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原创•《​父亲的锣鼓》(散文)作者 严文才

父亲的锣鼓(散文)
作者 严文才
锣鼓是民间流传下来的一种乐器,也称“家什”。锣为铜制圆盘,有大锣、小锣(手锣)、马锣、钲锣、云锣、钹等九类;鼓是中间空、上下两面蒙着皮革的乐器。每件锣鼓的锣槌也是不一样的。乐器班子有十人组合、八人组合,最低不少于六人组合敲打。
父亲爱锣鼓,也是祖辈传下来的。因为我祖父也敲锣打鼓。记得我六岁时,那时正是文革后期,一次社员举行的游行活动,有一套锣鼓班子在队伍前面开道,我祖父就是敲打的大锣。
父亲一生嗜烟酒。村里的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及各种庆典,别人都会请他们去庆贺。他们去了,东家当然会有好烟好酒招待他们。这也是他学这手艺的好处。
如果婚事嫁娶,这套锣鼓班子就会提前一天晚上去开乐。开乐的师傅当然就是父亲了。他拿着两根筷子在鼓上操作。根据他击鼓的次数和手势指点,马锣、云锣、钹、大锣等乐器会分开先后击打,最后形成有节奏的声音;如是老人百年归山,锣鼓队也会提前一天去开乐(称为喝小酒)。父亲给我讲:办红喜事,他们打的曲谱是“喜盈门”;办白喜事,打的是长槌“哀乐”;春节玩彩莲船,打的是“一帆风顺”。
我们严氏家族四房从清道光年间就流传下来一套锣鼓班子,打锣的人当然也是四房的一些前辈晚辈。就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上面来了“破四旧、立四新”的政策,社员们的金银首饰都要交公,四房的这套锣鼓也要无偿交公。那时我父亲正好是队里的财经队长,在上交这套锣鼓时做了点手脚,八件锣鼓交了七件,他把那个钹留下来了。
文革后的几年里,村里的红白喜事都没有人使用锣鼓了。因那时都实行移风易俗、婚丧简办。那个系有红绸飘带的钹一直关在我们家的箱子里。七十年代初期,家里一贫如洗,我母亲在一次清理废品时,建议把这铜制的钹卖掉,可以换些油盐钱,当时被我父亲一口拒绝:“饿死,我也不会卖的。这是我们四房的传家宝呢。”我母亲只好打消这个念头。
改革开放后的八十年代初期,我们四房的一位叔叔来到我们家和父亲商量,想约八个人集资再买一套锣鼓,为村里人的红白喜事服务,我父亲非常赞成,当晚就和这位前辈摸底、物色人选。后来又收钱购买锣鼓。这样,我父亲私藏了这些年的钹也派上了用场。
随后的几天,锣鼓队的那班人用三个晚上在我们家学习操练,学了数个小时,还蛮默契。往后村里人的红白喜事、开业庆典,都会邀约他们去敲打。有时邻村的村民办事,也来请他们。特别有一年的春节,他们组成了一个彩莲船班子,给村民们送恭贺,从正月初一拜年到正月十五。
我一九八五年结婚这天,四房的这班锣鼓队员来我们家庆贺,我父亲是东家,那天他是没有时间参加的,但族里也有替补队员。那天我发现锣鼓队也有一些规矩,比如到女方家接亲的时候,锣鼓队的队员必须是打堂鼓的人在最前面,其次是马锣排第二,云锣排第三,大锣在最后。娶亲回来,东家在外面放有一个方桌,他们围着方桌在外面敲打。在坐状元席时(结婚这天,新郎称状元),桌上上满六碗菜后,锣鼓队要三进三出,到酒席上闹腾,找新郎新娘索要红包。如不给,他们就拿着锣鼓在新郎新娘耳边不停地敲打,震耳欲聋。他们去一次,新郎就要给两包烟一个红包。三次就是六包烟、三个红包。
那时候,上门打锣鼓的人都是不收费的,只收一些礼品。随着岁月的流逝,四房锣鼓队的队员逐渐衰老。为了培养接班人,他们都把这手艺传给了下一代。我父亲将这打锣鼓的手艺传给了我弟。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红白喜事都实行腰鼓、军鼓、点歌台了,这套传统的锣鼓逐渐被社会淘汰。现在,我父亲也去了天国,但那套锣鼓我还记忆犹新。每当人们办红白喜事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我父亲。他那打锣的姿势一直浮现在我眼前,那咚咚咚咚呛的锣鼓声一直在我耳边回旋。
(原载《攀枝花日报》2021年1月30日3版)

往期精彩:一次,高雪梅的师傅对韩道义说:“给你介绍一位女朋友吧?我这四个徒弟都没有结婚,你看中哪位,我就给你做媒。”“是真的吗?”韩道义问。“是的,我见你这人本分踏实,才帮你的。”韩道义在师傅耳边小声说:“就说那位丰满的姑娘。”

作者简介:

严文才,本名严开美,潜江市作家协会会员,19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在《潜江日报》《荆州日报》《湖北交通安全报》《湖北电力报》《小小作家》《东方文学》发表小说散文数篇。

严文才的原创小说作品 

申明:本平台部分图片、音乐和歌曲来源于网络,主要目的在于分享信息,让更多人获得相关内容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本平台将尽快删除,谢谢您的支持!

