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征管中如何进行必要的税收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理论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的理论,它针对各行业特点,综合运用各种风险分析手段、工具,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预测,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各种风险管理技术,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使风险和危害降到最小程度,达到最大限度的管理效能。对于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实现最优的税收遵从策略,不断提高管理的针对性、有效性,风险管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一、税收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
  本文将税收风险管理定位于对税收流失的风险管理,包括税收流失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管理对象界定为税务机关管辖的实行查账征收的纳税人。基本做法是按照风险管理的流程,遵循一定的规则,在对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过程中出现的引发税收风险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科学评定纳税人风险度,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形成的情形,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以实现税收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
  (一)确立税收风险管理流程
  根据风险管理基本原理,将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定、风险应对三个环节:
  1.风险识别。在风险识别环节完成各类风险信息的归集和分析,找出可能带来税收流失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下列工作:
  首先,要对纳税人的各类信息加以归集,包括纳税人报送的合同章程、会计处理方法、申报纳税等信息;税务部门通过案头资料分析、调查、核查等主动获取的信息和各管理部门、管理层级提供发布的信息;海关、金融、统计等第三方提供的信息。其次,对归集的信息,从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找和识别对税款流失构成影响的各类风险因素。静态指标指纳税人相对较稳定的特征类信息,主要包括个性特征、信用记录、经营环境、经营趋势、管理水平等具体指标。动态指标是指随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变化而动态变化的财务税收指标。包括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管理、财务所涉及的与税收管理直接相关的各种指标。如税负、利润率、产能、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票使用情况等。
  2.风险评定。在风险评定环节完成对纳税人风险度的量化定级。
  主要从概率、规模、时间三个维度来描述不同纳税人的税收风险度,即税收风险度(TR)=概率(P)×规模系数(S)×存续时间系数(T1)×实地核查间隔时间系数(T2)。
  概率指纳税人税收流失的可能性,通过纳税人存在风险因素的多少和涉税指标的异常程度确定。规模系数用以衡量纳税人的规模大小,税收流失的严重程度与纳税人规模大小正相关。具体用投资额、固定资产、职工人数、销售收入、应纳税额五项指标综合评定。时间系数是指时间对纳税人税收流失可能性的影响,用来修正概率。主要分为纳税人存续时间和实地核查间隔时间两种。纳税人存续时间是指纳税人自成立之日起到风险级别评定日止所经历的时间;实地核查间隔时间是指税务人员对纳税人进行前后两次实地核查所经历的时间。纳税人存续时间越短或实地核查间隔时间越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了解程度越低,导致风险的可能性越大。
  对上述因素,按照一定规则进行量化,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计算确定纳税人的风险度,并据此将纳税人风险级别划分为五个等级,从一级到五级,风险程度越来越高。其中一、二级为常规级别.三、四、五级为警戒级别。常规级是绝大部分正常状态的纳税人分布的风险级别,也是税务机关期望纳税人所处的风险级别。警戒级是纳税人非正常状态下分布的风险级别,是税务机关应重点关注、着力控制的风险级别。
  3、风险应对。在风险应对环节,根据评定的风险级别,在税收法律、法规的总体框架和要求下,采取针对性措施,实施对风险的核实、排除、控制和化解。这些管理措施和手段包括:常规管理,主要是指对纳税人宣传辅导、文书送达、信息采集等。征询约谈,让纳税人就风险分析中发现的疑点问题做出说明解释。实地核查,指对风险分析发现的疑点问题运用一定的工具,进行现场核实。税务检查,指按照特定的程序,对纳税人生产经营和财务核算进行深入检查。这些管理措施和手段对纳税人的影响程度、介入深度逐步增加,与纳税人的风险级别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以上各个环节的活动,可以通过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撑来实现。可以在信息系统中进行信息的收集识别、风险级别的评定、风险应对措施的启动。
  (二)明晰税收风险管理规则
  税收风险管理针对风险信息如何收集、风险因子如何识别、风险级别如何评定、税收风险如何应对等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规则。
  1.风险信息收集分析规则,一是明确信息收集分析主体,界定各管理层级风险的职责。二是明确信息发布的时限、内容、方式。各类信息按照月、季、半年、年、即时性五个时间段和A、B、C三个级别发布。A级为必查信息,指税款流失的可能性大、风险度高,相关部门的税务管理人员需要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检查核实的信息:B级为预警信息,指风险度较高、需要有关税务人员密切关注的信息;C级为参考信息,指风险度较低,但需要有关税务人员在日常管理中参照或综合应用的信息。
  2.税收风险评定规则。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分析规则,主要明确分析的视角、步骤等。如对企业的核算水平,主要从核算人员的资质、核算人员数量与企业规模适应性、账簿的设置、会计制度建立、核算人员个人的信用记录等五个方面来分析。二是赋分规则,主要明确如何在规定的范围内从高、从低为风险指标赋分。具体包括:依据指标与正常值的偏离度确定风险分值的大小;根据风险因素影响的范围确定风险分值的大小;根据风险因素与税款流失、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虚开、税收优惠的享受关联紧密度确定风险分值的大小等内容。
  3.税收风险的应对规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部门联动规则。明确风险应对各主体的职责,把税源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的责任中心,作为风险应对的关键主体;二是加强横向联动。办税服务厅、稽查部门、进出口税收管理部门与税源管理部门共同进行风险应对,以便协调协同的风险应对工作机制。
  4、差别化管理规则。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明确差别化的应对措施,对低风险级别的纳税人采取常规管理措施,对高风险级别的纳税人,投入更多的资源,从紧、从严控制。对处于~级、二级风险的纳税人,采取宣传辅导、提示提醒、信息采集核实等管理、服务性措施。对三级以上的风险等级,采取征询约谈、实地核查、税收检查等措施。对高级别风险的纳税人可以采用与低级别相对应的风险应对措施,但低风险级别的纳税人不得用与高风险级别相对应的风险应对措施。这样,可以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管理资源应用的有效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