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七级课程草书篇48-草书裹束
七级课程草书篇48-草书裹束
三 草書的裹束
我們知道,書法的三大技法,就是用筆、識勢和裹束。前面幾堂課講了草書用筆問題,而識勢就是草字取勢,學習草法時詳細講了,現在還剩最後一個裹束,今天就講這件事。裹束是三級課程的主題,基本概念都在那時講過,不過那時我們講的是真書的裹束,草書有什麽不同呢?
3.1兩次裹束
現在研究文字的人,把一個漢字拆成部件,而部件是由筆畫組成的,這已經是兩步成字的想法。漢字究竟有多少筆畫,有多少部件,數量尚未統一,連叫法也很多,如字素、字根、構件、字元等等,內地國家語委公布的部件,有540個。幾個筆畫構成一個部件,其實已經是裹束,然後幾個部件組成一個整字,這又是一次裹束。當然簡單的字,如「一」,就無所謂裹束,複雜一些如「部」「件」這樣的字,就會用到兩次裹束。
古人用「筆勢」的概念,反而比較簡單。「筆畫」無非就是「永」字八法,這是單一筆勢。按照使轉的原則,把單一筆勢組合起來,產生複合筆勢,等於「部件」這個意思。這是第一次裹束,張旭照使轉分類,歸納為「五勢」。把所取筆勢全部組合成整個字,這是第二次裹束。這張表對真行草三體,都是適用的,「筆勢」數量少,我整理後只有一百來個,記憶容易,運用簡便,並且傳承了文化傳統。
帝
真書裹束等於做加法,一層層加上去。如「帝」字,共九筆,這九個筆畫叫什麽名稱,海峽兩岸不同。我研究書法用繁體字,所以查臺灣全字庫,標準交換碼字庫中,九個筆畫是這樣的。其中折釘勢和鈎努勢歸入一種,如果在內地,折釘勢叫橫勾,鈎努勢叫橫豎勾。
第一次裹束後得到四個部件,標準交換碼字庫中編有號碼。
第二次裹束起來得到真書「帝」字,如顏真卿這樣。用筆勢分析顏真卿「帝」字,四個筆勢都有名稱,分別是奮筆勢、羊角勢、冖頭勢和馬樁勢,顏真卿就是寫了這四個筆勢,是不是用筆勢表達比較容易?
當然電腦用字跟書法真書是兩回事,前者是印刷體,如智永真書「宿」字,寶蓋頭下先寫一橫,這在電腦字庫中屬於犯法,不能這樣寫,你得把這一橫搬回到右旁「白」上面,先寫單人旁才是乖寶寶。
草書第二次裹束和真書不同,它不是簡單的加法,而是會第二次取勢,把第一次所取的筆勢加以合併、改造。如王羲之草書「帝」字,上面奮筆勢第二次裹束時不變,接下來羊角勢和冖頭勢改成曲鈎勢,下面馬樁勢簡化為十字勢,丟掉左豎,因為氣脈是曲鈎勢收筆從右向左而來的,寫一豎不方便。這樣一來,第一次裹束後得到的四個筆勢,在第二次裹束時減為三個,這次裹束做了減法。草書中這種情況很多,而真書基本上沒有。
3.2實筆和虛筆
一級課程22課講過實筆和虛筆,當時是這樣說的:「本來就有的筆畫,你不能省略,那是實筆。」「原來沒有筆畫,僅僅因為連寫而產生,書法中稱為牽帶,或者牽絲,牽帶不寫出來也不要緊,它可有可無,所以叫虛筆。」最簡單如兩橫組成奮筆勢,撇捺形成交爭勢,寫快了很容易出現虛筆牽絲,其實就是筆鋒走過的路。真書通常是隱藏虛筆,留下實筆,草書就不同,虛筆經常表現出來。
《陰符經》
真書有時也會寫出牽絲的,只是不多而已。《陰符經》就可以見到牽絲,有時還特別長。這種虛筆,臨帖時不必寫,新手臨帖最怕牽絲,你越是全神貫注去寫,越是寫不好。
不要以為實筆都是粗的,牽絲是細的,「定」字中間這一筆非常細,但它是實筆。判斷實筆的標準,是看它原來有沒有這一筆,如果有,那就是實筆,不論粗細。
門 願
