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谁之过?——2020版
三年前,曾写过一篇科普文章《结肠癌,谁之过?》,后来被多家媒体转载,虽然换了名字,但基本内容没变,我看了看,各种平台累计点击量100万+,能有如此高的点击量,我很高兴,是我当初没有想到的,科普文章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
3年过去了,百姓对结肠镜检查的认可和需求大幅增加,从之前的劝说,到查体主动要求做肠镜,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是许多人接受结肠镜检查后获益,而不断宣传推广的结果。
但前不久一个病例又刺痛了我的心。
一个中年患者,1年半前查体,发现结肠多发息肉,建议切除。不知是患者疏忽还是没在意,竟然一直没管。
前几天来切息肉。有一个已经明显癌变,“息肉”表面结构紊乱,也开始变得稍僵硬,初步判断内镜无法切除,只能等待手术治疗。
也许一年半前不需要外科手术,内镜下就能完全解决问题。好在总体预后是还不算差。
所以,今天想就结肠癌的内镜诊治再科普一番。
首先,我们看看结肠癌的发病情况。
从全球来看,2018年统计数据显示(男女一起算),结肠癌发病排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约占10.2%。病死率排在第二位,占9.2%,仅次于肺癌。
中国是什么情况呢?
男性中结肠癌发病率排第4位,病死率为第5位。女性中发病率发病率排第3位,病死率为第4位。而随着生活方式的西化及平均寿命的延长,发病率及占比还处于上升趋势。
那么结肠癌是怎么发生的呢?
目前认为有4种途经,分别是腺瘤—癌变途径,溃疡性结肠炎—癌变途径,锯齿状息肉/腺瘤—癌变途径,以及直接癌变途径(De novo cancer)。
其中,最重要的仍是腺瘤—癌变途径,超过90%以上。至于是怎么发生,简言之就是一系列基因突变,最终引起癌变。
那这个息肉(腺瘤)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上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我统计了我们科2018年的腺瘤检出情况:
发现腺瘤检出率(年龄>=50岁)为31.7%,其中男性为37.6%,女性为24.5。
我又进一步按不同年龄段做统计:
发现男性40-49岁,26.3%;50-59岁,36.2;60岁以后38.7%。
女性40-49岁,14.7%;50-59岁,28.8;60-69岁,32.7%;>69岁,37.1%。
从这组数据,我们发现男性40-49岁,每4个人就有1个有腺瘤性息肉。
而50岁以后,每3个人就有一个有腺瘤性息肉。
女性息肉的生长明显晚于男性,或许是因为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而绝经以后,女性腺瘤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快速增长。
因此,推荐男性40岁,开始肠镜查体,女性50岁以后肠镜查体。
那发现息肉怎么办呢?
息肉是什么?说文解字说:息者,余也。
意思就是,息肉就是长出来的多余的肉。
息肉从病理上可进一步分为,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也叫错构瘤性息肉)。
其中,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需要切除。
当然,息肉数目较少,个头较小,腺管及血管排列规则,可以不用马上切,方便时切掉即可,但拖延时间不宜过久。
如果个头大,数目多,表面不规则,建议发现后立即切除或短时间内切除,以绝后患。
增生性息肉以前认为是良性的,但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右半结肠的锯齿状息肉/腺瘤也容易癌变,建议切除。幼年性息肉容易便血,建议切除。
炎症性息肉,建议随访观察。
如何去判断不同息肉的性质呢?
有经验的内镜医生通过内镜下表现,加上必要的手段是可以判断出来的。而不需要每个息肉都取活检,送病理检查。至于如何切除,那就是医生的工作了,而且不同的医生选择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总之,结肠癌的发病率是比较高的,而且还有上升趋势。
结肠癌发病当中,腺瘤(性息肉)—癌变途径是最主要的,切除腺瘤是可以预防大部分结肠癌的。
不同年龄段腺瘤发病率不同,且男女有别。
最后,发现腺瘤是需要切掉的,才能真正肠治久安!
致青春,2020年元旦!
感谢关注胃肠病:科学 严谨 专业 通俗
撰文:张秀斌 副主任医师 山东千佛山医院内镜诊疗中心
编辑:孙慧婷 联系:dulin666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