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汉武帝的思考——管家好?还是亲戚好?
文丨历史时刻录
图丨来源于网络
汉武帝晚影视剧形象
01导言
若说历史上哪一个王朝,覆灭的最冤屈,最不值得,那一定是西汉。
西汉曾经那么的强大,打遍天下无敌手,当人们喊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时,不知他们的内心有多么的激动澎湃。
西汉也是一个最令人有归属感的王朝,这点从我们都以“汉人”自居便可看出。
而就是这样一个强大的王朝、可敬的王朝,却悄无声息的就覆灭了。没有一场举世震惊的叛乱,也没有一场触目惊心的政变。
西汉就那样“名正言顺”的被王莽改名为新朝。无声已无迹!
即便很快,王莽的新朝便覆灭了,汉光武帝刘秀仍自称为汉,但是这个汉已经不是那个汉了,他不再原滋原味。因此,他被称为西汉。
王莽
那么,我们不妨会产生一个疑问,西汉究竟亡在了哪里?我们需要一个答案。
02西汉:“政府”与“皇室”的关系
想要弄清楚西汉灭亡的根本原因,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一个关系”——政府与皇室的关系。
很多人搞不清楚这个关系,认为皇室既为政府,两者是一个东西,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
在西汉之初,政府与皇室是分开的。皇室的代表者是皇帝,皇帝是国家首脑,最高领袖。
但是,一切政事却都在政府,而政府的代表者则是宰相。
两者是相互结合,又各自独立的。
通过皇帝与宰相各自的“秘书处”(直接引领的部门)最能看出这点。
皇帝的“秘书处”是“六尚”,即为:
皇帝与六尚
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
“尚”是掌管的意思,所以尚衣就是为皇帝掌管衣服的部门;尚食就是为皇帝掌管食物的部门;尚冠是掌管衣服;尚席是掌管起居;尚浴掌管洗浴;尚书是掌管文书的。
六尚中前五尚都是掌管皇帝衣食起居的,跟政治完全不搭边。只有尚书是掌管文书的,但是也都是平时皇帝兴致来了,写写字而已,起初的尚书主要也是为了皇帝的生活。
我们在来看宰相的“秘书处”是“十三曹”,即为:
宰相与十三曹
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词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黄阁。
- 西曹:主府吏署用
- 东曹:高级人事部(管两千石大官升调的)
- 户曹:掌管祭祀的
- 奏曹:掌管政府章奏的
- 词曹:掌管法律的(民事方面)
- 法曹:掌管交通的
- 尉曹:掌管运输的
- 贼曹:掌管盗贼的
- 决曹:掌管罪法的
- 兵曹:掌管兵役的
- 金曹:掌管货币盐铁的
- 仓曹:掌管仓谷的
- 黄阁:主簿录众事(宰相的秘书处主任)
由此可见,宰相的职权之重、之广。与之对比,皇帝所直接掌管的事情实在是少。
这也是皇权始终打压相权的原因,最始的相权实在是重。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产生一个疑问,宰相岂不是要比皇帝还厉害?
在这里,我们还要搞清一个关系——皇帝与宰相的关系。
在先秦时期的封建社会,天子、诸侯、王公贵族的管家被称做“宰”。在当时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祭祀,而祭祀中最重要的是宰杀畜牧,这件事是由家族里“管家”来做。所以,在当时管家被称作“宰”。
因此,宰相最原始的本意是管家,是替主人管理家事的。现在,主人成为了皇帝,管家成为了宰相。家事则变为了国事,宰相成为了政府的首脑,权力无限扩大,管理天下事。
但是,归根结底,宰相的权力还是皇帝给的。就像是现在的有钱人,花钱雇佣一个管家,无论这个管家管理多少事情,处理多少家务,这个家庭的老大都不会是这个管家。
所以,相权虽重,却很难对抗皇权。
说了这么多政府与皇室的关系,宰相与皇帝的关系,这跟西汉的灭亡有什么关系呢?
正是因为西汉之初,相权实在是大,深深的引起了皇帝的警惕,使得皇帝总得寻求外力以对抗相权,促使了外戚势力的诞生。
汉武帝石像
并且,在汉武帝最后的抉择时,选择了外戚,作为皇室的“保驾护航”人。
03雄才大略汉武帝的选择——“亲戚”比“管家”好!
西汉到了武帝时期,皇权与相权的职能有所改变。
这主要在于汉武帝雄才大略,想要做大事,想要亲自做事,不在需要“管家”(宰相)帮自己管理事情。所以,汉武帝成立了内朝,从而越过宰相、架空宰相,夺了相权,自己行使权力。
这当然没有问题,汉武帝雄才大略,自己亲自处理政事,大家见皇帝亲自出马,反而更加积极,更加卖力的做事情,以求博得皇帝的赏识。这样,政府的工作效率便显著提高了。
但是,当汉武帝年老,即将与世长辞时,汉武帝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
自己的继位者是自己的小儿子刘弗陵(刘弗陵继位时方八岁),孩子这么小,自然不能处理政事,那么将大权交给谁呢?
