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343期】《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原创散文《漓江美韵》

【郭进拴原创】漓江美韵

第一次游漓江,便遇到了朦朦胧胧的烟雨。

饱览了象鼻山的秀美和“水月洞”的奇观,游兴犹浓,索性就在江边叫了一叶出租的小舟坐了上去。舟小,却有一篷,篷下有张小方桌,桌旁两张带靠背的小竹椅,后面还有一个小舱,舱里有铁锅、茶碗、盘,还有一个红土糊就的泥炉,隐约可以看到有暗红的炭火,炉口上架着一把不大的水壶。撑舟人接过我手中的雨伞,招呼我在小竹椅上坐。撑舟人五十岁左右,和蔼、健谈,一边慢慢地撑着舟,一边为我介绍着漓江的景物和相关的传说。坐在舟篷里,可以听到细雨打在篷上的“嘭嘭”声,轻柔细腻悠长。舟在水中轻轻移动着,很平稳,使你感觉不到是舟在行走,而是舟外两岸的景物在慢慢地向后移动着。江面上有些微雨,更增添了情调,空气凉沁沁的,远峰半露半藏在烟雾之中,时有水鸟成群而游,又成群从水面掠过,隐没在青翠的山峰中。江面上有几只灵巧的小竹筏,渔翁戴着尖顶竹笠,披着蓑衣,安闲地倚着鱼篓抽烟,竹筏的梢头上立着几只鱼鹰,忽然间鱼鹰抖着翅膀扑入水中,搅碎了平稳的水流,转眼间,又钻出水面,长嘴中咬着一条欢蹦乱扭的银白色桂鱼,“咕嘟”地吞下去。这时渔翁站起身来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脖子,那鱼便吐进了鱼篓中。有几个光屁股的孩童在江水浅滩处翻腾着、嬉闹着,将水花击打搅动得乱飞。有着弯弯长角的几头水牛,安静地伏在水中,漆黑硕大的牛头浮在水面上悠闲的望着青山。远峰,近水,孩童,水牛。这一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整个情景犹如似在梦中,又好似一幅绝妙的水墨画。

有道是“夜上海,雾重庆,雨桂林”。最美的漓江是夜漓江,雾漓江,雨漓江。夜幕降临,漓江渔火,如花如霞,如星光闪烁,千朵万朵在清波上绽放开来,开在云里雾里,点燃了漓江的夜色。漓江的雾,漓江的雨,飘飘洒洒,如纱如廉,如丝如缕,微风吹来,雾中的山水朦胧掀开,半遮半掩,半躲半藏,奇峰含羞,绿水含情,花在雨中欲燃火,树在雾中滴翠微。漓江上的红帆船,就是一朵流动的霞,就是漓江少女的红颜,就是奇峰下的朝晖。船在江上走,人在画中游。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清·袁枚)“奇山,异洞,清江,古迹,田园之和谐组合而成桂林山水之美之极至特征。”(李泽厚)“像桂林这样的汇山水城为一体,城市美与自然美相结合,融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为大宗者,全世界绝无仅有。”(吴良镛)“桂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是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城市,是中国的一个门面。”(李瑞环)漓江水流经石灰岩地区,由于含沙量极少,而且河床是卵石,有沉淀和自净功能作用,加上政府对漓江水质和沿岸流域内水源植被的有效保护,使得漓江成为我国水质最好的城内河之一,清澈如镜,口味甘甜。在20世纪的60年代以前,漓江边上,经常可以见到人们用木桶挑着漓江水回家。后来,家家有了自来水,再不用到码头边去挑水了,但是“漓江水是用来饮用的”,这个概念,已经深深地印在桂林人心灵的底片上了。

桂林至阳朔航线的漓江百里画卷是“中国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之一,是闻名中外的旅游“黄金水道”,每年接待中外游客上千万人次。

循着这如神的漓江山水,一代名家徐悲鸿去画了,黄宾虹、李可染、白雪石、吴贯中也去画了,在他们的画笔下,漓江山水有声有色,有了光彩。借了动人的传说,它如诗般的绮丽,如画般的俊逸。诗人贺敬之的那首《桂林山水歌》:“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它比前人的诗画更真实自然,更亲近感人。因此,能游漓江的山水,感受漓江的情与景,融入在漓江的山水间。便成了许多人梦中的期盼。