真書的實筆和虛筆容易區分,因為原來有什麽點畫已經規定。草書就麻煩了,為什麽呢?我們知道草書是「解散隸法」,把一個字原有的筆畫解散,「粗書之」,省略一部分,粗略寫出來。你看智永寫的「門」字、「願」字,非常省簡,這一來就沒法以「原來有什麽點畫」來判斷,只能看筆勢。
席
草字不但會減少筆畫,有時還會多筆畫,如智永寫的這個「席」字,怎麼看都覺得多了一筆。我們現在寫的「席」字是跟小篆的,而草字寫法是跟隸書的,唐代真書跟隸書也很多。
賀知章《孝經》「席」字下面用兩個圈,就是承隸書系統而來,這一來,草書「席」反而比真書繁。草書來源有金文、籀文、小篆、古文、隸書等等,草書比真書出現得早,所以真書規則在草書不起作用。不要以真書結構去推草書,這是草法的難點,草書的規則只能是:草字是由筆勢組成的。
麗
再說,一個草字取勢的方法可能有好幾種,以「麗」字為例,這三個寫法都對,它們僅僅是取勢不同,導致實筆有很大的變動。你要是照真書那樣分點畫是無法分的,只能分筆勢,草書中筆勢就是實筆,筆勢相聯就是虛筆。
古籍中對虛筆有兩種稱呼,或稱牽絲,或稱帶筆。「牽絲」顧名思義,應該是比較細的,如智永這個「平」字,就有一處是牽絲。中間蟹爪勢豎筆下來,下面是趯,一趯有沒有寫完呢?寫完了,然後要寫最後一橫,這時候拉了一根牽絲,是從一趯的尖尾拉出的,很細。像這樣的牽絲,你不寫出來也不要緊。王羲之的「平」字,最後一橫寫完後也拉出一筆,沒有人說這一筆是牽絲,它寫得很實,這是帶筆。
在「永」字八法中,趯是最特殊的點畫,以前說過,它不能獨立,總要附在某個筆畫的身上。在篆書中是沒有趯的,依照篆字隸定的隸書也沒有一趯,草書「永」是從小篆來的,上面是向背勢,下面是鳳翅勢,鳳翅出現了牽帶,影響所及,有些隸書也有帶筆。真書「永」字把這一趯固定下來,它雖然不是獨立的筆畫,卻是獨立的筆勢。
剛才說,虛筆可有可無,在臨帖時可以不寫,牽絲都屬於這一種虛筆,帶筆就不同了。我們臨寫王羲之這個「平」字,最後的帶筆當然要照帖寫,你可能想:「照定義,原來真書『平』沒有這個筆畫,那這個帶筆可以不寫嗎?」草書是由筆勢構成的,這個帶筆和一橫組成了折釘勢,已經成為實筆,這時候不能修改大圈。這跟「永」字八法一趯相同,不能省略。允許省略不寫的虛筆,如「念」「婦」中間的牽絲,它們本身沒有融入筆勢,僅僅是聯繫作用,不寫在紙面上,關係不大。
融入筆勢的虛筆,成為筆勢的一部分,當然要寫出來。我們講過王羲之「安」字,「安」字三個筆勢,第一個是冖頭勢,這個冖頭勢和真書不同,最後一筆弧線向上很長,44課說過,草書中筆勢會變形。變形原因之一,就是結合了帶筆,所以形狀變了。帶筆融入了原來的冖頭勢中,臨帖時能不寫嗎?當然不能。真書沒有這樣的情況,草書裹束時,有些虛筆會融入筆勢,這一點也是草書裹束的特色。
虛筆是有用的,可以創造靈動的效果。剛才說,初學時可以不寫出牽絲,熟練後還是要寫的。只有實筆,會有滯澀之感,不靈活,不生動。牽絲也好,帶筆也好,想寫好就當它是獨立一筆,如「永」字八法那樣,實行「筆筆斷而後起」。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先把前一筆結束,通常是實筆,然後去寫帶筆或牽絲,就容易多了。如智永這個「墨」字的連波勢,第一點中有小圈調鋒,調鋒後拉出牽絲,這時筆鋒調過,成聚集狀態,筆心方向也對了,自然有把握出牽絲。
孫過庭《書譜》
你也可以在轉彎的地方用揉搓的方法,調整筆心方向,如果只想做一次動作,翻轉手腕可以引領筆心換向。你看孫過庭這個「風」字,鳳翅勢最後的鈎,中線是六號位轉二號,這是絞鋒點,一次過用偏鋒出,結果線條很粗,筆鋒開始散了,所以只好飛出。另一個「風」,鳳翅勢收尾是六號位轉一號,此時他的手腕必定是大幅度向左翻,筆心方向對了,拉出去牽絲就是中鋒出,牽絲自然漂亮。
