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长篇小说《岁月芬芳》之《第十一章·寻根祭祖》
第十一章 寻根祭祖
公元2013年2月23日,李氏宗亲祭祖大典暨《河南方城申营李氏老三门族谱》首发仪式在李家祖坟隆重举行。郭莲芬受邀参加这一盛典;李炳彦将军也风尘扑扑地专程从北京赶回,并在祭祖大典上发表了慷慨激昂,催人奋进的讲话。
当主事人苏玉熙宣布“鸣炮奏乐”后,只听鞭炮齐鸣,锣鼓喧天,一朵朵烟花在空中绽放的同时,也绽放在了李氏宗亲的心里。
随着背景音乐的响起,只见空中金光闪耀,一派盛世时节的丰收景象,红五星造型的礼花照亮了天空,辉映着大地。奇瑰绚丽的烟花和《花好月圆》、《春之歌》的背景音乐,描绘出了盛事美丽富饶、百业兴旺、事业蓬勃发展的动人景象。牡丹盛开,绽放出富贵吉祥的色彩。春雷滚滚,回荡着催人奋进的号角。
闪柳、金枝、银波布满整个天空,宛如天真烂漫的少女,向四面八方的来宾献上了一曲动人的歌谣,鸡冠花开铸造小桥流水,声光交织几何图案,蓝天银色,斑斓彩蝶,这是花的海洋,这是美丽的天空。七色焰光中飞溅出无数颗金色珠宝,象征着李氏后人在各行各业所取得的累累硕果。
那上千种造型的礼花竞相开放,照耀着美丽的天空。在一声声巨响下,一个个焰火花像一朵朵艳丽多姿的鲜花,在空中盛开,有的像美丽的菊花,有的像艳丽的牡丹,有的像倒挂着的金杨柳,有的像气势磅礴的金色瀑布……这些美丽的“花”一朵紧接着一朵,在短时间内盛开,又在短时间内凋谢了,但它们盛开的瞬间,却给人以无比的绚丽和震撼。
就在人们如痴如醉时,一声巨响响彻云霄,又一个焰火腾空而起,在空中炸出一个金色的圆,随即,一个个绿色的西瓜形降落伞缓缓飘落。紧接着,“金色风车”、“水上芭蕾”相继登场,红的、绿的、蓝的、紫的……彩色落叶飘飘洒洒,如同仙女散花,令人恍然置身仙境。一个个绽放的花环,就像和谐的李氏子孙手拉手紧紧团结在一起,创造美好生活,建设美丽明天。
一只由烛光、花束等焰火巧妙组成的巨大雄鹰,伴着音乐节奏扇动着有力的翅膀,腾空而起。空中白浪滔天、云海起伏,形态各异的彩龙瞬间奔腾在云雾波涛中,预示着李氏宗亲必将迎来和谐、幸福的美好前景。
只听到“轰隆”一声巨响,耀眼的金光向四周扩散开来,那流光溢彩四散开来的点点金光,把天空装点得如此灿烂夺目。快看!它那卷着的头发,掩着黄,露着白,映着紫,散着耀眼的流金,全着魔了似地一层嵌着一层,一卷扣着一卷,一环套着一环,构成了一幅巨大的祥和壮丽的流彩画。人群里发出了一阵啧啧的惊呼声,人们怎能不为这精彩迷人的景致而喝彩呢。在久久的喝彩和惬意中,“咚咚”声、“嚯嚯”声带着祝福穿越人群的头顶。在空中脆响、震荡、回旋。在激动人心的巨响和脆响中,整个天空都被焰火照亮了,染红了。一团团盛大的烟花像一柄柄巨大的伞花在空中开放;像一簇簇耀眼的灯盏在空中亮着;像一丛丛花朵盛开并飘散着金色的粉沫。焰火在空中一串一串地盛开,最后像无数拖着长长尾巴的流星,依依不舍地从空中滑过,还有的像红色的灯笼,闪着诡谲的灵光,有规律地在头顶飘散,像簌簌飘飞的樱花。
近几年来,李鑫、李炳彦兄弟用了大量精力,对李氏家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收集整理了大量历史资料:
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仰绎斯旨,更加推详。
曰诸裔孙,听我训章:读书为重,次即农桑,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 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
处于家也,可表可坊; 仕于朝也,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倘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贻羞宗祖,得罪彼苍,