(0)

相关推荐

  • 【山西】薛文法丨散文/拍一番锣鼓抒乡情

    作家新干线 作者简介 薛文法:生于1972年,山西稷山人.自号汾滨儒生,运城市作协会员.出身农耕之家,执教私立学校.生平酷爱文学,坚持不懈,乐耕不辍,采枣花之香蜜,书多彩之人生! 拍一番锣鼓抒乡情 薛 ...

  • 旌德凫阳的物产风俗

    凫阳的物产风俗 姚小俊 微信版第747期 旌德县俞村镇凫阳村,位于石凫山之南,故名.旧名十都.全村总面积26.49平方千米,辖19个村民组,2200余人.这里田肥土沃,不仅出产稻米.名茶.木炭,还有独 ...

  • 【我村的锣鼓】/ 成广毅

    我村的锣鼓 成广毅 我村坡青水秀,风景优美,人杰地灵,村容整洁,民风纯朴,人们凝聚一心,勤劳善良,热情好客. 逢年过节,祭拜祖宗,过庙会,人们总要高举彩旗,鸣放鞭炮,扭起秧歌,敲锣打鼓,欢迎四方来客, ...

  • 【洄溜古镇杯乡愁散文大赛】白桂珍||跳跃在社火中的乡愁

    跳跃在社火中的乡愁 文/白桂珍 乡愁是什么?乡愁是对故乡的眷念和思念,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乡愁是文脉延亘,是精神的依归:乡愁是一份不老的情结,一个抹不去的记忆. --题记 社火,是高跷.旱船.舞 ...

  • 文学原创•《​回故乡》作者 严文才

    回故乡    作者 严文才   回到阔别已久的故土, 眼前的景象不是当初. 纵横交错的柏油路, 整齐气派的小洋楼. 屋后成排的柑桔树, 门前的蔬菜园一片绿. 路灯入组, 宽带进户. 出门小车代步, 雨 ...

  • 文学原创•《年》(散文)作者 桂 娃

    ❄旅行箱轱辘的隆隆声响起来了,我们带着它回到故乡,它唱着歌陪我们成长,给我们走在人生路上的希望. 年 作者 桂 娃 年,随着旅行箱的轱辘声声离我们越来越尽了. 天的凛冽和年的热情交错混合五味杂陈,轱辘 ...

  • 文学原创•《​游览石牛寨》(散文)作者 严文才

    游览石牛寨(散文) 作者 严文才 国庆中秋小长假结束后,我们潜江大酒店一行十人,组团包车前往湖南岳阳平江县的石牛寨风景区.计划行程为两日游.第一天,由潜江出发,经监利白螺过长江大桥,进入岳阳县.下午一 ...

  • 文学原创•《​守住家园》(短篇小说)作者 严文才

    守住家园(短篇小说) 作者 严文才 (一) 高雪梅接到了一个电话,就急匆匆地骑着电动车走了.门店早点摊前留下了那些锅灶瓢盆和没有卖完的包子.馒头,憨厚的丈夫韩道义只好慢慢收拾这些残局. 韩道义穿着那件 ...

  • 文学原创•《田家潭》作者 严文才

    田家潭 作者 严文才 在高石碑的东南, 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田家潭, 传说是清道光八年倒保堤安, 冲成了这个深深的潭. 七里零三分长的蚌湖街, 也毁于一旦. 你的潭底掩埋着蚌湖街的商铺, 有一个金柜是一条 ...

  • 文学原创•《​迟到的爱》(短篇小说)作者 严文才

    迟到的爱(短篇小说) 作者 严文才 (一) 阳光食府屹立在广石河南岸,与春阳宾馆并列一排,后面是一片枝繁叶茂的冬青树林.二楼上方用钢筒做成的"阳光食府"四个字的店名显得格外耀眼. ...

  • 文学原创•《寻找“襄河写作协会”的足迹》作者 严文才

    寻找"襄河写作协会"的足迹 作者 严文才 上个世纪八四年的二月九日(农历正月初八),我到王场永进村的彭烈云(永进小学教师)家拜年,遇到了王万雄夫妇和周硕,还有高石碑的罗翔.董振军等 ...

  • 文学原创•《火神山》(闪小说)作者 严文才

    火神山(闪小说) 严文才 何锋来自湖南,是中建三局下属公司的一名挖机司机.除夕的前一天随公司奉命到武汉完成火神山医院的土方工程任务.挖机施工实行两班倒.这天他上完白班下班返回住地,忙去床上寻找自己的手 ...

  • 文学原创•《上下班的路上》(小小说)作者 严文才

    上下班的路上 作者 严文才 下班了,服务中心各个窗口的工作人员收拾好办公用品,陆陆续续涌出门外,踏过十二级台梯,寻找各自的交通工具.有的打开了小汽车车门,有的直接步行回家.而余菲菲则是打开了她的电动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