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水浒传”辨伪

吴小如 陈曦钟

《古本水浒传》即是一九三三年上海中西书局的排印本,这部书前有署名梅寄鹤的序,序中说他如何从江阴梅氏家中得到了一部手抄的百二十回本《水浒传》,“曾拿它和金批七十回本细细比对,自第一回至六十九回,文字全同,只有第七十回煞尾处变换了几句,多了'太平天子当中坐……的两首诗,本书第一百二十回之末,却只有七律一首。而且诗句和七十回本的完全不对。”然后他就断言:“据此,本书的前七十回既和金批本完全相同,一定是出于施耐庵之手,真正古本无疑了。”另外,在中西书局本书前有《<水浒传>绪言》一篇,其中“百二十回之《水浒传》”一节中有云:“原书梅屋散人之小记云:'《水浒传》之百二十回本,刻于明天启中,原本今不可见……自金圣叹删为七十回,时人以重其文章,皆珍视其批本,而深信其七十回以后为罗贯中所续之说,竟弃置原本之后五十回。行见百年之后,且无人知有百二十回之《水浒传》矣。此本为先人手抄,而明刻原版已毁,欲觅全本,恐已非易。此非但先人手泽,理宜永保,且为施氏毕生心血,宜可藏之名山矣。”

这两段话破绽很多,大可怀疑。首先,今天凡稍有《水浒传》版本常识的人都知道,金圣叹伪托为“古本”的贯华堂七十回本《水浒传》明明是以袁无涯、杨定见刊行的百二十回本《水浒传》为底本删改而成的。把金批本说成“出于施耐庵之手”的“真正古本”,不是出于无知,就是为了作伪的需要。其次,梅寄鹤说金批本“只有第七十回煞尾处变换了几句”云云。既然中西书局只印了后五十回,那末,自称得到这部手抄的一百二十回“古本”《水浒传》并加以“细细比对”的梅寄鹤,理应向读者明确交代这部“古本”第七十回的结尾究竟是怎样的几句话。然而在这关键的“煞尾处”,他却虚晃一枪,只说金本如何,不提“古本”如何。说穿了,事情的真相恐怕只能是这样:他见到的前七十回只是一部人人皆知的金批本而已。无奈金批本是到第七十回就已结住,现在后面既要添上与众不同的五十回,于是不得不含糊其辞地说什么金批本第七十回的结尾与“古本”有所“不同”。复次,梅屋散人说这个本子“刻于明天启中”,那么金圣叹应该是见到的了(看原文语气也象是说金见到过的)。既然它的前七十回同金批本一模一样,亦即金圣叹称之为“古本”的,那么这个本子的后面五十回当然也应当为金所重视,焉有金见到了这后五十回而不予保留,反倒毅然决然删掉之理?梅寄鹤似乎也看到了这个矛盾,为了自圆其说,他“定下两个假设:(一)在金圣叹之前,已有人将本书删去五十回……圣叹批评的只此七十回本,这一百二十回本他没有看见。(二)金圣叹所称的古本,就是这一百二十回本,因见七十回以下越写越激烈,他恐怕受祸,不敢再批下去,便把后五十回一齐删掉……”众所周知,金圣叹之所以硬要把他删改后的七十回本说成是“古本”,是因为他坚决反对所谓“俗本”让“强盗”受招安,这一点金圣叹本人可说是直言不讳的。而现在这个所谓“古本”的后五十回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它不写招安,所以梅寄鹤的第二个“假设”,未免连金圣叹也通不过。至于第一个“假设”如能成立,倒确是能够解决矛盾;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哪一个《水浒》版本专家发现过比金批本更早的七十回本《水浒传》,这个假设看起来也是永远地没有得到证实的希望的了。

更可怪的是,《水浒传》的明刻本和明清之际刻本传世者不一而足,不论繁本还是简本,不论单行本还是与他书的合刻本(如“英雄谱”本),基本上都传了下来,唯独这个“天启本”却偏偏失传了。既已失传,却又有人仿佛预知它有失传的可能而不惮烦地手抄了一部。而偏偏连这个手抄本也没有保存下来,留下来的只是一九三三年上海一家“皮包”书店(等于今天的“皮包”公司一样)出版的铅字排印本,而且非常“不巧”,只有后面的五十回。如果是为了保存研究资料,供当代学人参考,把这五十回加以重印,本亦未可厚非;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就是这么一部原只有后五十回的《古本水浒》,现在居然把它同金批本的七十回合到一起,竟自作为“目前见到的唯一一部署名施耐庵 的长达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出版。这就未免缺乏实事求是精神。例如,我们在上面曾指出,梅寄鹤并未将“古本”第七十回的结尾作出交代,而这部新版《古本水浒传》的校勘者竟然为作者施耐庵(这里姑从校勘者之说,假定这“古本”的作者真是施耐庵)捉刀代笔,擅自将第七十回的结尾杜撰为“正是:清清世界本无事,浑浑梦里自惊人。毕竟卢俊义怎地圆解此梦,且听下回分解。”并自注云:“贯华堂本《水浒传》此处原有诗两首,此为校勘者删去;为了符合全书体例,并在此处加上'正是:清清世界本无事……且听下回分解。”(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试问:天下能有这样的“唯一一部署名施耐庵的长达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吗?

