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志愿行动成为一种习惯
当下,以帮助他人、快乐自己为内涵的志愿活动如火如荼,无论是工薪阶层,还是下岗工人,还是商家大款,在祖国的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志愿者的行动当中。
诚然,大多数的志愿者的行动是出于一种自愿、自觉、发自内心的,各种类型的志愿活动也在社会上掀起一股股正能量的引领。但是在志愿活动过程中,志愿者的行动中,是否也存在“做一次两次的志愿行动就算是做了志愿”“参加了几次志愿活动体验几次就可以了”“坚持几十年太难了”等思想的存在?
不可否认,这种思想在少数人心理中会存在。综合分析,现在志愿者的行动导向有几种:一是发自内心。从心眼里想做志愿,不计报酬,不怕白眼,立志终生做志愿者,这是真正的志愿者;二是出于好奇。就是想看看做志愿到底是什么样子?于是,开始参与志愿。有的觉得做志愿很开心,能给别人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和满足,一直坚持下去,久之就成了第一种;有的则做了几次新鲜劲过了,就觉得做志愿太苦太累太费心,就不再做了;三是“从众”。周边的朋友圈大多数都在做志愿,为了融入圈子,加入志愿队伍,这种类型很容易成为长期的志愿者;四是“作秀”。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公司、政绩发展的需要,积极向志愿者组织靠拢甚至自发成立志愿服务队,也能够坚持几次,但是每做一次志愿,就录像机、照相机包围,微信、微博、QQ、报纸、电视大张旗鼓宣传,名义上是不图名利,实际上是舍利图名想,行为可取,动机不纯。
综上所诉,志愿者志愿行动的初衷不一,效果也就不一,在社会上的反响更是不一。如何让志愿者的行动都成为社会的正面反响?只有一条:让这种行动成为志愿者的一种“活法”。也就是说:让志愿行动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自然行为,如同志愿者的穿衣风格、吃饭喜好、个人习惯一样,只有这样,志愿者的行为才能不做作,不生硬,才能贯穿到每个生活、工作、学习的方方面面,才能贯穿到志愿者的一生,才能让社会感觉到志愿者的行动是自然的、纯粹的,才能让志愿者、被志愿者以及第三方都能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也才能让志愿行动成为一种常态化、生活化的行动,真正成为推动国家、社会发展的软动力。
(此文发在《秦皇岛晚报》评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