百里画卷,青峰夹岸,绿水萦洄,峡谷峭壁,悬泉飞瀑,绿洲险滩,奇洞美石,景致万千,画卷随着游船顺流而逐渐展开,尤以草坪、冠岩、杨堤为胜,到达阳朔碧莲峰时为佳胜顶点。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百里画廊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清、奇、巧、变四个字。

清,指的是漓江水,一年四季晶莹透亮,清澈见底。宋人张自明的“癸水(指漓江水)江头石似浮”,已将它的清亮描写出来了。

奇,是指漓江的山,奇异峻美,无怪宋代诗人范成大说:“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陈毅同志诗云:“处处呈奇观”,“足够一生看”。    巧,是说漓江风景之奇巧。漓江沿途,奇奇怪怪的石山,形象万千,比拟无穷,摹人拟物。“仙人推磨”、“九牛过江”、“猴子抱西瓜”……无不维妙维肖。而石崖上的石纹石色,光怪陆离,绚丽多姿,构成许许多多的画面,巧夺天工。

变,是指漓江景致的变化多端。乘船游江,只见两岸的山,一时孤峰直立,一时奇峰一片,时而山海峰林,时而平畴旷野。只见漓江的水,忽曲忽直,时缓时急,有时波平浪静,有时浪翻涛滚,银花飞溅。漓江之景,还随着季节、昼夜、早晚、晴雨的不同而变化。真是四季有景,时时皆景,景景不同。尤其是清晨和细雨之时,晨雾烟雨,笼罩群山,若隐若现,藏头露尾,变幻莫测。

如果说,漓江两岸的山是桂林的铮铮铁骨,那么漓江水就是桂林的悠悠灵魂。

漓江两岸,山是水的影子,水是山的等待。

漓江的山水是有生命的。

漓江的两岸,每一座山峰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每一道水都在流淌着美丽的传说。

漓江上的名胜有镜瓶山、奇峰镇、父子岩、黄牛峡、群龙戏水、望夫石、大圩毛洲、磨盘山、冠岩、绣山、半边渡、仙人推磨、杨堤、鲤鱼挂壁、童子拜观音、神笔峰、浪石奇观、八仙过江、鸡笼山、九马画山、黄布倒影、七仙女下凡、骆驼过江、兴坪风光、渔村、螺蛳山、美女照镜、天水寨、秀才看榜、碧莲倒影等。

过了穿山塔山南溪山顺流而下不远,只见右岸又有一座形状奇巧的山,山形与倒影相接,浑然一体,就像一只倒卧的古式瓷瓶,被漓江的清流洗得洁净,倒卧江中,古朴雅致固名净瓶山。此景叫做“净瓶卧江”。桂林著名的特产马蹄,就产白净瓶山附近的卫家渡。卫家渡土地肥沃,土质松软,宜种马蹄。品格最高的,色红、形扁、蒂短、皮薄、味甜、汁多、无渣,可生吃也可熟吃,远销世界各地。

净瓶山和卫家渡马蹄的来厉,有个美丽的传说——特别嫩、特别甜,净瓶山附近卫家渡的农民都说:“净瓶仙女做的善事呢!”

再往前行,右前方远处出现一派苍翠挺秀的群峰,如竹笋破土,似剑戟千重,这景叫“江边奇峰”,江边的小镇就叫奇峰镇。有诗云:“奇峰镇外看奇峰,万点山尖锁碧空”。

奇峰之中,高峰上有一个透明大洞,是传说伏波将军“一箭穿三山”中的所射穿的第二个洞(第一座是穿山,第三座是阳朔的月亮山)。像是月亮挂在山上,称为奇峰挂月。

船往下行,就是大圩古镇和磨盘山,然后迎面九个山峰像九头黄牛,此处名黄牛峡。这些山峰,像给雷劈去了半边,故又叫雷劈山;再看这些雷劈似的山峰,又若展翅欲飞的蝙蝠。因此亦叫蝙蝠山。从这里开始,两岸石山连绵,峰峦耸峙。

小舟轻轻地移动着,朦朦的烟雨幻化成了一股股轻柔的烟雾,轻柔又很随意自由地在山峰之间漂游着。青翠的座座山峰在时有时无虚无缥缈的烟雾中若隐若现。在这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朦胧景致中让人产生一种无穷无尽,深远博大的遐想。我不由得诵起了当代著名诗人贺敬之游漓江时留下的诗篇:“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江两岸的山峰或独秀或相连,每一座峰都景色独特而秀美,也都有着一个优美或凄凉的传说故事。最美的峰是“九马画山”;画山是面对江水一块长约百米,高三十多米的绝壁,宛如一块巨大的画屏,那上面画的九马,全是石质文彩,错综铺成,青、赤、黛、黄、白相间有致,仔细揣摩辨认,画面上便出现一匹匹形态各异的骏马,有的仰天长啸,有的扬蹄奋进,有的漫步山间,有的安然饮水……在这副天然的画屏上留下了许多历代文人的摩崖石刻,犹如国画上的印章,给画山上天然苍劲的画图,又增添了不少神韵。