神则殃汝,汝必不昌。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忾,偏伦异乡,
手足干戈,我民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通以血脉,泯厥界疆;
汝归和睦,神亦安康,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于善,勉哉勿忘。
家训
敬祖宗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子孙之身,祖宗之所遗也。尤木有根,无根则枯,如水有源,无源则涸。子孙永世得享,承国乐利之泽,祖宗积庆之所致也。不敬祖宗则忘本,忘本则枝叶不昌。故岁时祭祀,晨昏香火,必敬必恭,无厥无慢。至於立身修德,无忝所生,此尤敬祖宗之大本大原。凡我族人念之。
敦孝悌
父母之恩,天高地厚,恩情罔极人伦。十月怀胎,三朝乳哺,推乾就湿,保抱抚摩,忧疾病,闻饥饱,调寒暑,父母受尽万苦千辛,方得子女成人长大。为子女者即幸遇父母有寿,急急孝养,难报天恩。人生时日限也,万一错过,殁后即披麻带孝,三牲五鼎,竟亦何裨?且孝则天佑,不孝则天谴,吲敢拂违,自罹罪罟。凡我族人念之
睦宗族
宗族者,同宗共祖之人也。虽有亲疏贵贱之别,其始同出于一人之身,故尧典曰亲睦九族,周室则大封同姓宗亲之谊,由来重矣。今世俗薄淡间,有挟富贵,而厌贫贱,恃强众,而凌寡弱者,独不思富贵强众,皆祖宗身后之身耶?观于此,而利与害共,休戚相关,一体同视可也。倘有博众以暴寡,藉智以欺愚者,当睦宗族为念,凡我族人戒之。
端伦常
尊卑有别,长幼有叙,乃定於天人,忤长上乃乱天伦也。须坐则让席,行则让路,口勿乱宣,事不乱传。智不敢先,富不敢加。谦恭逊顺,绝去骄傲放肆之态,方是为伦常之理。先贤云:幼而不事长,贱而不事贵,不肖而不事贤,谓之三不祥。子弟者不肯安分循理,任情倨傲。行不让路,坐不让席,揖不低头,言不逊顺,曾不思尔将来也。做人尊长,尔做窳劣示人,亦将忤尔忤人,实所以自忤。凡我族人念之。
友昆仲
兄弟姊妹,同气连枝。父母左提右携,前襟后裾,飨食传衣,亲爱无间,且一本所生,同胞共乳,除却兄弟姊妹,更有谁亲?且从父母分形而来,子女之身来自父母,若兄弟姊妹相戕,是戕父母矣。念及父母安忍戕兄弟姊妹乎。勿听他人离间撺掇。兄弟姊妹中纵有不是,大家逊让些何妨?若锱锱铢铢计较多寡,彼此相戕,则父母之心不安,死亦不能瞑目。诗云: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凡我族人念之。
和夫妇
夫妇为人伦之始。夫和其妇,妇敬其夫。夫以修身齐家事为本,妇以人伦道德情操为重,同事耕耘理家创业,夫妇协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休戚与共,百年好和,白头偕老,同建和谐家庭,万事兴矣。凡我族人念之
教子孙
家之盛衰,不在田地多寡、帛金有无,且看子孙何如耳。古云:未看山前土,先观屋下人。子孙果不肖也,眼前富贵不足恃;子孙果贤也,眼前贫贱不必忧。然人未有生而皆能贤者也,当其幼时不可失教。禁其骄奢,戒其淫逸,出外亲正人,闻正言,则心胸日开,聪明日启,久之义理明白,世务通晓,自能担事,振家声,光大门楣。人非同类,切不可令子弟往来。古语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不染自黑。又云:与善人亲,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亲,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时时求教于先生长者。故子弟不宜避宾客,若一味回避,偶接正人必至如樵夫牧竖,手足无所措,大为人所鄙也。家有一贤子孙,则家门生色,子孙不肖,则家门遗羞。故为父母者,切不可不教子孙。有不如教便当责训。至若女子,亦尚且当教他亲兄弟,务教以节孝廉耻。为女者,兼悉三从四德,纺绩针指、厨爨井臼,则长大适人,必成贤妇。如或不教,则儿女不才,有辱门庭。凡我族人念之
