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书,解读《非暴力沟通》第一章施与受
今天继续阅读第一章,第一个条目“人生的抉择”。
看到 “人生的抉择”这个片段,引起我巨大震动的是,要善于接纳别人的帮助,也要善于帮助别人。
虽然,这个理念听起来很简单,可是对于我,却非常得不容易。因为,曾经,我很难接受别人的帮忙,也常常因为不合时宜的“见外”而导致自己的心情跌入谷底。
想到这里,我翻开了2014年7月份写的日记“探究自己的见外病”。希望通过自我暴露,给同样存在此种焦虑的朋友们一个参照。
“昨日傍晚,我的心情降到谷底,负面情绪潮水般的涌来,紧紧抓住‘见外’的性格缺陷不放,陷入到自我否定的泥潭,应了那句话‘庸人自扰’。
早上睡到自然醒,然后给自己做了一顿还算不错的早餐。餐后,找了一本非常应景的书《活出全新的自己》,这个探讨内心,剖析自我的好书,正适合当下的我。
打开阅读,很喜欢,也很受用,自我意识的探究,让我想起了昨天那个稍显激动的自己。书中有个问题,问得相当好,而我的回答,也让自己很诧异。
问:‘找出一个你常常会指责别人的议题,这件事常常让你有很强烈的情绪反应。写下:我不喜欢( )的人。’
我思索片刻,首先想到的是‘不懂感恩’稍后又加上‘硬要别人感恩’(并且伴有强烈的情绪体验);然后还写下了‘冷漠、斤斤计较’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让我看清楚了自己的‘见外’病。
原来,我的内心对‘感恩’这件事抱有这么复杂的情绪。
我的回答可以详细解释为:一方面,帮助别人时,施予帮助者内心总是期待被帮助者的感恩,对于不懂感恩的那些人容忍度不高;另一方面,受到帮助时,被帮助者会担心施予帮助者让其感恩(说报答更确切),觉得负担太重,承受不了。因为这样的不合理观念,不怪乎,我对待别人的帮助会觉得如此揪心。
再深入一步,我的这种复杂的‘感恩’情结来自哪里呢?细细思考,家庭对我的影响很大。
首先,家庭教育和父母的示范。从小就被教育要独立自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不求人,而且父母也总是以这样的姿态出现在人前,父亲常说的便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欠了别人的人情债。
父母的言行让我觉得找人帮忙,便会‘负债累累’,而且还必须加倍偿还 ;受人帮助的风险太大,感恩费太高。所以,最好的规避风险的方法,便是拒绝别人的帮忙。
其次,亲戚朋友中,确实是有人,‘被感恩情结’超严重,做了一点小事,回头都会大谈特谈。如若被帮助者没有任何表示的话,就要被其嚼舌根,被其大肆批判为‘不懂感恩’之人。
见得多这样的事例,觉得让人帮忙,真得慎重又慎,一不小心便会成为‘白眼狼’之流。这些不是那么恰当的理念,从小到大,慢慢根植于我的内心,所以,得了‘见外’病也不足为奇。”
看完这篇日记,你或许大体能感受到我当时的纠结。坦然接受帮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可是,《非暴力沟通》第一章中,这一首充满哲理的小诗,让我觉得自己的“见外”病,可以放一放了。
你取之于我,
是我得到的最好的礼物,
当你知道我因施与你
而快乐。
你明白,我的给予不是
让你欠我的人情,
而是因为我想活出
对你的爱。
欣然的接受,
或许是最佳的赏赐。
我无法将二者分开。
当你施与我
我给你我的接纳。
当你取之于我,
我感激你的赐予。
这首小诗,虽短,却表达了真正意义上的施与受的关系,让我觉得,坦然接纳别人的帮助,是一件对双方都有益的事儿;而帮助别人,目的要更为单纯,不是别人需要帮忙,而是我们需要得到帮忙之后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