其实,此书早在一九三三年就已印出,至于校勘者说“此书很少为人所知”的原因倒的确很值得研究。新版校勘者对此做了解释,有一条理由是:“当时中西书局仅印了一千五百册,未能销售完,在群众中未能造成影响。”事实上这在三十年代已是一个很大的印数了。校勘者说,当时著名的研究者如鲁迅、胡适、郑振铎等,都从未提到过这部《古本水浒》。据我们所知,岂但上述几位而已,还有马隅卿、刘半农、阿英以及其他专家学者,也都没有提及。这就值得我们反省和检讨了,为什么他们都不提呢?难道他们的水平还不及中西书局的老板么?

一九八六年一月八日初稿,二月三日重订。

(0)

相关推荐

  • 周钧韬:《金瓶梅》抄的是哪本《水浒传》?(金学琐记之四)

    袁小修在万历四十二年指出:"(<金瓶梅>)乃从<水浒传>潘金莲演出一支."这是事实. <金瓶梅>以<水浒传>中的武松杀嫂的故事为情节 ...

  • 水浒传 | 尘梦书香四十年

    --诗词/江湖/世道/人情 ▍一 说来话长. 红安乡间风俗,拜年是过年的重要内容,马虎不得,特别是正月初一到初三这三天,头等大事就是拜年,再忙,也不能省掉.我每年初二雷打不动要到外祖父家拜年,那也是我 ...

  • 《儒林外史》的版本

    <儒林外史>的版本 嘉庆八年以后,<儒林外史>有多种版本流传,主要的有:嘉庆二十一年(1816)艺古堂刻本和清江浦注礼阁刻本,嘉庆.咸丰年间苏州潘世恩的抄本,咸丰.同治年间黄小 ...

  • 风水手抄本古本,阴宅风水,赖公风水,杨公风水,平砂玉尺辨伪经

    风水手抄本古本,阴宅风水,赖公风水,杨公风水,平砂玉尺辨伪经...... 风水手抄本古本,阴宅风水,赖公风水,杨公风水,平砂玉尺辨伪经............

  • 书札的作伪及辨伪

    以营利为目的名人书札造假,出现得很晚,近些年见到的清以后名家书札赝品,一般以书画家的居多:即使是文人骚客,多半也以书画名世,近代的如刘墉.林则徐等:现代的则有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以及黄胄.丰子恺等. ...

  • 红宝石该从哪些方面鉴定与辨伪呢?

    星光红宝石是红宝石的一种,加工成弧面的红宝石后会显示六射星光,偶尔可见双星光即十二射星光.在市场上,星光红宝石的克拉单价一般比刻面红宝石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星光红宝石往往具有较大的亭部导致重量较重,另一 ...

  • UC头条:瓷器鉴定必备知识: 瓷器辨伪常用的基本方法

    博古致知:透史明理,透物见人 点击加载图片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它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喜爱古陶瓷艺术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 中国历代名窑精品层出不穷,且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 ...

  • 建窑瓷器特征和辨伪

    建窑亦称"建安窑"."乌泥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名窑之一.窑址在福建省建阳市水吉镇.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 ...

  • 齐白石篆刻单刀法分析、刀法辨伪

    齐白石篆刻,其刀直下,长可寸许,深可半厘米,石不坚硬.立时崩裂,风驰电掣.顷刻而成.石不转方,自左连切而极于右,亦刻印之奇观也. 所谓"单刀法",是指刻时入刀的一种方式,也可称之为 ...

  • 吉州窑的制瓷工艺及辨伪

    吉州窑是我国宋元时期著名的民间窑场,窑址位于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可知吉州窑创烧于晚唐,发展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元代虽仍有烧造,但已渐趋衰落,明代中期又曾有过小规模的短期生 ...

  • 浅谈古瓷釉光鉴定的辨伪

    冬青釉最早从青瓷上演变过来,到乾隆时期烧制已经非常成熟,冬青釉青中偏黄,釉面肥厚如脂.乾隆冬青釉印泥盒的光泽微厚有莹润感,光泽密度比较紧,点的反射光有深度,点与点之间的反射光有不规则的变化,极小点聚光 ...

  • 浅谈瓷器断代辨伪要点之纹饰

    从人物.龙纹.山石.云气.动物等纹饰,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时代特点,对一件器物进行断代和辨伪. 以高士为例: [元代高士与孩童] [元代仕女] 元代人物写实,且高大挺拔.无论是高士还是仕女,特点是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