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新基建」,上海稳了!

新基建重塑城市群竞争力:上海领衔长三角描绘最强格局

产业作者|任倩

编辑|谭松

来源|一鸣网

相较于传统基建而言,新基建的“新”更多着重数字化、智能化的科技创新。在官方的注解中,是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
随着新基建概念的快速升温,其已然成为2020年中国经济热词,更是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明确导向之余,新基建成大势所趋。
在此背景之下,国内多省市积极抢滩,开始加速“新基建”建设。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初,全国有24个省市区公布了未来投资计划,共有2.2万个项目,总投资额达48.6万亿元,其中2020年度的计划投资总规模近8万亿元。显然,全国范围内的新基建正慢慢由概念转为实际。城市作为新基建的核心载体,为新基建创造了广阔需求,而新基建作为提振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必将成为未来城市竞争新起点。

多城发力新基建布局

自今年4月起,包括上海、广州、重庆、江苏、山东、云南、吉林等地在内,全国已有至少数十个省市出台新基建的落地举措。
上海为例,其5月发布了《上海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也被称为“上海版新基建35条”。目标是到2022年底,推动上海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迈向国际一流水平。
方案明确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新基建”重点领域,包括以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网络”建设;以创新基础设施为主的“新设施”建设;以人工智能等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平台”建设;以智能化终端基础设施为主的“新终端”建设。
同时推出8项重大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市区协同,在创新支持方式、加强指标保障、推动资源开放、优化规划布局、完善规则标准、培育市场需求等方面加强引导,为社会资金加大“新基建”投入营造良好环境,包括支持政策性银行、开发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建立总规模1000亿元以上的“新基建”优惠利率信贷专项,研究继续新增一批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架数等。
此外,方案初步梳理排摸了未来三年实施的第一批48个重大项目和工程包,预计总投资约2700亿元,包括新建3.4万个5G基站,新建一批科技和产业基础设施,新建10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新增1.5万台以上智能配送终端等等。
上海之外,也有更多省市争相布局,企图在新一轮竞争中抓住新基建红利实现弯道超车。比如,北京积极将“新基建”列为优先发展领域,围绕“新基建”进行规划布局,在北京公布2020年300个重点工程项目中,涉及高精尖产业项目就有100个,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深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大提速,今年要累计建成基站 4.5 万个,在全国率先实现 5G 基础设施全覆盖和独立组网,实施智能网联汽车等应用示范项目,打造5G创新最活跃、应用场景最丰富的城市;江苏制定了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扩大信息消费和支持发展5G网络的政策意见;福建公布2020年度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其中数字新基建项目52个,总投资729亿元……
业内预计,到2025年,5G、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将达10万亿元,带动相关投资累计或超17万亿元。

新基建的作用力

城市纷至沓来,企业蜂拥而至,新闻频频提及,新基建仿佛是一夕之间爆火,但其实这并非新概念,甚至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并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两会期间提出除了传统基建外,新型基建将承担更为重要的角色;2019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2020年1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2月21日、3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均提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与其说新基建突然火了,不如说是突然提速。今年以来,中央及各地政府对新基建的部署逐步深入,而这与突如其来的疫情不无关系。
可以说是疫情给新基建按下了加速键。回顾疫情前后,先是5G技术和人工智能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是云计算赋能在线教育和在线办公、工业互联网助力制造企业转型升级为复工复产提供助力……新基建给我们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间
如此说来较为笼统,或许案例更为直观。在上海市杨浦区高乐寿养老院住着超过100名老人,147平方米的公共餐厅提供一日三餐,而由于疫情期间物流阻滞,食材供应成为难题。对于养老院想要一站式购齐食材,并实现无接触配送的需求,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某外卖平台旗下配送师傅负责对接养老院,食材放置在指定柜子里,避免可能的交叉感染,实现“人车货分离”。
由此,无接触配送经历几次升级,最终以智能柜的形式出场——饿了么在上海本就有智能取餐柜,春节后紧急完善配送模式,打造了一套“隔空取物”的自循环系统;美团紧急研发智能取餐柜,将保温、消毒等功能集于一体,后在上海日航饭店、瑞金医院、长宁区一些写字楼等50处落地。
除此之外,为了顺应“无接触配送”的思路,电商平台的无人车正在配送订单,医院里的送药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巡逻机器人开始自行工作。也就是说当整个社会几乎陷入停摆,是无人配送、以及远程办公、远程医疗、网上授课、健康码等等,为全民抗疫防疫和复工复产提供了重要支撑,这也极大刺激和带动了新基建的概念升温

新基建奠定城市下半场竞争力基础

科技创新往往与社会需求相伴,所有的现实都指向“新基建”已然成为带领经济走入复苏轨道、注入新动能的良药,更成为城市竞争的新起点,那么什么样的城市会脱颖而出呢?一开始就剥夺了小城市的参与权利似乎有些残忍,但种种迹象都表明,新基建确实是属于大城市的游戏。

其一,环境优势。新基建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而大城市原有的产业环境为新基建提供了适宜生根的土壤,这些却是小城市难以企及的资源。若说未来大城市的新基建进程是从1到10,而小城市还需从0开始。

其二,竞争力优势。根据《中国新型基础设施竞争力指数白皮书(2020年)》显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凭借政策部署和资金投入的前瞻性以及信息产业集聚优势,各省市新基建竞争力指数前四,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要素投入以及资源禀赋等不同,导致了新基建水平差异明显,东北、西部等地区明显落后,长三角地区竞争力明显。

其三,资本优势。传统基建与新基建最大的差别体现在投资主体上,着重铁路、公路等硬件设施建设的传统基建主要依靠国家财力驱动,而强调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据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基建主要依靠社会资本驱动,显然大城市更受资本端青睐。

其四,人才优势。根据《2020新基建中高端人才市场就业吸引力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新基建人才需求最高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成都、南京、西安、武汉、杭州。前四位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分别为13.42%、7.39%、7.27%和4.57%,也就是四个一线城市招聘总占比超过30%。而人才已是产业发展第一资源,人才的缺失也就注定了小城市无缘争夺战。

有专家称,“新基建”不仅将成为城市新一轮发展的 “催化剂”,更是软实力、竞争力核心所在。而“强者愈强”,在新基建的浪潮之下,上海这般的城市早已先行,"新基建"上的人工智能赛道也涌现了一批百花齐放的企业,比如达观数据、依图科技、达闼机器人等在这片上崛起的企业,商汤科技、优刻得等享誉全国的头部企业。。

机会到来,城市新基建竞争越发白热化,哪些城市将在大潮中脱颖而出,结果似乎已经显现。

点击下方空白区域有惊喜!

文章同步平台

一鸣网丨百家号丨澎湃丨人民日报

蓝鲸TMT丨界面丨天极网丨艾瑞网丨和讯

网易丨搜狐丨凤凰丨腾讯丨新浪丨大鱼号丨一点资讯

今日头条丨招行社区丨雪球丨微博丨知乎

今封面号丨趣头条丨快资讯丨等百家媒体平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