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大明宣德炉,不得不知道这些渊源
明初至清中期是铜炉制作的巅 峰阶段,当中最负盛名的非宣德炉莫属,被明清文人誉为文玩之首。其简洁、含蓄的美,取代了青铜器狰狞、繁复的美。
据传,真正的宣德铜器铜质精良、精细,在暗淡处能发现奇异的光泽。时任兵部右侍郎的于谦曾这样赞叹:“色似黄金,音如钟磬”。
宣德炉的造型只是它的外形,其内腔亦有欣赏和断代价值,反映了匠心和时代的审美情趣。感觉明匠更注重内腔的造型设计,尤其想表达炉腔的纵深感(横向的和竖向的)。横向的纵深感以弧线大来体现,竖向的纵深感以炉腔深来表达: 炉壁不等厚,上下厚,中间薄; 炉口壁直,向内腔过度有棱角;内腔底低; 内腔底面径小; 内腔的最凸处低于外形的最凸处。
宣德炉采用了一种新工艺。过去做炉都是翻砂,它现在用的是失腊法,失腊法历史上有没有过?有过,但是做到炉这上面没用过,它较之翻砂法,它就变得非常地光洁,好看,这个东西一光洁就好看,做出来以后有专 业的人把它进行上色,我们不要简单地理解上色就是拿颜色刷到上面就是上色,不是,它是用各种方法使它呈现一种自然的色泽,它有什么样的色泽呢?石青斑、朱砂斑、葡萄斑、桑葚色、水银古、黑漆古、蟹甲青、鳝鱼黄等等等等。《古玩指南》上的记载是有46种颜色之多,有的书记载比这个数量还多,有人认为有上百种颜色,那它都是微妙的区别了。
宣德炉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化及审美价值,在拍卖价格上也屡创新高。2003年, 中国嘉德专场拍卖收藏家王世襄所藏的21件宣德炉,共拍出1179.2万元,平均每件约56万元。就是这一批炉中的20座,在2010年北京匡时5周年秋 季拍卖会“锦灰吉金——王世襄藏铜炉”专场总成 交额9844.8万元,成 交率100%,平均每件492万元。其中一座“崇祯壬午冬月青来监造”款冲天耳金 片三足炉,在2003年中国嘉德秋拍时以166.1万元成 交,到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时则以1512万元成 交,在7年时间内增值9倍。
宣德炉的形状一般或是方唇、或是圆唇、或是敞口的,炉腹呈扁形向外鼓出炉底一般是钝底圆锥形的三足或是分裆空足。香炉的口上制有炉耳,形状一般为兽形、桥形或者是了形。炉的外底一般都有铭文标识的的年款,年款的标识与宣德年间的瓷器的标识类似。
宣铜器,即使流传有续,但采用眼看手摸的传统鉴定方法,时代上只能大致分出明、清,且有分歧。那么除了在样式、款识等方面鉴定外,是否有更为有效和令人信服的鉴定方法以区别宣德本朝器和后仿?—借用科学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X荧光光谱分析正可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