尚勤俭
俭可助贫,勤能补拙。勤俭者,起家之本,传家之宝,立业之基,人生当务也。勤而不俭,则财流于奢,俭而不勤,则财终于困。人世间,见名门世族,以祖考勤俭为成立之本,下代之福,因子孙奢侈而败家之业。盖俭则富贵长保,家计不难振兴。倘男不务耕作,女不事内,好逸恶劳,鲜衣美食,一旦娇惰,习惯俯仰无资,将祖资财一败而空,拖衣漏食。节俭者治家之要义也。饮食莫嫌蔬食,衣服莫嫌布素,房屋莫嫌湫隘,婚娶莫竞妆奁,死丧莫竞斋醮。晏客伏腊有时,不可常时群饮,设席数肴成礼,不必杯盘狼藉,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费一文不如节一文。当务勤俭。凡我族众念之。
恤孤寡
鳏寡孤独,天下最苦,无告之人也。无家产者,朝不能保暮,饥不能谋食,寒不能谋衣;有家产者,鳏寡不能自行,孤儿幼弱不能自主,凡百家事,皆听于人。我族有此种种苦愁,谁诉?亲房伯叔族众当秉公代为经事,阖族尊长俱宜加意怜悯,竭力扶持,庶穷于天下者不致颠连失所、仃伶无靠矣。凡我族人念之。
戒唆讼
人之好讼,虽其人之无良,总起於无赖者之教唆。然无赖之徒,专以人之告状为酒肉之窟,为张威趁钱之门,故或两人本无甚怨,装出剖腹之情,而构成大嫌。本人尚可含容,捏作骑虎之势,而使之先发插名作证,便作主盟。两家索贿,反覆颠倒,弄讼者於掌股之上,搅得邻里撩乱,鸡犬不安。渔讼者之财,破讼者之家。即讼者事后懊悔,亦摆他不去。若而人者,国法之所不容。即逃得国法,亦皇天之所必诛者也。凡我族人念之。
安生理
士农工商者,然视其天赋择业,士者实去读书,农者实去耕耨,工者实去造作,商者实去经营。若生而愚鲁,不适读书,家道贫寒,无田可种,又无本钱做买卖,又不会做手艺,便与人佣工,替人苦力,也是生活。只要勤心鬻力,安分守己,此中稳稳当当,便有无限受用。至若妇女,亦要勤纺绩,务针指,操井臼,协同丈夫,共成家业,方是贤妇。凡我族人念之。
勿非为
非为者,或包搅金帛,侵欺花费,终者竟要卖产赔补不足,殃及子孙,甚而危及性命。或摊场赌博,或群聚酣饮,倾败家业,因而陷死妻儿老小。或掇拐掏摸,或抢夺吓骗,或争斗撒泼,或毁廓侵坟,或占人田土,或伪造货币,或横行乡里,或挟制政府,或嘱托赞剌,此皆亡身破家之举,受祸不浅。凡我族人戒之。
忌毒染
世人蠢蠢,吸嗜烟毒!日久难收,体魄渐削,形若骷髅,力莫能举,处不能事,名声泯灭。终朝烟雾缭绕,男女混杂,晨错夕颠。典当家财,帛金耗尽,绝嗣戕年。全无利益,自取尤愆。堕其术者,凡我族人绝禁之!
慎嫁娶
男婚女嫁者,人伦之始,联婚不可不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古之常情。执德为首,男女婚姻,不能包办代替,嫁女择佳婿,娶媳求贤女,嫁女勿计厚奁,勿取重聘,勿贻误族女。时下婚嫁,多徇财俗见,或厚赀以耀聘,或竭财以侈妆名。为争门面,则败家产而为。昔者有云;婚姻几见闻丽华,金佩银饰众口夸。转眼经年人事变,妆奁卖与别人家。则女之适人,必戒而行;娶妇事翁姑,经事理,执妇道。凡我族人宜知之。
勉诵读
崇师道,习圣贤之书,明君臣父子之大伦,忠孝仁义之大节。人不读书,大伦大节何由而知?子弟颖悟者少,迟钝者多。必须延贤师,访益友,涵育熏陶,终归有成。为人子弟者,当体父兄之心,交相劝勉,勿恃聪明,勿安愚昧,勿沽名而钓誉,勿勤始而怠终,随其性之敏钝,以为读书多寡总要细心体认,着意研习,刻刻不忘于久之,隅坐向难析疑。勿生厌薄,勿可荒嬉,耳提面命敬而听之,自有融会贯通处,亦得以所学训子弟开愚蒙诵读之益大矣。我族子弟勉之.
