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史话17丨刚柔并济 开张大气
秦汉三国时期的碑刻(3)
石门十三品中的汉刻
# 简 介
唐林,美术史学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四川省及成都市非遗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个人独著《四川美术史》上、中、下三册(共320万字),大多为北大、清华、人大以及国图、首图、上图等著名大学和省市的图书馆馆藏。曾获《儿童文学》翻译奖、巴蜀文艺奖等。
“石门十三品”分别是:《石门》《鄐君开通褒斜道》《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释文》《石门颂》《杨淮杨弼表纪》《李君通阁道表》《玉盆》《衮雪》《石虎》《李苞通阁道题名》《潘宗伯韩仲元李苞通阁道题名释文》《石门铭》《石门铭小记》《山河堰落成记》摩崖。其中,除汉刻石占据大部分,剩下的是曹魏、北魏、宋刻石。故“石门十三品”又叫“汉魏十三品”。它们是研究汉隶、魏体的重要文物。今天我们主要介绍其中的汉刻。
《石门》拓片
《石门》摩崖是镌刻与石门北口的西壁上,源于《石门颂》中“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诏书开斜,凿通石门”之句。因为《石门》笔意与《石门颂》中“石门”二字相似,推测是东汉桓帝建和二年(148)之后所刻。
《鄐君开通褒斜道》拓片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则是镌刻于东汉明帝永平六年(63),汉中太守鄐君受天子之诏,率领西南三郡2690名囚犯修筑褒斜道,时人记其事,镌刻于褒谷石门南270米的山崖间。由于岩石长期暴露野外,历经风吹日晒雨淋,文字剥落漫漶,原文159字,现仅存97字。这些残存的文字记载了工程的用工用料以及沿途修建的设施,为汉代交通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史料。《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是现存的石门摩崖中最早的一种,其笔画平直、无波磔,字形扁平,有小篆笔法的孑遗,富有早期隶书特色,以古拙见长。古今书法界中,此碑备受推崇。清末民初的书法艺术家、金石文字学家杨守敬在《平碑记》这样评价《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按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以摹拟,此之谓神品。”
《石门颂》
《石门颂》摩崖是东汉建和二年(148)刻于石门西壁,题额“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石门颂》记载了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数次奏请、力排众议复修褒斜道的事迹。杨孟文去世后,其同乡王升升任为汉中太守,路过此地,感慨前辈功德,作下颂词,刻诸石上。《石门颂》是研究褒斜道通塞、变迁的重要史料。《石门颂》书风天真流露、洒脱自然、挺进多姿,是东汉隶书的经典,被誉为“隶中草书”。《石门颂》也是我国汉代摩崖“三颂”之首(另外两颂为《西陕颂》《郙阁颂》)。清末民国书法篆刻家张祖翼曾评价:“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民国时期,中国出版的第一部大型工具书《辞海》,封面用字便取自《石门颂》中的“辞”“海”二字而成。
《杨淮杨弼表纪》拓片
《杨淮杨弼表纪》摩崖镌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通高216厘米,上宽67厘米,下宽50厘米,7行,每行24到26左右。黄门卞玉谒归过石门,见到石壁上的《石门颂》石刻,念家乡楗为武阳杨孟文其人世代三辈的轶事,乃作文记述杨孟文的孙辈杨淮、杨弼生前的建树和仕迹。此碑记载了杨淮、杨弼官位升迁、变化等情况,是研究汉代职官的重要史料。《杨淮杨弼表纪》继承了《石门颂》的飘逸古朴,字形内敛而放纵肆意更过之。笔画也没有一般隶书常见的波势,结体奇特,独具风姿。
《李君通阁道表》
《李君通阁道表》刻于褒谷石门北口之西壁,隶书6行,每行10至13字不等。此刻石记载的是李君在东汉永寿年间修建褒斜阁道成功后,百姓受到惠泽,李君历官巴、陇、汉中,到他迁宜禾都尉时,人们感激爱戴,为之作记。《李君通阁道表》原刻文“李”下有一字不显,于是人们以李君称之。在此刻文中,李君姓名、爵里、仕迹可略知。刻文之书法继承《石门颂》之风,但书写稍微随便,似是不经意间为之。如今时虽漫漶,但生动秀雅之气,仍可入眉宇之间,是东汉俗隶的代表作。
《衮雪》拓片
《衮雪》摩崖,原本在石门以南的褒河激流中。相传曹操到此,见褒水浪花飞卷如白雪翻滚,遂挥毫书之。“衮雪”二字为横刻,通高67厘米,宽148厘米,字径35至46厘米。在衮雪旁边有小字落款为“魏王”,字径6.5厘米,但与“衮雪”二字风格迥异,恐落款为后人加刻。该摩崖虽然在激流中历经有年,但字迹清楚,神韵犹存,笔触浑圆流利,柔和有力。
《石虎》
《石虎》摩崖,原在石门对岸石虎峰下山崖间,刻于汉代。相传,西汉成帝年间,隐士郑子真见到褒谷石门对岸有一山峰,其形如虎,弓腰欲扑,作啸风之态,乃大书“石虎”二字抒怀。汉成帝时,大将军王凤以礼聘郑子真为己用,而郑子真修道静默,耕读不仕,遂因清高名震京师,变成了著名的隐士,史志和传说都对其称赞不已。
文 | 唐林 编写 | 杖藜执酒 阿伦 设计 | 木子 图片 |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