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我建议你,做一个不好相处的人
文/学乃身之宝
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所以,很多人希望自己有个好人缘,做一个好相处的人。
但是,如果一个人太好相处,他的内心就会产生冲突,因为他很可能是隐藏了自己,只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我建议你,做一个不好相处的人。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要你和别人对着干,而是希望你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说其中的原因。
1.太好相处的背后,是在围绕别人的感觉转
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认为,真假自我,是从婴儿期开始构建的。
当抚养者愿意以婴儿为中心养育时,婴儿就会开始形成真自我;当抚养者要婴儿遵从抚养者的意志时,婴儿就会构建出假自我。
当婴儿长大成人后,有真自我的人,会尊重自己的感觉,不会太为难自己;而有假自我的人,则会自动去寻找别人的感觉,围绕别人的感觉转,为别人而活。
比如,那些太懂事的孩子,他们从小懂得察言观色,害怕自己惹得父母不高兴,习惯围绕父母的感觉转,当他们长大后,就是那种很好相处的人,没有脾气,但他们的自我很可能是假自我。
拥有假自我的人,他们渴望别人的认同,想通过自己的好相处,来证明'“自己是好的,是值得被爱的,是有价值的”。
只是这样的“证明”是徒劳的,因为他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2.太好相处的背后,可能只是因为隐藏了自己
前面说了,很多人表现出自己很好相处,是在围绕他人的感觉转,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但这么做可能只是在隐藏着自己。
因为一个人的内心,不仅仅只有好的一面,还有坏的一面。
这也是荣格说的“阴影”—指我们的人格中遭受刻意压抑的部分,包括愤怒、攻击性等一些原始欲望,压抑的原因可能是恐惧、无知、羞耻心,也可能是爱的缺乏。
简单来说,阴影就是我们不愿成为的那种人。
比如,那些害怕展现出愤怒的人,就是在隐藏真实的自己,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一旦愤怒,对方就不喜欢自己,远离自己,于是选择把那部分“阴影”隐藏起来。
这样活着,他们会成为一个好人。
但荣格说:“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努力做“好人”,做一个好相处的人,努力追求别人承认的同时,我们也就迷失了真实的自我。
3.真正好的关系,是建立在彼此真实的基础上
在成长的过程中,周围的人会让我们相信,我们所具有的特质可以用“好”和“坏”来区分,“好”的特质应该发扬,“坏”的特质则要改正或掩饰,这样的思维方式,自从我们学会分辨“自己”和“别人”那一刻起,就逐渐确定下来了。
所以,我们习惯用自己的“好”与别人相处,让自己看起来很好相处,然后把那些“坏”的部分隐藏起来,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我们并没有得到别人的真正认可,也无法走近别人的心。
原因是我们不真实。
正如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的:“一切美好事物是深度关系的产物,可是,只有拿出了真实的人,才可能与一个事物建立其深度关系。如果你一直是虚假的,那么这份深度关系就不可能发生。”
可见,唯有真实地活着,我们才能与他人构建真正友好的关系。
写在最后:
其实,那些太好相处的人,只是在刻意展示自己的“好”。
他们认为,只有得到了别人的认可,自己才会体会到“自己有价值”—他们是自卑的人。
但是,正义与邪恶、乐观与悲观、勇敢与懦弱……,这些特质都潜藏在我们心中,倘若我们刻意压制某一种特质,它就会以我们意料不到的方式显现出来。
就像老好人,一旦“坏”起来,会特别可怕。
同时,我们越是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就越容易在恐惧的迷宫里打转,一点点迷失自我。
而打破恐惧的迷宫,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接纳自己——“看见”自己的“坏”或阴影;然后是把它们活出来。
当然,这么做,需要被讨厌的勇气。
当我们不再一味地担心别人不满意,我们就能够活出真实的自己,而那时的我们,才会真正的被人欣赏和认可。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无声告白》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