+”对房地产盈利模式将带来巨变。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严跃进认为,“‘社区O2O’首先要解决的是用户黏性的问题,业主对于此类模式有新鲜感,但稍纵即逝。要做好O2O的用户粘性,关键要寻找一些配套运营商,如社区金融、社区医疗服务商等,这在前期招商方面有难度,成本也比较高。”
尽管越来越多的房企试水“互联网+”领域,但所有人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社区O2O模式”究竟应该如何落地?房地产企业应该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解决线下的问题并实现线上线下的整合,这都是刚进入角色的房企老总们必须思考并认真回答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