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尹九源)泸州八景之琴台霜操的来历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题记:谨以此文纪念我祖尹吉甫、其子伯奇与那一段流逝的历史。泸州八景之琴台霜操
文/尹九源
琴台:抚琴台(伯奇弹古琴的地方) 霜操:曲名(伯奇自弹履霜操)
泸州尹氏在明朝以前就定居泸州,明朝时不知什么原因外迁麻城孝感,后又迁回,因而不属于湖广填川移居泸州居民,而是地地道道的泸州人。据此可知,我房尹氏属于尹吉甫后裔无错,有清朝康熙御旨为证。
琴台霜操讲的是:尹吉甫是周朝太师,是泸州纳溪区丰乐镇罗东山人。在泸州娶一妻名马氏,生有一子,名尹伯奇。马氏常住在泸州城,其品行受到乡亲们的称赞,是出了名的贤妻良母,一人照管泸州的家。而尹太师在京城就职少有回泸州,就在京城娶了二太太,对其十分宠爱。没想到二夫人心肠歹毒,远隔千山万水用计毒死马氏后,却向太师诬告伯奇不忠不孝将亲娘毒死。尹太师不知为何偏信其言,将伯奇逐出家门,伯奇痛失慈母,却无法为自己和母亲申冤,反被逐出家门,悲愤难当,跳入滚滚长江后被渔民救起,扶到三华山望山村一块有片平坝的大石头上。
附近一位小姐见这位落水少年神情极度悲伤,似有千言万语想要向世人诉说,于是从家中拿来古琴,放在伯奇所坐的大石上。此大石平坦宽阔,坐在石上可将长沱两江交汇处尽收眼底,俯看滚滚长江东逝,眺望层层山峦延伸。伯奇谢过小姐送琴之谊,便抚琴三日,作《履霜操》以自悲,不眠不休。琴声如泣如诉,悲怆绝伦,催人泪下。
琴声传向远方,尹太师在家中听到了儿子的琴声,听懂了儿子透过这凄凉的琴声传达过来的诉说,才明白自己错怪了儿子,错信了二夫人。伯奇弹毕,再次谢过小姐后,纵身投入了滚滚长江。尹太师闻讯赶来,儿子已经被无情的江水吞没。悲痛欲绝的尹太师赶紧请人打捞,在下游处捞上了儿子尸体,安葬在三华山弹琴大石后面的山上,并在大石上修建了庙宇纪念儿子。后人将尹伯奇弹琴时坐的那块大石叫作抚琴台。借琴小姐的山庄后来修成了谭园山庄。借琴小姐一直为死去的尹伯奇感到痛惜,她死后被葬于谭园山庄后面的高山上,化作了一块“大石母”,日夜守望着那块抚琴石。如今的抚琴台只剩下布满青苔的大石,而其承载的故事却留存了千百年。
这就是令人感动而心碎的琴台霜操故事,几千年过去了,或许有人说是传说,但我相信这故事真的就如《履霜操》所写的那样。 尹氏族谱有曰:伯奇含冤、琴台履霜、家若不和、细察其详、尹氏后裔、愿记此殇。
关于此事,家族还有吉甫世代相传的宝物佐证,由于各种原因不便公诸于众,为以飨读者,转录伯奇《履霜操》于后。“尹吉甫子伯奇无罪,为后母谮而见逐,自伤作。词云:朝履霜兮采晨寒,考不明其心兮信谗言。孤恩别离兮摧肺肝,何辜皇天兮遭斯愆。痛殁不同兮恩有偏,谁能流顾兮知我冤。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儿在中野,以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儿行于野,履霜以足。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为纪念尹氏家族这段悲壮的历史,我作《断镯辞》作为本文结尾,与尹氏家族后辈共勉。《断镯辞》云“夜月缺兮涛声怜,风传儿心兮抚琴前,尔母不瞑兮寝难眠,痛恶谗言兮除妾奸,泪打涌浪兮举步艰,我明心孝兮洗儿冤。父兮阳殓,母兮阴牵。古琴复在,念儿以霜。儿往阴间,诉母此殇。孤恩东尽,江水茫茫。儿寒补衣,儿饥归堂。儿行陌路,冤解八荒。断镯传世,尔母流芳。有母怜之,为父即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