泥炉上的水壶滚了,主人泡上了桂花茶,又直接从江里舀了两瓢水炖上刚从竹筏上买来的两条桂鱼。用桂花泡出来的茶黄亮清澈,入口清香,船舱里也弥漫出一股淡淡的清香。主人不再划浆,任舟顺水流缓缓地飘动着,只和我对坐着慢慢地喝着茶,聊着天。桂鱼出锅了,主人从舱里摸出半瓶酒,倒在两个小碗里,先端起喝了一口,说道:“你这位先生才是真正的玩家,美景就应该像你这样慢慢地游,细细地看,才会有味道,像那样忽悠悠一大群坐上大游船一下子就把漓江看完了,能看上什么呢?”我笑笑也端起酒喝了一口,酒味绵软。“是桂花酒吗?”“是自家酿的桂花酒,但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桂花酒是要用酒坛埋藏地下十多年甚至二十多年,年代越久越好,每年中秋还要开坛一次加入新采的桂花,不容易喝到呀!”舟主人轻轻摇着头感叹着说。我又喝了一口细细地品着,绵软悠长的酒味中又隐约透着清甜的香。我想:不知最好的桂花酒喝在嘴里又会是怎样的爽口和享受呢?但能喝上这样一碗桂花酒,还有几杯桂花茶,漓江真正不枉一游了。舟主人又招呼我吃鱼,说这桂鱼是漓江特产,用漓江水清炖才地道入味,也才会有桂鱼特有的细嫩鲜香。我吃了几口,鱼肉细嫩鲜白,入口即化,还真是难得的美味。半瓶酒喝完,我和舟主人都醉了,醉在了桂花酒中,醉在了朦胧的漓江烟雨中。

【郭进拴原创】美仑美奂的《印象·刘三姐》

“桂林山水甲天下”,天下人皆知,如今再加上老谋子的倒腾,《印象·刘三姐》更成为桂林的招牌景点。人说不看《印象·刘三姐》不算到阳朔,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也不无一点道理。看那百米江面上翩翩起舞的舞者,如诗如画。飘逸的山歌声忽远忽近,恍如仙境,妙不可言。

对于老谋子的作品,一贯抱观望的态度。作为一代人称“鬼才”的导演。他的作品不能用情节或内容来评价,只能用视觉感官来体会,场面就是它最大的卖点。至于有没有艺术性,就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了。

《印象·刘三姐》以举世闻名的桂林山水实景作为剧场,位于广西阳朔县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江面上可以随意变化的中心舞台,以12座连绵起伏的山峰为背景,方圆近两公里的漓江水域,打破了传统演出在剧院有限空间进行的局限,堪称是“人与上帝共同的创作”。江面上设置的两个移动大屏幕,穿插播放电影《刘三姐》的经典场景和山歌,以此为主线,演出融合壮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创新组合,配以变幻莫测的灯光,创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每场演出仅约1个小时,但却使观众大饱眼福。和笔者一同观看的一位文友不禁赞叹:“这样的演出确实是从未见过的!”

惊艳的“天体浴”表演是演出的焦点。笔者看到一份《印象·刘三姐》宣传画页,其中有一幅照片,里面有20个正在漓江上沐浴的美女,有的身披透明的薄纱,有的一丝不挂。水镜晨妆,风解罗衫,山水间的袒露,勾人魂魄。但这只是彩排时的镜头。真正演出时表演“胴体艺术”的却只有一个。听说她是广西某学院的一名在校生,名叫王予嘉,今年18岁。表演时,她披着一缕轻纱,乘着一条小船,由远而近,飘然出现在梦幻般的江面上。在5分钟的时间里,她做着一些舞蹈、洗头的动作,完全的裸体表演持续几十秒钟。《印象·刘三姐》“漓江女儿天体浴”的一幕场景中,“漓江女儿”王予嘉不着一物的天体表演成为整场表演的焦点。

