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朋友婚礼请柬,我崩溃了”丨份子钱,中国式友谊的终结者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曾经,一到五一、国庆、中秋、春节这些大假期,年轻人们吐槽的热点,就会集中在份子钱上。因为这些节假日,通常都是新人们最喜欢扎堆办婚礼的喜庆日子。
在人际交往越来越复杂多样的今天,不用说,没有任何庆典,能比一场婚礼,更能起到广纳礼金,结交人脉,对既往各种人情往来,进行总清算的作用了。

婚礼份子钱=中国式友谊的终结者

说到中国式友谊与婚礼份子钱的关系,那可真是一言难尽。
都知道中国式友谊,其实就是虚以委蛇的,蜻蜓点水式的“浅淡交情”。这种交情,可以是点头之交,也可以是同学之谊,还可以是不怎么熟悉,却看得顺眼才请你来的眼缘儿。
除了正儿八经被当成朋友的,凡是被中国式友谊归纳于其中的这些人和人际关系,一定不是什么真正值得称颂的情感。
而对于举办婚礼的新人来说,一场美轮美奂的婚礼,目的不仅是请人来祝福自己的人生大事,还是借机“敛财”、“收账”的绝佳机会。所以,婚礼份子钱,可是宴会、宾客、亲朋、华服、美眷背后,最最核心的元素。
毕竟,自己结一次婚不容易,也不想结第二次。请人吃饭观赏婚礼毕竟是笔大开销,不通过份子钱的方式找补回来,办这婚礼的意义何在?更重要的地方在于,自己此前参加别人的婚礼送出去的那些礼金,如今也该借着自己结婚的大好时节,给收回来了吧?
而且,理论上,自己当初送了别人多少,随着物价上涨的尺码和程度,现在对方也必须要在当年的基础上涨价之后,给我封回来才算懂事明理。
懂这种礼数的人,日后才是我真正要持续结交的人。否则,就可以清理出我的人际圈子了。
每当人们收到请柬,被邀请参加婚礼时,就知道自己与新人之间的中国式友谊,到了接受真金白银考验的时候了。因为,参加婚礼即意味着送对方礼金,送多少礼金,得看自己跟对方的关系。
送少了,不符合江湖规矩也丢了自己的范儿,送多了自己头大,且论其亲疏来,不过是中国式友谊,不值得。
所以,在参加婚礼之前准备送多少钱的权衡与考量,一直要持续到婚礼开始之前,成为继加班、脱发、饭局、团建等难题之后的又一烦心事儿。

份子钱背后 年轻人的社交迷惑行为

虽说年轻人总会吐槽份子钱掏空自己的钱包,但从未去检讨过,自己为什么要结交这么多所谓朋友,乃至最后自己成为了婚礼份子钱的提款机。
都知道年轻人都看重人际关系和人脉,那么,在年轻人中,人脉到底重要到什么程度呢?
重要到,年轻人认为没人约饭局、没人约打球、没人约外出旅游、没在组团唱K时候被惦记,就是自己人缘差,就是自己的社交失败,就是自己无能。而且这种看法,已经成为了年轻人的共识。
正是因为想要急切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肯定,导致了年轻人们普遍沉迷于各类社交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上。为此,他们乐此不疲的,或身心俱疲地游走于各个小群体,与各种人打交道,生怕自己被遗忘,被同龄人遗忘,也害怕做那个被各种小圈子抛弃的隐形人。

在这样一种社交背景和心理情节之下,一旦碰上自己结婚这事儿,就必然会借此机会,以撒网方式,将自己认识的人通通请来助兴,以此证明自己的社交地位和社会关系网广泛,却丝毫不考虑这些关系背后的实质。
事实上,关系实质是什么,在婚礼当天已经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婚礼上各路人才到齐整,充分彰显了自己的社交关系网热络,以及狠狠收一笔礼金。毕竟中国式友谊,没啥实质性内容,兴许收过这次礼金之后,就拜拜了。在双方都心知肚明的情况下,各取所需理所当然。
网上曾有年轻人抱怨自己一个国庆收到30多份婚礼请柬,光结婚份子钱,就要花掉1万。
从前还有人会去声讨为什么结婚的份子钱越来越多,而现在,人们不再去考虑份子钱多少,而是质疑或反思这样一个事实:你的社交关系真有那么复杂吗?被30多场婚礼邀请的你,真有那么重要吗?
还是说,自己只是被当成了诸多婚礼礼金的提款机?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