无外乎有三个选择:
汉武帝的选择
01.交给宰相
把大权还给宰相,像以前一样,让“管家”管理事物。
但是,这样汉武帝有点不甘心。自己费很大的劲才将大权从宰相哪里夺回来,如今又要还回去?
万一哪天“管家”趁“主家”不备,反客为主了怎么办?
所以,汉武帝拒绝了这个方案。
02.交给同宗兄弟
交给年纪合适一些的老刘家同宗兄弟?让自己家人管理自己家事,岂不是很合理?
但是,这个却是最不合理的方案,也是从不被历任皇帝所考虑的方案。因为,既然为同宗兄弟,为什么你能当皇帝,而我不能当皇帝,大家的血统都是一样的。
所以,若由同宗兄弟执政,皇帝必定会换人。
03.交给亲戚
交给同宗兄弟也不可以,那就交给自己媳妇家的亲戚吧,也就是外戚。
让自己家人掌管大权,总比交给外人好(宰相)。而且天下是老刘家的,外戚不姓刘,自然也无法篡位。
并且,汉武帝还吸取当年“吕氏害刘”的教训。为了防止又一个吕后诞生,汉武帝还特意下旨,杀死了太子刘弗陵的母亲钩弋夫人,以绝“太后干政”。
总之,在无血缘关系的“管家”与有血缘的“亲戚”中,汉武帝选择了“亲戚”。因此,汉武帝将大权交给了外戚。
霍光
这个外戚就是霍光,汉武帝让霍光担任大司马大将军,统领内朝,辅佐幼帝。(相当于皇室代言人)从此,西汉养成了一个习惯,倘若皇帝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执政。那么皇室的代表就是大司马(由外戚担任)。
04西汉的覆灭
霍光是第一任名副其实的大司马,自此,开启了霍光近三十年的专权,此时,天下虽还姓刘,但是天下真正的主人却已经姓霍。
多年之后,还有一个老哥,比霍光还狠,他不仅要成为天下的主人,还要给天下改姓,他就是王莽。
其实,天下姓什么,谁做皇帝真的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让这个国家更加的强大,如何才能让百姓丰衣足食。
但是,很遗憾,只要有类似这种外戚专权的事情发生,则天下难以安定,百姓难以富足。
而造成这一切的则是外戚专权带有“天然的弊端”——名不正言不顺。
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论语》
外戚专权便是名不正言不顺。他无法改变这个天生的短板,只好尽力的去不让别人说,这就是排除异己。朝廷中都是自己的人了,自然就不会再有人以这件事情做文章了。
同理,外戚专权名不正言不顺,自然就会有人以此向其发起挑战。
西汉之初,政府与皇室本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首脑,宰相是政府的代表。
汉武帝建立内朝分割相权,宰相没有办法,毕竟得听皇帝的。但是,现在是外戚统领内朝,来分割自己的权力,宰相自然不会心甘情愿。
所以,宰相便会以政府之力(外朝)与外戚势力(内朝)进行对抗。
从而引发“政治斗争”。
当一个朝廷存在严重的政治斗争,这个朝廷便不会有所作为。
道理很简单,政治斗争既为以搬倒对方为目的,存在政治斗争,就不要再谈什么国家大计、百姓民生。
此时,一件事情,不再论对错,而是论该听谁的。你说东我必说西,你说西我必转而为东。这就是政治斗争。
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谁输谁赢真的不重要,因为无论谁输谁赢,对国家的打击都是巨大的。
西汉王朝
所以,自从外戚登场,引发政治斗争后,西汉王朝便逐渐走向衰落。到了王莽时期,西汉的“政治腐败”更是被天下人所不能容忍。所以,才会有了王莽篡汉,天下人竟会听之顺之。
虽然,每个王朝都有他的寿命,我们不能将全部的责任归结于外戚,但是外戚无疑是一个催化剂,加速了西汉的灭亡。
05结语
西汉就似一个大家庭,皇帝是家主,宰相是管家,外戚是娘家亲。
这个家庭比较大,管家管的事情比较多,有时候让家主产生了错觉,究竟谁才是这个大家庭的主人。
自己在时还好,还能压制住管家,倘若有一天自己与世长辞了,管家岂不会反客为主?
这一天很快就到了,家主感觉自己即将离世,必须交代后事了。家主看着自己年仅八岁的小儿子,实在是不放心,必须要给他安排个信得过的人保驾护航。
于是,家主找来了娘家亲,制衡或替代管家,帮忙打理这个大家庭。
家主一死,这个家就乱了,管家与娘家亲争权,小家主永远长不大(长大了也早逝)。
这个家慢慢的便走向了衰亡。
汉武帝就是这个大家主,在最后“管家”与“亲戚”的抉择中,选择了亲戚。
虽然他也做了一些手段,杀死太子的母亲,防止诞生类似吕后的存在,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使得权力的天平慢慢的向外戚倾斜。
西汉始终被外戚势力所困扰,而归根结底又是由于西汉时期的相权太重,使得皇帝不得不寻求其他势力与之制衡。
我们不妨有个设想,假如西汉没有了外戚,会不会产生权臣呢?可惜历史没有假设。
喜欢作者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