有位记者朋友是这样描写的:日前,见到了来南宁参加广西电视台春节晚会的王予嘉,对她进行了独家采访。请她谈谈出演“天体浴”的经过和感受。一脸灿烂笑容开朗性格的王予嘉愉快地接受了采访。下面是王予嘉的自述:

那一天,因为接拍一部广告片,我到一家著名工作室去化妆,有位老师跟我说,我的形象蛮适合一场演出,让我去试试看。事后我知道,张艺谋希望找一个女孩作为《印象·刘三姐》的形象代表,但条件十分严格,除了青春靓丽、能歌善舞外,还要是广西本土的壮族姑娘,同时具有渔家女儿水的灵性和纯洁,并提出了用浴女表现渔家人民生活的想法。创作组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秘密选秀。

我能从200多名参选人中被选中,我很兴奋,但我也知道,这是我的艺术事业的一次挑战。对于进行不着一物的天体表演,我没有丝毫的心理负担和顾虑:那是展示人体的美,很天然。在浮台上的感觉很好,我真的觉得自己像仙女下凡。我知道,只有五分钟的演出可能会成为整场表演的焦点。

刚到山水剧场的时候,演出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王潮歌导演亲自给我讲戏,很快我就进入了角色。记得那场演出,我刚刚站在演出的小舟上,突然间下起了狂风暴雨,观众席依依稀稀有观众离场,站在江中央的时候,那瞬间风吹雨打在我身上,刺骨的寒冷,我的耳边响起高潮的部分,我的一股勇气把我身上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包括每一个动作完成到了极点。我疯狂地陶醉在演出里,那真是太美了。退场的时候,我的脚早已冻得麻木走不动了,一位工作人员把我背到了化妆间,用烘暖风机烘了很久我才慢慢有了知觉。我看到十多个德国观众看完之后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他们说这场演出不仅仅是精彩的演出,它很完美,当时我也激动地哭了。

《印象·刘三姐》是一场中国史上的视听奇迹,为了这个演出,张艺谋导演付出了五、六年的心血和精力,比张导拍的任何一个戏都投入。他是一个天才的、执着的、伟大的导演。在《印象·刘三姐》的演出过程中,经过张导的严格要求和指导,我在灯光、音乐和自然山水间感受到导演的艺术思想,使我对角色的认识和表演努力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已经成为一个在全球演艺界都受到追捧的演出模式。但人们可能不知道,《印象·刘三姐》策划人梅帅元,已经成功策划制作了诸如《道解·都江堰》、《禅宗少林》、《越南越美》等八个实景演出项目。梅帅元是全国知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也是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的广西壮剧团团长。他创作的“印象”系列,现在已经成为风靡全国的概念。

在目前公演的实景演出中,可以说,《印象·刘三姐》深得少数民族文化之赐。在策划制作《印象·刘三姐》之前,梅帅元已经与诗人杨克合作发表了中国最早的寻根文学宣言《百越境界——花山文化与我们的创作》。百越是广西少数民族的古代称谓,花山则承载着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图腾。在这篇文章中,梅帅元明确提出了用现代意识观照民族生活的观点,他是这样表述的:“在你的作品里,打破了现实与幻想的界线,抹掉了传说与现实的分野,让时空交叉,将我们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溶为一个浑然的整体。这个世界是上下驰骋的,它更为广阔更为瑰丽。它是用现代人的美学观念继承和发扬百越文化传统的结果,如同回到人类纯真的童年,使被自然科学的真变得枯燥无味的事物重新披上幻觉色彩。”

显而易见,早在20多年前,梅帅元已经用文学形式演绎着广西的少数民族文化。他创作发表了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中短篇小说《流浪的情感》、《红水河》。在这些小说作品中,漓江美丽的自然风光、广西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当代中国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得到了独具一格的表现。就“刘三姐”这个题材而言,如果说当年电影《刘三姐》,是通过挖掘广西壮族山歌文化获得了成功,那么,今天的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则是借助刘三姐这样一个壮族神话人物,对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做了一个整体的演绎。在演出中,壮族山歌、侗族大歌、苗族舞蹈、瑶族工艺,这些广西少数民族艺术得到了原生态的呈现。

