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为美,演好自己的角色也算是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公司了

我发现一个问题,几乎所有以“多业联动”,跨越发展的大块头企业最后都出了各种各样的债务危机。难道说,这些企业不成功,不,它们也有曾有过辉煌,而且某些企业辉煌的似乎有龙袍加身的感觉。但是,为什么,这些企业最后都陷入了困局,我们可以谈经济环境,融资环境,也可以谈企业缺乏有能耐的职业经理人,但必须反思,问题是否出在自身。我发现,大部分陷入困境的企业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作死的结果。总想着做大,有时候我们必须明白,做大未必是做强,很有可能生出一种强大的幻影,表面上的风光底下可能是暗流涌动。

想到和反思这个问题,是因为一个局部的读者,还有一个是我的前同事。一个是创业,另外一个是跟我聊的只是在运营技巧上的东西,因这篇文字,我想在集中谈谈我的看法和观点,也算是我自己的一点思考,能否解决具体的事情,最终还得靠各自的努力。

一个局部的读者有一天晚饭后加了我,那会我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休息。他跟我讲他做的项目,想在四五线城市做跟滴滴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在于最终的目的是做社区电商,介于我实在拼不出整个商业图景,我就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谈谈我的看法。

在我认为,打车的战争其实已经结束了,无论我们怎么讲滴滴的体验不好,出租的体验不好,乃至出行的感觉不好,都不得不承认打车战争的结束,如果说,还将继续,我想肯定不是跟滴滴一模一样的东西,它应该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来呈现。比如,各地市本身的出租车公司,他们不是不愿意改进,而是不知道怎么改进,来协助各地市的出租车公司转型升级,当然,这里面也有问题,那就是谁最终能抢占地图,谁在地图端完成自己的华丽转身,就一样会延续滴滴的传奇,具体我没太多研究,但总体感觉是,得换种方式去呈现,前提是以真正改良出行体验为出发点。

我的另外一个同事问了一个运营中的问题,他说:店铺高客单价产品,转化很低,流量绝大部分是35—50岁以上人群,但转化人群大多又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我应该着重做哪块?他有补充道,整个市场35岁以上的流量很大,大概占7成,基本过滤不掉,而且因为是近千的客单价,所以问的人多,但真正买的少。

刚好昨天下午,我们在做运营相关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就是店铺的标签与单品的玩法,里面的信息里很大,尤其讲到标签这一块。用“标签”来解读和分析,我想大致有以下方面,其实所有的售卖都是在研究顾客,研究产品:a、“整个市场35岁以上的流量很大,大概占7成”,说明产品是有市场的,人群也算是精准人群,至少从流量市场来看;b、35岁以上的人群来看,至少也能说明,这个群体是有淘宝账号的,不然没法标注标签;c、但转化率不高,真正购物的人群是二十多岁的,只能说明,标签产生了偏差,我相信,这个店铺给出的标签的仍然是35—50岁以上的标签。通过分析做个结论就是,当标签不精准,所付出的努力要远远大很多。像这种单品,还得想办法在标签上下功夫。

从操作上来看,这个产品的操作,要做到一点:看的和买的人的年龄标签要一致,当一致性做到,接下来的店铺爆发性还是有的,具体就看产品的定位了,也要看卖家对产品的期望值。

人安静下来的时候,尤其是晚上睡觉前,总会反思工作。昨晚想到在这里看到和正在操作的,让我想到那些年的国民政府,有时候无力,却也想着还得奋力前行。我在微博上了写下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既然已经定好了,那就演好自己的角色也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公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