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佬扑街?毫不意外

即便没人对冯小刚抱有期待。

《北辙南辕》开播后,还是有不少人口嫌体直地跑去看。

只不过,大家目的各有不同。

一半是对大导还有滤镜,另一半纯粹是为了看笑话。

结果,很明显。

大卖场甩卖似的拉了半个娱乐圈捧场并没有起到理想中的救场效果。

反而凡味冲天的悬浮戏码劝退了一批又一批对国剧最纵容的观众。

豆瓣评论

开分4.7多少打了冯导的脸。

难不成冯导影转剧水土不服了?

是,也不是。

问题不出在影转剧上。

关键是,水土不服。

当年我们8090后封为经典的京圈作品早已沦为时代记忆。

搬着过去那一套再来?

不觉得精致,只觉得牙碜——

《北辙南辕》

2021.7.11

>>>>女性题材?

2015年,电影《命中注定》上映。

身为监制的冯小刚出席了电影发布会。

发布会上,尚未进阶为老炮儿的小钢炮嘴不把门:

“女人的智商是有限的!我们这个电影就是告诉女的,千万别和男的斗心眼儿,斗心眼会把自己隔里去。”

一旁的汤唯听不下去,打圆场。

小钢炮毫不买账:“她说的都是智商比较低的话。”

因为这件事在先,后来网传冯导开拍女性题材网剧时,我是打心底里不信的。

等剧结结实实砸脸上时,我信了……

我信了他的邪!

哪儿存在什么讲述女性故事。

闹半天,不过是把女性题材当作财富密码。

明面上,“独立女性”,实际上,各个人间富贵花。

看看《北辙南辕》里的“五朵金花”吧:

鲍雪,中戏毕业三年依旧跑龙套。

实际上,父母公务员,住在四合院,制片人是哥,洋酒随便喝。

司梦,全职妈妈累死累活。

随便写写小说赚了20万,老公会计事务所合伙人,有套北京学区房。

冯希,职高出身,为爱疯狂陪着博士男友来北京。

巨有钱闺蜜随时带她出席高级场所,亲戚在北京有房交给她打理,积蓄30万。

戴小雨,富豪前男友渣了她五年青春。

结果,挪威本硕的专业不重要,长得漂亮最重要,靠着应酬力挽狂澜,天天混酒桌生意。

尤姗姗最神,大学肄业,早婚生子,婆家不要,丈夫不管,净身出户。

坎坷前传说起来跟别人的传奇似的,每次讲起来都带着种事不关己的冷漠。

之后上帝给她开了金手指,摇身一变成了富婆,撒钱就跟扔鼻涕纸一样随意且不讲章法。

每当看着她们五个搞姐妹情深,不动声色地凡尔赛,我都会一阵恍惚。

这真不是加强版《小时代》?

难道编剧的宇宙尽头都是郭敬明?

人设之外,剧情也真不敢恭维。

戴小雨作为一个娱乐行业的门外汉,第一次在酒桌上陪老板谈生意。

初生牛犊不怕虎,专摸老虎屁股。

金牌经纪人被她臊得好几次要急眼,最后倒成了“姑娘你可真机灵”。

这情节,跟偶像剧里“女人,你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的霸总套路有什么区别?

当然了,你不想讲时代焦虑谈社会压力,没问题。

专心地讲好生活事也可以。

那故事节奏慢到离谱,时刻让人质疑这个世界上为啥没有十倍速。

主题是开餐厅,墨迹到了第四集结尾,慢慢悠悠才稍稍提了嘴。

提得也很突然,毫无准备。

没啥,就是“散财童子”尤姗姗突然想开店了。

您说,就这么单薄的人物和跳脱的故事咱至于劳民伤财拍成电视剧吗?

“几分钟看豪宅”的短视频和它有本质上的区别吗?

也有人说,这并不悬浮,现实真有发生。

是,它确实有。

问题是这所谓的真实也不过是少数人的真实。

在动辄几十万的家庭背景里谈独立?聊成长?

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真正经历过社会历练的独立女性能有几个像鲍雪那般轻飘飘地说一句:

“如果赔了,那就权当是体验生活的成本。”

又能有几个对“穷”有如此定义?

这部剧再一次印证了编剧毛尖说的那句话:

“影视剧就是全中国最封建的地方,按地位、财产分配颜值,按颜值分配道德和未来。”

我们90%的普通人无法为那10%的人共情。

这才是《北辙南辕》落败的根本原因。

>>>>现实主义?

