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以下慎入!烧活人,大屠杀,画面太过血腥,绝对的R级电影!
前言
当反映二战的电影,在经过《辛德勒的名单》和《钢琴家》之后,还能诞生更为发人深省的电影佳作吗?毕竟以上两部电影,一部将战争中的人性闪耀出光辉,另一部则是让战争中的苟且蕴含着沉痛。
在2016年,波兰同样也上映了一部反映二战时期的电影——《沃伦》,但是有趣地是,本片并不是反映德国军队的残暴,也不是反映同盟国士兵的同仇敌忾,令人惊艳地是,它讲述的是一段乌克兰对波兰进行的种族屠杀的历史。
这部电影绝对可以算得上绝对限制级,直接暴露的爱爱场面已经不算什么了,最为突出的是,本片在对屠杀行为中的血腥场面展现时,相当触目惊心,可以说,是一幅人间炼狱图。
影片主要是发生在1943年期间,乌克兰人在沃伦地区,对波兰人的残酷屠杀,根据历史记载,这次屠杀总共造成了10万波兰人被灭绝。
如果你熟稔二战史,你会知道波兰是个多么倒霉的国家。二战打响,波兰马上就被德国与苏联瓜分,战争期间,波兰沦为德国与苏联的战场,双方势力在这一地区反复争夺。
苏联军队来了,乌克兰人夹道相迎,帮助苏联人驱逐波兰人。德国军队来了,乌克兰人又帮助德国人杀犹太人,他们杀的,可都是自己的邻居和朋友。
你一定觉得乌克兰是个墙头草国家对不对?其实,和犹太人一样,乌克兰族人历史上长期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在沃伦州生活的乌克兰人一直受到波兰政府的政策歧视。
二战爆发后,乌克兰民族主义势力抬头,在纳粹德国的支持下发动种族清洗, 屠杀了大量波兰人和犹太人。作为弱小的民族,无论是乌克兰人、波兰人,还是犹太人,都要在苏联与德国的夹击下小心翼翼的生存。
乌克兰和波兰在历史上经常发生暴力冲突,为了历史上给定的沃伦地区和波兰人牵扯不断,因为,虽然沃伦这一地区名义上归乌克兰人所有,但是这里却聚集着大量的波兰人。
就如同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在中东地区的冲突一样,但是乌克兰和波兰的这一冲突造成的最终结果,却要血腥残酷的多。
这一残酷种族大屠杀,在1943年的七月达到顶点,乌克兰人民放火烧毁了2200个波兰人的农庄,期间的屠杀直接用斧头砍杀波兰民众,或者用尖刀挑开孕妇的肚子,情况十分惨烈。有历史学家说,乌克兰的民族主义者用了将近160余种方法对沃伦地区的波兰人进行屠杀。最终,至少有8万波兰人和大约1.5万乌克兰人死于断断续续的屠杀之中。
影片《沃伦》便是通过一个波兰少女的视角,目睹了整个大屠杀悲剧的兴起和高潮。时隔74年,缄默了半个多世纪的沃伦大屠杀终于因为沃吉西奇·斯玛佐斯基的《沃伦》昭然于世。
豆瓣上,这部略显小众的电影被打出8.3分。在战争片中,算是挺好的成绩了。影片由波兰导演沃吉西奇·斯玛佐斯基导演。这位出生于1963年的导演,总是擅长于描摹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阴暗丑恶,前者如《罗丝的遭遇》,后者则有《黑暗之家》。
梳理波兰电影史你会发现,多灾多难的波兰民族造就的波兰导演的作品,始终被阴森冷峙的环境笼罩。几乎每一位有成就波兰导演,或多或少都有二战后遗症的因素存在。
通过电影这个窥视镜,可掠见战争对一个民族带来的难以弥合的创伤。故事以一场将近22分钟的婚礼开篇。一户波兰家庭的大女儿嫁给了乌克兰人,小女儿也有了自己的乌克兰心上人。这个多民族混居的村庄似乎正享受着最后的祥和。与《教父》的开篇相似,和谐的婚礼之下暗流涌动。
人口占多数的乌克兰人早已对波兰的政治、教育、宗教感到不满。而掌控权力的波兰警察却在宴会上大放厥词,称“波兰人是贵族,乌克兰人是无赖”。所以,在婚礼过后,你看到的整个节奏就是杀杀杀!
《沃伦》对屠杀场景的描写非常露骨,但在部分画面又刻意使用了远镜头,减少了血腥程度。不过这也告诉了观众,真实发生的事情远比电影画面更加残忍。
如果你想在这部影片中寻求视觉的刺激,它一定会附带给你无限怅惘的心绪。总得来说,这部电影并不适合所有想要了解这场屠杀事件的观众,它最适合的受众,应该是愿意冒着极大的视觉风险,想要了解“人间炼狱”的勇士。
在获得了现代文明赋予的自由之后,有些人却只想重复原始社会的观念和行为——党同伐异。因此“巫婆的大锅”总是不会熄火,稍不留神,还会越烧越旺。里面那些充满仇恨的大杂烩,挑动着每个人的“蛮荒本性”,随时可能召唤回一场超乎想象的腥风血雨。
在那样的地狱模式里,善意和勇气都是徒劳的。无论是女主情人出于旧爱救下母子,还是女主对犹太人的怜悯藏匿,都闪现着难得的希望和人性。但当他们自己被一枪爆头、被四处追砍的时候,并没有谁来拯救他们。
人们杀掉他们,仿佛踩死一只蚂蚁一样随随便便。没有主角光环,没有开挂,也没有神迹。无数普通人就这样被毫无痕迹地吞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变成一个数字的一部分。多少年后,世人还要为了这个数字到底是几争吵不休。
导演: 沃伊切赫·斯玛若夫斯基
编剧: 沃伊切赫·斯玛若夫斯基
主演: 米卡丽娜·拉巴克斯
豆瓣 8.6 IMDb 7.5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