重交游
志同者为友,道合者为朋。交游以信为先,信者相通,守望相助。既诺勿欺,订交勿苟。然宜谨慎,择善而握。与善者交如入馥香之室久而自香,直谅多闻,尤宜亲厚。善乎平仲,相敬耐久。凡我族人念之
谨丧祭
丧祭者,慎终追远之大事也。丧尽其礼,祭尽其诚。父母在生之时,尽力供养,逝后要从俭治丧,勿须无财大操大办。丧事从简,也不能俭而不顺民情。当慎谨治丧执事。凡我族人切记之。
远酗酒
酒浆之酿就,非以为祸,冠香丧祭,礼用清酌,洗爵尊戽,献酬交错。惟彼贪夫。不知节治。终日醉乡,颠狂失措,耗所损精,形骸脱落。贪杯误事者,不胜数也。凡我族人远之远之。
出异教
邪教惑众蔑国,触逆国法律条,邪说诬民,法所不允。更有甚者无赖之徒,往往假凶祥祸福之事,以售幻诞无稽之谈。实则诱取资财,阳窃向善之名,阴怀不轨之计。一旦发觉惩逮株连,遗患无穷,凡我族人应出其异教,以正家风。
省自身
遵圣训,洁身自律,日当三省,常思己过,莫论他人是非,切不得自甘自戕,辱没家族声望,保其永世清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乃人生要意。则家风正耶。享用斯人,永利后世。凡我族人记之。
李氏起源
李(Lǐ)姓出自嬴姓,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为食才得以活命。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国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万万人,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四。全世界李姓2.7亿,布於七大洲。起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嬴姓
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吴氏曾孙。商朝末年,皋陶后裔理征因直谏纣王而被杀害。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外出逃难,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树上结有一些“木子”,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后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gu)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东)安家落户。为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同时为躲避纣王追缉,又因皋陶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理、李同音通用,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二,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唐李思摩,原为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名阿史那思摩,唐太宗李世民赐为李氏。李嘉庆,本蛛鞘族人,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赐姓李,更名嘉庆。李国昌,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被赐姓李,名国昌。另有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壮族李姓、瑶族李姓、白族李姓、畲族李姓、犹太人李姓等。
三,赐姓改姓
唐朝大规模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
李氏迁移
始祖:李利贞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一支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组。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南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发展至今云南。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提高了李姓声望。隋唐时期,李姓随陈化父子入闽留居当地,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武周时因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乱”时,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难。随后,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唐宣宗时,因“牛李党争”,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间,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李姓还是少数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剧扩充,成为越南的大姓。在朝鲜,自1392年起,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至到日本侵占为止。李姓发展为朝鲜第二大姓。目前李姓人口列全国第一位,加之分布世界各国李姓人口总计2.7亿之多。
炎黄子孙,华夏一统。天下李氏,同宗陇西。海外李氏华人与中华李氏同出一源,血浓于水,情系大唐。他们秉承着盛唐帝王之血脉,施展着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称王海外,延续着李唐盛世的帝王霸业。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周边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其次欧、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非洲则是李氏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这次的李氏宗亲祭祖典礼主要有以下几项议程:
祭台分别置香案、设香炉、蜡台等贡器,主祭台香案北侧设贡桌,陈设酒醴、贡果、糕点、杯箸;东南侧设小贡桌,放香炉、鞭炮等.乐队、乐工设东墙位置。
祭祖程序如下:
一、主持、礼宾进入岗位,做好祭祖准备,负责组织整个祭祖活动.
二、祭祖者恭临祭台前:祭祖团选一名代表为主祭人,带领全体陪祭人员列队进入祭祖区。
三、李氏宗亲祭祖典礼开始。全体肃立(所有祭祖人员向前跨半步,脱帽、鞠躬、肃立)。主祭人一人换装。(主祭者换红色唐装)
四、祭祀
(一)奏乐乐队奏“李氏宗亲祭祖乐曲”。
(二)鸣炮(鸣炮十八响,代表十八子李)。
(三)击鼓(击鼓十一响代表“全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李氏族人”)。
(四)鸣钟(鸣钟二十响代表“全世界两亿多李氏同胞,每敲一次代表一千万李氏族人”)。
(五)拂尘(由执事拂尘)。
(六)上香(由四名礼宾带领众祭祖者醒香、捧香、纳香、行叩拜礼)。
(七)行三献礼(礼宾先生行礼、乐工奏乐)。
通赞:向祭者班齐,陪祭者序立,主祭者就位。
引赞:就位。
通赞:盥洗。
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
通赞:参神。
引赞:诣香案前,就位、跪、上香、受爵、酹酒、祭酒、奠爵、叩首、起、复位。
通赞:进鱼米。
引赞:诣酒樽到神位前,就位、跪、上香、受爵、酹酒、祭酒、奠酒、奠爵、叩首、起、复位。
通赞:行初献礼,盥洗。
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复位。
通赞:进炙肝、进割肉、进时食。
引赞:诣酒樽到。
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复位。
通赞:诣神位前。
引赞:就位、跪、进馔。
通赞:读祝文。
引赞:诣香案前,跪。
通赞:读祝文。
陪通赞:叩首、起、复位。
礼通赞:行亚献,盥洗。
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复位。
通赞:进炙肝、进割肉、进时食。
引赞:诣酒樽到。
通赞:诣神位前。
引赞:就位、跪、进馔、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复位。
通赞:行终献礼,盥洗。
引赞:诣盥洗所,浴手、净巾、复位。
通赞:进炙肝、进割肉、进时食。
引赞:诣酒樽到。
通赞:诣神位前。
引赞:就位、跪、进馔、受爵、酹酒、祭酒、叩首、起、复位。
通赞:撤馔(此时,两位向祭生各端一碟时食回来,放在院中香案上,作揖、叩首、复回原位)。
通赞:点茶(此时,两位向祭生各端一碟糕点,贡在神案两旁,叩首,复回原位)。
通赞:告礼成。
引赞:礼成。
通赞:辞神。
陪通:跪、叩首、起。
通赞:执祝生捧祝,执爵生捧爵,执杯生捧杯(均放在香案上)。
焚祝文(主祭者焚祝,并奠酒)。
引赞:各移燎位(此时,祝文捧在贡桌上,将祝文放在香炉上,用黄钱、香烛、酒礼,鸣炮)焚祝。
通赞:望燎,送神。
五、祭祖仪式结束,游宫开始。
备注:主持穿红色唐装、礼宾穿深蓝色唐装、主祭者穿红色唐装。
祭祀仪程
祭祀共分九个仪程,即迎神、奠玉帛、进组、初献、亚献、终献、撤撰、送神、望瘗等。各仪程演奏不同的乐章(附录)。跳文、武“八佾”舞(由64人组成的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清乾隆七年额定地坛设文、武、乐舞生480人,执事生90人。可见当时乐舞队伍之庞大。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如此大的活动量对帝王来说是个很大的负担,所以皇帝到年迈体衰时,一般不亲诣致祭,而派遣亲王或皇子代为行礼。如清代康熙皇帝在位61年,前40年中亲诣地坛致祭26次,而后21年则全部由亲王、皇子代祭。
祭地现场的纪律要求极严。皇帝经常旨渝:陪把官员,必须虔诚整肃,不许迟到早退,不许咳嗽吐痰,不许走动喧哗,不许闲人偷觑,不许紊乱次序。否则,无论何人,一律严惩。据史料记载:清嘉庆二十四年五月廿四日,因恭修皇祗室内乾隆皇帝之神座,而派遣成亲王代行祭告礼。由于成亲王向列圣配位行“终献”礼时,亲王乱了先东后西之次序,事后被革职退居宅邱闭门思过,并罚扣半俸10年,照郡王食俸。此例可见君王对祭地礼仪之严肃认真。祭祀结束后,按制度规定要向有关官员分赐食肉,叫“颁胙”。祭前,由太常寺负责登记造册,并发给胙单,(取肉证)至各衙门。,祭毕,各衙门持昨单各自到祭所领取。据记载:宗人府、内阁各10斤,六部、理藩院、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乐部、京[]道各7斤,太常寺蛮仪卫、詹事府、顺天府、太仆寺、光禄寺、鸿胪寺、六科五城各5斤,翰林院、起居注、国子监、太医院、钦天监、中书科各4斤。祭地对平民百姓并无好处,特别是大兴、宛平两县既要派驻坛户守坛,又要负担200多名厨差役夫,还要摊派祭祀所需的杂费银两。当然,对这两县的官员来说,倒是件有名有利的大好事。
时维清明岁在壬辰 李氏族人相聚山村
焚香凭吊祭奠先人 立碑铭志齐振家声
苍松吐绿翠柏催春 紫荆含笑金瓜凝神
三阳开泰春和景明 风清气顺日映竹门
遥想先祖志源宗亲 出陇入裕六百余龄
裕州立命豫晋安身 而今后裔三万余丁
或耕或读允武允文 妻贤子孝亦勉亦勤
节俭持家谦恭慎行 吾族李氏忠厚为本
饮水思源忆昔抚今 时逢盛世国行昌运
吾辈族人宜愈勤奋 和衷共济共赴前程
清明祭祖,国法始有,力倡清明,礼重简朴.浩浩家国,皆有其祖.祖宗之国,我居域属,昆仑巍巍,长河悠悠,三皇五帝,夏商西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元明清朝,各竞风流!山川河海,历史风物,中华一根,万姓同祖,海外游子,域内家族,爱我中华,祭我宗祖!
清明祭祖,兴我华族!李满天下,一枝独秀,四千余载,后继前赴.皋陶血祖,司法先驱,驰誉全球,官姓命族,二十七代,皆司官爵;理徴落难,利贞淒苦,隐居苦县,以李裹腹,为报李恩,形化李树,李理相通,亿代风流;老子名祖,天下少有,大象无形,哲化万酋;世民望祖,圣帝千古,世界最强,万夷降服,诗书文章,天下一流,大唐若存,中华全球;抚今怀古,风云人物,王侯将相,达官贵族,文人雅士,仙道神佛,工匠杂技,渔樵翁幼,妇孺节女,形去影无,平民历史,血脉同出,生无贵贱,功有簿厚,环球李氏,血浓如水,情同手足,逝者成古,生者扫墓,传达亲情,代代相守!