《北辙南辕》沦落至此,我一点儿也不意外。

这并非是冯导的退步。

只不过是我们在觉悟,以冯导为首的京圈大佬们们还在原地踏步。

《青春斗》仿佛就是《北辙南辕》的前传

前段时间,王珞丹退圈风波引得不少人翻出了《奋斗》想回忆女神米莱。

可过了十四年再看,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

男主陆涛出场就自带主角光。

俩富爸爸追在屁股后头给他补窟窿,动不动就是几千万。

外加一个为了爱情飞蛾扑火般决绝的前女友米莱。

破产了提供住处,没钱了给钱投资。

整个奋斗过程,始终有人保驾护航。

以《奋斗》为名,却难见“奋斗”。

《奋斗》之后,还有很多类似的作品。

故事千差万别,但有一点亘古不变。

钱是靠运气和哥们儿情谊来的,永远不是靠努力来的。

如果一定要说努力,那也是酒桌之上的努力。

这就是为什么每一部京圈作品必会安排一个富豪朋友。

人也不坏,甚至善良的跟活佛一样。

他们不在乎钱,只在乎理想和兄弟。

他们的存在作用就只有一点,做好穷兄弟理想的点钞机。

过去的我们很容易被他们贫嘴逗乐吸引,被他们青春无敌鼓掌。

当时是新奇,是期待。

我们以为自己终会成为陆涛、夏琳……

可后来的我们发现,这根本不可能。

幻象被现实扎得千疮百孔。

那些披着现实壳子的爱情剧,和现实半毛钱关系没有。

我们建不出宽敞的心碎乌托邦,只能躲在不足5平米的合租房。

我们身边最富有的人,只有可能是让我们996的老板。

>>>>京圈大佬?

《私人订制》里,有句台词:

“以前挺接地气一导演,现在俩脚不沾地儿了。”

这话放到冯导身上也挺合适。

当年的冯导靠着坚实的群众基础,开了贺岁片的先河。

他清醒地明白,电影是需要满足大众需求的。

他说自己是草根,说自己跟大众趣味息息相关。

在当时那个文艺当道的时代,甚至还遭到了同行的不屑排斥。

一出接一出的高票房大戏让他双脚离了地。

《私人订制》让他结结实实跌了个跟头。

从那之后,间隙起了,冯导不懂观众了,观众也不懂他了。

冯导摆出愤怒的姿态来证明自己的正确。

这也磨花了观众对他的大导滤镜。

“回光返照”的《芳华》让冯导短暂地收回点儿往日荣光。

有人曾提问他,以后还会拍类似的电影吗?

他说:“我将一如既往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向,讲好中国人的故事。”

说实话,我对现在所谓的“现实主义”产生巨大的疑惑。

不止冯导。

很多导演明星拽着“现实”两个字各种宣传。

但他们有几个人还懂真正的现实?

19年的《只有芸知道》是最好的回答。

“悬浮”俩字的评价早在这部电影就出现了。

《只有芸知道》改编自冯导朋友真实的爱情故事。

可即便有现实打底,却始终难寻“现实”两字的踪影。

故事主角的世界没有剥夺了一切的辛酸委屈。

总会遇到天使般的人物替他们排忧解难。

他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生意太好了,放弃梦想了。

生活基本一直顺风顺水,总有幸运来敲门。

就连女主都临终自言自己的幸运。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感动,没有依据,就像空中楼阁。

只能让人明显感觉到冯导沉湎于自我感动而不可自拔。

能够理解,走入花甲,冯导变得柔软了些,早已没了当年的锐利与心气。

否则,《只有芸知道》上映四天刚刚破亿,照他的脾气只可能大骂影评人是大尾巴狼。

断不可能低声下气地说:“您花了钱,骂几句出出气都应该。”

这次《北辙南辕》效果不佳,冯导哑然了。

估计,他会愤懑,也会疑惑。

问题出在了哪儿?

明明选择了最安全最赚话题度的女性题材。

为何观众还是不买账?

没错,冯导是聪明的。

他了解观众的需求,明白市场的朝向,于是炮制出女性网剧来博大家一乐。

这样既能轻松取悦所有人,又能给自己一种“成全别人,委屈自己”的高尚感。

可这种妥协不过是虚妄的。

看着剧集封面上白花花的大腿,玩着下衣失踪这种吸引眼球的套路时。

我们就明白了,冯导真的不懂女性,也从未想懂过。

骨子还是那套,只不过这次藏得深了点儿。

多年的资本和实力,让他以及那些大佬们早已离平民视角越来越远。

他们的妥协也不过为了资本利益的暂时性低头。

磨出来的作品,自以为是现实踢脚线。

殊不知,对我们而言,那是现实天花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