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水浒传”辨伪
吴小如 陈曦钟
《古本水浒传》即是一九三三年上海中西书局的排印本,这部书前有署名梅寄鹤的序,序中说他如何从江阴梅氏家中得到了一部手抄的百二十回本《水浒传》,“曾拿它和金批七十回本细细比对,自第一回至六十九回,文字全同,只有第七十回煞尾处变换了几句,多了'太平天子当中坐……的两首诗,本书第一百二十回之末,却只有七律一首。而且诗句和七十回本的完全不对。”然后他就断言:“据此,本书的前七十回既和金批本完全相同,一定是出于施耐庵之手,真正古本无疑了。”另外,在中西书局本书前有《<水浒传>绪言》一篇,其中“百二十回之《水浒传》”一节中有云:“原书梅屋散人之小记云:'《水浒传》之百二十回本,刻于明天启中,原本今不可见……自金圣叹删为七十回,时人以重其文章,皆珍视其批本,而深信其七十回以后为罗贯中所续之说,竟弃置原本之后五十回。行见百年之后,且无人知有百二十回之《水浒传》矣。此本为先人手抄,而明刻原版已毁,欲觅全本,恐已非易。此非但先人手泽,理宜永保,且为施氏毕生心血,宜可藏之名山矣。”
这两段话破绽很多,大可怀疑。首先,今天凡稍有《水浒传》版本常识的人都知道,金圣叹伪托为“古本”的贯华堂七十回本《水浒传》明明是以袁无涯、杨定见刊行的百二十回本《水浒传》为底本删改而成的。把金批本说成“出于施耐庵之手”的“真正古本”,不是出于无知,就是为了作伪的需要。其次,梅寄鹤说金批本“只有第七十回煞尾处变换了几句”云云。既然中西书局只印了后五十回,那末,自称得到这部手抄的一百二十回“古本”《水浒传》并加以“细细比对”的梅寄鹤,理应向读者明确交代这部“古本”第七十回的结尾究竟是怎样的几句话。然而在这关键的“煞尾处”,他却虚晃一枪,只说金本如何,不提“古本”如何。说穿了,事情的真相恐怕只能是这样:他见到的前七十回只是一部人人皆知的金批本而已。无奈金批本是到第七十回就已结住,现在后面既要添上与众不同的五十回,于是不得不含糊其辞地说什么金批本第七十回的结尾与“古本”有所“不同”。复次,梅屋散人说这个本子“刻于明天启中”,那么金圣叹应该是见到的了(看原文语气也象是说金见到过的)。既然它的前七十回同金批本一模一样,亦即金圣叹称之为“古本”的,那么这个本子的后面五十回当然也应当为金所重视,焉有金见到了这后五十回而不予保留,反倒毅然决然删掉之理?梅寄鹤似乎也看到了这个矛盾,为了自圆其说,他“定下两个假设:(一)在金圣叹之前,已有人将本书删去五十回……圣叹批评的只此七十回本,这一百二十回本他没有看见。(二)金圣叹所称的古本,就是这一百二十回本,因见七十回以下越写越激烈,他恐怕受祸,不敢再批下去,便把后五十回一齐删掉……”众所周知,金圣叹之所以硬要把他删改后的七十回本说成是“古本”,是因为他坚决反对所谓“俗本”让“强盗”受招安,这一点金圣叹本人可说是直言不讳的。而现在这个所谓“古本”的后五十回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它不写招安,所以梅寄鹤的第二个“假设”,未免连金圣叹也通不过。至于第一个“假设”如能成立,倒确是能够解决矛盾;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哪一个《水浒》版本专家发现过比金批本更早的七十回本《水浒传》,这个假设看起来也是永远地没有得到证实的希望的了。
更可怪的是,《水浒传》的明刻本和明清之际刻本传世者不一而足,不论繁本还是简本,不论单行本还是与他书的合刻本(如“英雄谱”本),基本上都传了下来,唯独这个“天启本”却偏偏失传了。既已失传,却又有人仿佛预知它有失传的可能而不惮烦地手抄了一部。而偏偏连这个手抄本也没有保存下来,留下来的只是一九三三年上海一家“皮包”书店(等于今天的“皮包”公司一样)出版的铅字排印本,而且非常“不巧”,只有后面的五十回。如果是为了保存研究资料,供当代学人参考,把这五十回加以重印,本亦未可厚非;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就是这么一部原只有后五十回的《古本水浒》,现在居然把它同金批本的七十回合到一起,竟自作为“目前见到的唯一一部署名施耐庵 的长达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出版。这就未免缺乏实事求是精神。例如,我们在上面曾指出,梅寄鹤并未将“古本”第七十回的结尾作出交代,而这部新版《古本水浒传》的校勘者竟然为作者施耐庵(这里姑从校勘者之说,假定这“古本”的作者真是施耐庵)捉刀代笔,擅自将第七十回的结尾杜撰为“正是:清清世界本无事,浑浑梦里自惊人。毕竟卢俊义怎地圆解此梦,且听下回分解。”并自注云:“贯华堂本《水浒传》此处原有诗两首,此为校勘者删去;为了符合全书体例,并在此处加上'正是:清清世界本无事……且听下回分解。”(着重号为引者所加)试问:天下能有这样的“唯一一部署名施耐庵的长达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吗?
其实,此书早在一九三三年就已印出,至于校勘者说“此书很少为人所知”的原因倒的确很值得研究。新版校勘者对此做了解释,有一条理由是:“当时中西书局仅印了一千五百册,未能销售完,在群众中未能造成影响。”事实上这在三十年代已是一个很大的印数了。校勘者说,当时著名的研究者如鲁迅、胡适、郑振铎等,都从未提到过这部《古本水浒》。据我们所知,岂但上述几位而已,还有马隅卿、刘半农、阿英以及其他专家学者,也都没有提及。这就值得我们反省和检讨了,为什么他们都不提呢?难道他们的水平还不及中西书局的老板么?
一九八六年一月八日初稿,二月三日重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