清明祭祖,承前启后,今当子孙,明为先祖,百载千年,孙又为祖,子子孙孙,宗宗祖祖,代代相传,永无尽头.今不敬祖,眀日无祖,祖孙不续,至尔无后.巍巍中华,亿万人口,云云网民,发帖祭祖,传统风俗,网上全有,心诚祖知,降吉佑福!以此拙文,跪祭宗祖!
理(李)皋陶下136世孙李正以新文意
于公元2011年4月5日叩首拜祀
李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源远流长、人口众多的古老姓氏。在众多的李氏衍派中,以陇西为郡望,以盛唐为标志的陇西李氏最为著称,是中华李氏的主流支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陇西李氏,英贤辈出,代有伟人,播迁各地,享誉中外,为人类文明的进化,作出了卓越贡献。是华夏诸多姓氏宗族中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豪族大姓。
以官为氏源远流长
据史书所载,李氏得姓,源于皋陶,迄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皋陶为尧时执掌刑狱的“大理”,子孙世袭其职,代为理官,以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末年,纣王无道,理徵(字德灵)以直言切谏,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食木子得全,遂改“理”为“李”。利贞也娶契和氏之女生昌祖,仕陈为大夫。周康王时赐苦县为李氏采邑,遂家于苦县。其五世孙李乾,为周上御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生李耳,字伯阳,又字聃,周平王时为太史,著有《道德经》八十一章。唐明皇时追尊为“圣祖混元上德皇帝”,即世俗所传道教之教主——老子。
春秋战国之际,李氏人才济济,屡出将相。晋文公时,有“理官”李离,执法严正,因“过听杀人,自系请罪”,虽经晋文公多方慰勉,仍伏剑而死,以身殉法。魏相李悝,助魏文侯变法图强,三晋称雄。而伯阳子李宗仕魏,封于段干,为魏国贤人。其子李同为赵国大将。李同子李兑,赵惠文王时拜为相国。其子李跻封安阳君,子孙后裔,世居显要。秦相李斯也系陈国苦县李氏后裔,助始皇帝扫平六国,一统宇内。周赧王时,李氏分为两支,一支迁于甘肃,一支迁于河北,始有陇西、赵郡之分。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伯阳八世孙李昙初为赵之柏人侯,入秦为御史大夫,生四子:崇、辩、昭、玑。崇字伯佑,封陇西郡王南郑公。其子李信,字有成,为秦大将军,率军伐燕,将燕太子丹追杀。信生超,仕汉为大将军,渔阳太守,有二子,长曰元旷,官居侍中,次曰仲翔,为河东太守,晋封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因家焉。其子伯考历仕陇西、河东二郡太守。自李崇至伯考,祖孙六代,或为镇将,或为郡守,其生平业绩,多在陇西,奠定了“陇西李氏”的基业,因而李崇被推为“陇西李氏”之始祖。
李崇之弟李玑,字伯衡,为秦之太傅,生三子:云、牧、齐。李牧为赵相,封武安君,始居赵郡。其三世孙李左车也为赵之名将,封广武君。楚汉相争之时,韩信曾以师礼事之。其子孙世居赵郡,蔚然巨族。故赵郡李氏推李玑为鼻祖。
李玑少子李齐为中山相,世居中山,为“中山李氏”始祖,其后裔播迁辽东,故亦称“辽东李氏”。
陇西李氏自李崇开宗立派,历汉、魏、两晋,生齿日繁,以陇西为基地,先后播迁于宁夏、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北方地区,大致呈现为“一干六枝”的辐射势态。
李鑫、李炳彦还撰写了文彩焕发的《李氏家谱序》:
夫天地人生,上必有祖宗所创起,下必有子孙所流传。壬辰之岁,时入地坤,李氏宗亲,欢聚一堂,忆古思今,慎终追远,共商修陵续谱事宜。家和万事兴,族睦业必旺。兴则不忘前人之荫德,旺则当思饮水之来源。
窃闻立人之道,莫大爱亲;睦族之方,必先修谱。夫家有谱,国有史,犹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也,所以昭信记实,重本笃亲,承前启后也。古人云:治国知国史,持家知传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也。