人们都喜欢称《印象·刘三姐》为一台视听盛宴,对演出中的红色印象、蓝色印象、白色印象、金色印象津津乐道,红绸过江、天女沐浴等场景更是给予了观众极大的感官享受。然而,所有这一切音响画面,并非来自创作者的面壁虚构或迎合观众心理的虚幻想象,而来自广西百姓生活的写实表现。作为一台视听盛宴,虽然《印象·刘三姐》给予了观众极大的感官享受,但它并不只是广西少数民族艺术的形式组合,它的魅力在于制作人对广西这片土地少数民族生活理想的深刻理解。在演出中,我们可以看到原生态的广西壮侗苗瑶各民族原生态的生活画面。他们的劳动场面如捕鱼,他们的日常生活如赶圩,他们的重要庆典如婚嫁,当然,也少不了他们的艺术或者娱乐,如对歌。

我读过不少梅帅元的小说,深知梅帅元对广西这片土地的认知是全方位的。他朝圣过拥有神秘崖壁画的花山,他行走过壮族人的母亲河红水河,他考察过流光溢彩、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漓江。他的朝圣、他的行走、他的考察,不仅使他获得了丰富的感性体验,而且使他获得了深刻的理性认知。这些来自生活本身的经验,给予了他文化的深度和文艺的广度。那些扑朔迷离的花山神话,那些源远流长的红水河传说、那些跌宕起伏的漓江故事,当它们与壮族、侗族、苗族、瑶族,还有仫佬族、京族、水族、毛南族等广西各民族的传统风俗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当它们在那样一个超过一平方公里的漓江山水舞台上得到五彩缤纷、绚丽多姿的呈现时,这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视听奇观,应该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奇迹?

2012年9月13日,我从桂林坐船,沿漓江来到阳朔。傍晚,天上风雨不断,和我同行的12个友人闲来无事。便打听《印象·刘三姐》的演出情况。票价通过司机问是220元(包括到演出现场的来回车费),票价多少有些贵,或许还有被宰的可能。但是我们还是决定看看,不为别的,就是看看,为什么它可以这么轰动?从酒店到演出现场还有一段路程,天还在下着小雨,虽然不大,但是很密。演出是8:10开始,但是7:30往演出现场的路上已经开始堵车,多数是旅游团队。雨越下越大,在大门口停车后,大家嘻嘻哈哈的接过一次性的雨衣,穿好后随着拥挤的人群往前走,有种久违的感觉,仿佛回到了童年看露天电影的情景。

雨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刚到演出现场,演出就开始了。绚烂的灯光犹如彩霞映在江面,整个江面象舞动一条红色的长绸,作为背景的几座青山在灯光的映照下透出灵气,一名红衣垂髻女子,手撑油布伞,乘一叶小舟踏歌而来…….。啊,是歌仙刘三姐。此时,秋雨仿佛也被三姐的歌声所陶醉,停止挥舞它的雨袖,静静倾听三姐的歌声。“山歌好比春江水…….。”歌声由远至近,又随着小舟渐渐的远去,渐渐消失在烟雨蒙蒙中。江面也随着三姐的离去变得阴郁,四周寂静,只有雨丝的沙沙声,远远的江面闪烁着几点若隐若现的渔灯。一切是那么静谧。突然,“哗”音乐响起,数百道灯柱打在江面上,数百条竹排手牵红色长绸形成方阵,渔者脚踏竹排,犹如浪里白条穿梭在道道红色的波浪上。场景十分壮观。岸上,数百条火焰在雨幕中跳跃,照亮了半边天。少女们在岸上载歌载舞,江风送来原汁原味的壮族山歌,手中舞动的红伞在灯光的映衬下,分外妖娆。拌随着她们身上的银饰舞动发出的悦耳的声响,让人觉得“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突然,一切又消失了,犹如梦幻一般.水波荡漾,只见三姐踏着一叶小舟,缓缓的飘向远去……消失在水天一色的天边。

雨小了,风住了,一切变得如此的宁静,场内数千名观众仿佛已经被山水凝住,沉浸在田园山水中。“月亮”出来了,一轮下弦月飘落在江面,月中一名女子,翩翩起舞,四周繁星点点,背景音乐缓缓响起:“世上只有藤缠树,哪有树缠藤……”。原来是“三姐定情”的场景,“女为悦己者容”,三姐轻解罗衫,梳妆打扮,纯洁的胴体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散发出迷人的魅力……18名少女,也同时轻解罗衫,长发飘飘,如天仙下凡,构成一条鹊桥与三姐遥遥相对。山歌再次响起,啊,是那段“恋就恋……你我定百年……奈何桥上等三年……”天地都为之动容,顿时倾盆大雨,水天连成一体,形成天然的水幕。众女如出水芙蓉,更显清丽脱俗……场外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衰……

