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一位无名氏才子,落第后写下一诗,竟成经典之作,千古流传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诞生出了无数杰出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经典佳作。可要知道这样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更多的人就如同那漫天银河中的一颗星一样,显得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但是这却并不能说明这些人就是没有才华的,只不过相比于他们所留下的诗作,他们的名字却早已经泯然众人矣。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样一首诗,诗文很经典,可是作者却并不知道姓甚名谁。
《杂诗》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这是一首很经典的唐诗,作者被称之为'太上隐者',但是他具体叫什么,出生于何时何地,却无人知晓,也无从考究。不过这首诗在古典诗歌中却占有一定的位置,至今仍旧被许多人传颂。如果单从诗的内容上来看,那与唐朝一位很著名的诗人常建所写的《落第长安》(常建《落第长安》: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都是表达了在参加科考失败之后,羁旅长安有家也难以回的那种思念家乡的感情。
不过如果将二者相提并论,那么常建的那首诗在意境只上到显得逊色了些,《落第长安》的内容过于真实,抒情方面也不够婉约含蓄,内涵稍差了些。但这首诗却不是这样,整首诗低沉婉转更具韵味,通过记忆中故乡梨树展开遐想,为我们营造了诗人故乡之地的一个美好春夜,是那么的浪漫而又唯美。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我们可以感到作者那种真挚的感情,诗文中所提到的旧山到底是什么山,我们并不知晓,那是那'不关身'三个字却将我们带进了作者那个充满落寞充满失意的内心世界。实际上中,这个'旧山'不一定指的就是某座山,我们也可以将它理解为是曾经执着的那种功名利禄,曾经诗人的那种追求。
紧接着在这首诗的第二句中,诗人则有了很大的转变,而情绪也开始变得高昂起来。现在长安城所有的繁华都跟我没有关系了,不过至少我还可以留在这里继续欣赏春日的美景,一直到暮春来临。虽然作者失意,但是他却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落寞,相反他那种平和而豁达的心情,颇让人感到舒适。
而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中,诗人写的极为唯美,也极为深情,是全诗的经典。关于游子思乡的诗有很多,可落笔的东西也有很多,但是作者却另辟蹊径,选取了家乡的那'一树梨花'与'一溪月'来描绘,意境十分高雅,毕竟其实在在外的那些游子心中最美好的地方,不过就是自己的家乡了。
而对于这首诗的作者来说,对于家乡最深的记忆,其实就是那一树树的梨花以及那映在溪水之中的明月。这梨花或许没有长安城的那样娇柔美丽,但是那种朴实之感却更令人感到亲切,诗人饱经着长安城的繁华与落寞,因此对于家乡的那种质朴的思念导师更符合他的心境。读过这首诗之后,让我们不得不感叹这首诗写得当真妙极,如果只是因为作者并不出名,就埋没了这样一首好诗,那实在是世间最可惜的一件事了。
唐代诗坛“高手如云”,很多著名的大诗人,留下了许多传颂千古的经典名作,甚至,连一些不知名的人,也留下了很多千古名作,我们将这批人统称为“无名氏”,《杂诗》便是这样一首“无名氏”的作品,这首诗很经典,尤其是后二句,流传极广,是千古名句。
另外,从内容上来看,这首诗和唐代一位著名诗人常建的《落第长安》非常相似,同样都是表达科举失败后,羁留长安的那种复杂情感,而且诗文句式,声韵文字,也有相通之处,常建的这首《落第长安》诗说: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这两首诗,究竟是谁“抄”了谁的,如今已经很难分辨了,但是,如果将两首诗比较一番,就会发现,
第一句说“家园好在尚留秦
第二句说“耻作明时失路人
末二句是千古名句,“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皎洁的月光下,一树梨花宛如月中仙子,这是诗人对家乡最美的记忆,在饱经长安城的繁华与落寞之后,诗人想到了故乡最纯美的景色,那份质朴和唯美,的确不是其他事物能够比拟的。诗人用“一溪”来写月,也新奇别致,不但写到了溪水,还因为隔了一层,将月色写得更加生动了。
其实这首《杂诗》,并没有描绘具体的事情,但表达出来的唯美意境和细腻情感,却又有更大的感发力,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倘若因为不知姓名就埋没了这样一首好诗,可真是一件憾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