若我李氏,血缘自皋陶,可谓始祖;扬名于李耳,可谓先祖;强盛于太宗,可谓太祖。征之文献,李氏传人,可歌可颂者,代代皆有;文臣武将,名士大儒,彪炳史册者,灿然难以胜数。虽枝高不可攀折,名显不可比肩,然同姓之荣,可砺后辈。
李氏自利贞垂今数千载,子孙布于四海,瓜瓞绵延,根深叶茂,分析愈众,遂为天下之冠。诗仙李太白慨然叹曰:“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九洲。”
余族陇西枝系,顺黄之鼎,列祖五峰,迁瞻河南方城东南,选群峰峻秀之处,安居建基。即以姓命村,为李庄。烈祖公西去,营葬于村北高山西麓之下。公性厚德自强,治家教子有方,庇荫于后世。
吾族一脉,老祖嘉乾,系烈祖五峰第十世孙,由小史店西山檀木沟迁至申营,娶本村同姓之女为妻,生三子,得八孙,宗室繁衍,至今已有九代,为方城东南望族。
斗转星移,史海滔滔,命运之舟,随从于国运之风。族人尊老祖之教,信儒学,重仁爱,守忠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吾一脉至永、文辈,已有善经营者,为乡里屈指可数之富户。至寅辈,时逢国难当头,乱世纷争。民国初年,老祖第四代孙李逢贵,为避匪祸,未冠少年,只身逃亡于晋,艰难求生,落根于乡宁县台头镇芦沟村。同辈李贵寅,为抗日救国,于1938年考入国民党黄埔军官学校(第十六期),毕业从国军抗战。后国共相争,曲折沉浮,风起云翻,蹉跎坎坷,终叶落归根。同辈李泮林,为抗日救国,于1940年考入西安国民党军委会战干团,1945年就读于国民党南京军政大学。共和国成立,在南京公安总局就职,1955年政治运动中含冤自尽。同辈李春寅,建国初从事煤炭工作,先后辗转东北阜新、通化,于1955年调至山西孝义煤矿,就地定居安家。同辈李逢寅,为生计,于1955年携家迁晋,悬壶济世,成为闻名于当地的杏林一技。同辈李泮芹,于1955年始,从事教育事业,一生教书育人,后调至社旗县教委,就地退休。夫乾坤轮转,河东河西。一代人之漂泊沉浮,评说留于丹青。然由此代始,我族逐渐走出乡土,生活空间拓展,枝脉延至数省。
至清、襄辈,国泰民安,业丰流长。老祖第五代孙、炳寅长子李清河,于1947年参加人民解放军,曾参加淮海战役,后南下赴缅、泰,剿匪作战,退伍后从事医务工作,1981年调方城县人民医院,至离休。同辈李清臣,德寅之子,1950年参加西南剿匪,1956年复员还乡。同辈李欣平,泮林之子,从事国家税务事业,1990年调至平顶山税务局,晋县处。同辈李清安,生寅次子,1958年授业为师,次年应征入伍;1964年全军比武荣奖;1965年转至,戍边卫疆,天山剿匪,戈壁沙漠侦察;1983年调回方城县人民医院,至退休。同辈李富源,全寅长子,1965年入伍,服役于旅顺。1978年转业,从事治安,1998年调方城县公安局,至退休。同辈李炳彦,逢寅长子,1965年参军,从事新闻,研习孙吴,兵法有成,晋将衔,定居北京。逢寅次子李山林,1975年走入政界,先从政于临汾,后建业于侯马,晋副地.
襄辈时人也,年在不惑,天命,业至蒸蒸、鼎盛。老祖第六代孙,清富次子李广兴,1981年入伍,基于沈阳,调至南阳,转业从商,创业有成。清富三子李广德,1991年入伍,服役东北,为国负伤,休养退休于南阳。同辈李东襄,清云次子,1986年入伍,服役于塞北,转业于青海西宁。同辈李跟堂,元珍三子,1982年入伍,服役于宝鸡,调至成都,就地退伍。元珍五子更忠、六子更海,后随根堂迁蜀。同辈李力,欣平之子,毕业于上海交大,获博士学位,就职于上海。同辈李志勇,炳彦之子,曾留学澳大利亚,获硕士学位,就职于北京。
唐、秦辈人,正值初阳,后发之势,不可估量。来日有志诚者,可再叙说。
余族世代留乡者,守根护土,尊宗敬祖,宁静淡泊,耕读为本。保坟茔春秋变换续燃香火,为游子寻根探源灌注亲情。其功大焉,其德高焉。