观后,久久不能从“画中”出来。对于这场雨中的《印象·刘三姐》,动人之处莫过于它的场面宏大壮观,尤其在雨中,那种犹如天地为之动容的感觉更是千载难逢的。而舞者为艺术献身的的勇气,也让我们感动,面对千万观众的天体浴,没有丝毫的扭捏,猥琐,给人一种高雅艺术的享受。如果说桂林是一幅画卷,而张艺谋就是一名成功的画师。《印象·刘三姐》就是他成功的水墨山水画。

看了《印象·刘三姐》,我一直在想,我们平顶山能不能把我们的观音文化也搞成一台这样的实景剧呢?只需设定几个原则就可,如演出尽量少扰民,政府尽量少花钱,内容和风格尽量体现鹰城特色,场地尽量综合利用……

我们平顶山拟充分利用白龟湖(应改为观音湖)这个“天然剧场”,引进或移植《印象·刘三姐》一类的城市形象秀。我们可以组织一群文化人前往广西阳朔观看《印象·刘三姐》,并考察有关制作细节,尽快形成一致的意见。

首先,我们要解决的是平顶山需不需要这么一个秀?据了解,国内许多城市都有“印象类”城市秀,有的较成功,有的并不怎么样。或者是同一个秀,可能商业上很成功,但评价上却各说不一。在某种意义上,如果没有白龟湖这个平台需要综合利用,那么需不需要城市秀可以交给市场去考虑。在我看来,有白龟湖这么一个看台,如何应用就产生了可否精心打造一台实景歌舞剧《千手观音》这样的现实考虑。

其次,从《印象·刘三姐》来看,可能是同类城市秀中影响最大、操作最成功的项目。相比其他各种思路,对这类城市秀进行切合实际的移植值得考虑。一方面,不管叫《印象·平顶山》、《印象·千手观音》或是叫其他什么,在周边集聚了平顶山最现代化的一些元素,又与沙河母亲河紧密联系,看台体系做秀的功能没有问题,硬件上完全可以支撑这个城市秀的创作需要。但这个城市秀在文化内涵上应该如何表达,则要创作团队花更多心思,并在艺术表达上有所创新,体现平顶山特色。另一方面,在商业模式上的突破,是这个城市秀能否持续存在的主要动因。如果这个城市秀不能减轻政府维护白龟湖的负担,甚至是加重负担,则这个城市秀不可能长期存在。

再次,操作层面应该注意的问题也是创作团队和政府部门要面对的。一是主创人员的选择。《印象·刘三姐》有一个专业化的团队操作,张艺谋的个人号召力不仅凝聚了这个创作团队,而且也为后来的市场宣传提供了条件。平顶山要有意向请知名导演出任这个角色,这是合理的,但主创人员一定要有对平顶山地域文化十分熟悉并有独到见解的人士参与。二是资金的筹措。如果团队把眼光盯上政府,其成功的可能性要大大降低,但由政府提供前期投入来启动则是合理的。因此,要有一个较好的商业模式,引进投资商,并在一定时期里形成赢利。三是演出团队的组织。《印象·刘三姐》主要是当地五个村的村民出演,后来利用场地开办了艺术学校,则有一些学生参与。就平顶山白龟湖来讲,有些演员可出自东滍、西滍、北滍等村,也可与平顶山学院、河南城建学院及其他艺术院校联合。四是白龟湖及其他设施的综合利用。由于白龟湖不止看台,还有沙岛等其他部分,因此,既要解决看台体系的利用,又要考虑其他设施的利用。白龟湖地处平顶山市新城区,可能不便于像《印象·刘三姐》那样几乎天天上演,风雨无阻,那么演出周期时间的确定要有合理安排。其他设施是否用于商业用途,哪些可以免费开放给市民,这些是很难从《印象·刘三姐》中得到启发的,从这个角度上讲,平顶山白龟湖的创作比阳朔漓江的平台更具挑战性。

总之,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白龟湖的综合利用,集思广益,群策群力,还是有可能为白龟湖《印象·千手观音》找到一条较好出路的。不要太心急,要从容设计,大不了最后把它拆了,回归市民游乐观光休闲公园的最初定位。有了这个底,什么都好办,可以大胆想、大胆试!只需设定几个原则就可,如演出尽量少扰民,政府尽量少花钱,内容和风格尽量体现鹰城特色,场地尽量综合利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