古詩四帖 清·王鐸《臨王羲之敬豫帖》
我們經常看見一些作品中寫牽絲失敗,出現所謂的「硬牽絲」,問題出在牽絲方向和前一筆不同,沒有調鋒就硬拖出去,筆心沒機會對準行筆方向,自然就失敗了。
3.3真草結字的異同
裹束時要注意結字,《玉堂禁經》稱之為「結裹法」。草書結構變化的幅度,在各種書體中是最大的。各位可從筆勢開始練習,選一個簡單的筆勢,寫出正側、粗細、長短、輕重、疏密等各種變化,然後選名家字帖,看他們怎樣用到結字之中。
方正
方正。我們從小寫字,真書都在一個方格之內,方方正正,即使白紙上沒有印出這個方格,但它還存在於我們潛意識中,現在改用電腦打字了,打出來也是四方形的。章草和小草也受這方格約束,皇象、索靖、智永《千字文》,孫過庭《書譜》都是這樣。即使結字有變化,可說是在方格中求其變,小王王獻之和唐代狂草放大了來回動作,結字衝破方格,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這兩種哪一個難呢?哪一個是基礎呢?當然在方格中求變化是基本功,對今後寫真書也極有好處。衝破方格,只不過拉長點,不算什麼難事。
正側
正側。真書結字可以放得端正一些,以示端莊,或者側一點,以取姿態,顏真卿「天」字正中有側,真書求變只能到此為止,幅度遠不及草書。草書求側,可以略為傾側,如智永,可以搬移重心,如索靖,懷素之側,好像要倒下來,動感十足,但這是癲狂之態,王羲之是寫不出的。
振動
振動。我們講過「心」字,草書取三點連波勢。你可以把三點放平了寫,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也可以增加上下波幅,猶如奮翼高飛。
挪移
挪移,指結字時把筆畫挪了位置。如「桃」字,祝允明、王寵跟王羲之不同,他們把「兆」字中間的那一撇,搬到頭上去了。又如「華」字,中間的雙十字,草書中降低到最後才寫。
伸縮
伸縮,這是把某一筆勢伸長或縮短。如「誠」字,言字旁取斸鈎勢。章草大多數四平八穩,鄧文原斸鈎勢寫得中規中矩。今草變化就大了,趙佶把言字旁拉的很長,智永正好相反,斸鈎勢縮得很短,避免誤會為三點水。懷素縮得比智永還小,看上去就是一點,言字旁用一點不大好吧?什麼事都要有一個度。
信
橫筆也可以伸縮,「信」字右旁的「言」取三橫兩點,索靖第三橫寫得很長,撐開左右兩邊,字形就顯得扁了,不過章草跟從隸書,扁一點問題
不大。今草這一橫就縮短了,王羲之還有把第一橫寫長的例子。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信」字,「言」的筆畫全部縮短,整個字也很漂亮,可謂別有趣味。
有關結字,沒有固定的公式,因人而異,因時而異,讀帖時要好好體會,生搬硬套,徒費氣力。清代蔣衡說過這樣一段話:
《蔣氏游藝秘錄》
清·蔣衡
- 有從無筆墨處求之者,曰意、曰氣、曰神、曰布白。
- 從有筆墨處求之者,曰絲牽、曰運轉、曰仰覆、向背、疏密、長短、輕重、疾徐,參差中見整齊,此結體法也。
不要忘記三級課程講過,廣義的裹束包括筋節、骨肉、皮血。
今天就講這些,謝謝。
本節要點:
- 草書的兩次裹束。
- 實筆和虛筆。
- 真草結字的異同。
複習思考:
- 自選一個筆勢〔如飛帶勢〕,寫出各種姿態,變換骨肉,間隔,正側,虛實等。
- 「風」字草書有兩種寫法,這是取勢不同還是結字不同,還是二者都不同?有沒有其他字也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