余族自嘉乾老祖至今,以嗣以续,人丁盛旺,产业益增,实祖宗庇佑故尔。凡孝子贤孙中,虽乏缙绅之辈,亦鲜万箱之福。然族人所重,读五车而撰文,穿七札而奋武者也。复有淡功名,敦实行,志在田园,望重乡评者,可谓福寿贤达之命也。亦告诫后世,或商、或农、或文、或武,当自强不息,常养浩然气,静读无字书。或乡、或外、或朝、或野,必以做人为要,世长势短不依权势处世,人多仁少当择仁交人。畅行正道,俯仰无亏天地;德高品端,功过自有春秋。此老祖之愿也。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人间沧桑,弹指之间。族人念谱牒历经多年未缮,欲使后来者知前事源源有证,坟茔累累可考,就续谱修陵事,属吾兄弟作序。自愧学浅才疏,难胜此任。念事有承前启后之义,当尽齐志睦族之责,遂考证散遗之事,追寻记忆之影,欣然命笔,草成此章,是为序。
李欣平李炳彦撰文
公元二〇一二年农历十月一日
祭祖大典的最后一项仪式是为《李氏先莹碑记》揭碑,当长者李国寅揭开红绸后,只见碑文写道:
悠悠万世,滔滔江河。凡求木之长,当固其本;欲流之远,需浚其源。缅怀宗祖,固本浚源之举也。
据考,李性远祖,乃尧时之大理皋陶,子孙世袭其职,以官为姓,称理氏。商末,理征因直谏为纣王杀,其妻契和氏携子利贞回娘门苦县,亡命途中食李子疗饥,邃改理为李。
春秋末,利贞后裔李耳出生于苦县。李唐开国,奉李耳为先祖,将李姓定为国姓,功臣宿将,赐李姓者甚众。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李氏历代名人辈出,贤臣良将不可胜计也。
余族开基于陇西,分支入裕。裕地始祖李五峰创业一生,长眠于福地。光绪三十三年正月,李氏族长率阖族老幼为始祖立碑,撰文泐石,述李氏播迁来历,立谱牒二十四代,曰:寅清襄唐,秦封宗昌,曰孝乃廉,惟正之方,训守光祖,凤麟其祥。
五峰十世孙嘉乾为生计,移居申营,娶同姓之女为妻,生三子,曰大坤、玉坤、三坤。三子自立门墙,宗支繁衍,人丁兴旺,谦以待人,让以接物,崇仁守义,克勤克俭,邃成裕州东南望族。后人恪守先祖明训,忠孝为本,信义传家,文及品位,武领将衔,博士、硕士代不乏人,皆列祖之庇荫也。
欣逢盛世,国泰民安,修身齐家,饮水思源。然社会风雨,时事沧桑,族系枝繁流多,迁晋徒蜀,天各一方,思来龙渺渺,想去脉茫茫,多感愧疚者,寝食难安。于是族人提议续写家谱,整修先莹陵园,缅祖宗之功德以承先,翼后昆之显达而启后。邃由炳彦、广胜、广兴统筹事宜,欣平、清安、福源、福正、清献、大襄、明襄奔走考证,追忆商讨,历时两载,终成吾辈心愿,刻石以记之。国寅、清富、清奇、清杰、山林、章妮、清学、清建、长栓、志勇、更兰、志忠、云峰、怀襄、唐威、中唐、唐辉、李阔、李萌、亚洲、陈琦、彦红、国杰、连唐等参与。
撰文苏玉熙
修订李炳彦李欣平
葵巳年仲春上涴毂旦
李炳彦将军写的《祖德颂》更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老祖布衣,躬耕申营,不求闻达,淡薄福存。
虽食菜根,品则高洁,修身至上,中正做人。
以中为本,以孝为先,以信处世,以义交人。
和邻睦族,温恤乡亲,施惠不记,受恩怀心。
教子有方,持家和顺,夫妇护敬,相濡以沫。
应天顺时,安命守分,守常有道,处凡得馨。`T
祖德传后,刻石永存。
在李氏先茔碑旁立有一座功德碑
李炳彦五千元, 李欣平五千元, 李山林五千元, 李胜甫两千元,
李福正两千元, 李广兴叁万元, 李大襄壹千元, 李冬襄壹千元,
李清安陆百元, 李福源五百元, 李章妮五百元, 李 新五百元,
李广胜五百元, 李书襄五百元, 李明襄五百元, 李广德五百元,
李相文叁百元, 李云超叁百元, 李云方叁百元, 闫章洲叁百元,
李振宇叁百元, 李振志叁百元, 李振江叁百元, 李 潮叁百元,
李 根叁百元, 李清杰两百元, 李清笵两百元, 李喜林两百元,
李群生两百元, 李清松两百元, 李 功两百元, 李清九两百元,
李清学两百元, 李清玉两百元, 李留根两百元, 李妹成两百元,
李清献两百元, 李清晓两百元, 李自伟两百元, 李清建两百元,
李长兴两百元, 李长拴两百元, 李更兰两百元, 李更喜两百元,
李根堂两百元, 李更旺两百元, 李更忠两百元, 李更海两百元,
李志忠两百元, 李彦红两百元, 李平襄两百元, 李军襄两百元,
李恒襄两百元, 李春襄两百元, 李铁旦两百元, 李章亭两百元,
李喜坡两百元, 李坤襄两百元, 李成襄两百元, 李学军两百元,
李 刚两百元, 李新鹏两百元, 李疆鵬两百元, 李怀襄两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