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广/李蓉)叙永水八碗的前世“田席”的由来与渊源
叙永文化精彩,尽在永宁古韵。敬请点击永宁古韵关注!
丰收的“田席”
李兴广/口述 李蓉/整理
叙永民间习俗“办事头”吃水八碗,是从田席开始,逐步转化成为家喻户晓办事头吃“水八碗”进行庆贺的。这个民风习俗从清代起就一直在川南、乃至全国广袤的城乡中进行。
传说“水八碗”起源清代。从清康熙年间起,朝庭一直重视农桑发展,农业产值连连上升,加上风雨调顺,五谷丰登,村民们十分欢喜,便在秋收粮食入仓以后,族人和村落人聚在一起,共同举办宴席“庆丰收”。因为“庆丰收”宴席是在秋收后的田间举行的,席桌摆在放干了水作短暂闲置的田里,故得名为“田席”。田席之意就是指在“田坝中开宴席”的意思。
“田席”吃什么呢?自然是丰收成果了。在食材选料上很广泛,不拘一格,有啥就吃啥。地里产的,田里种的,自家喂养的,食材不限,啥子都可以。比如自家喂养的猪、牛、羊、鸡、鸭、鹅、鱼等,都是做田席的好食材。蔬菜更不用说,茄子、南瓜、海椒、冬瓜、四季豆、黄瓜、丝瓜、姜豆,种类丰富,应有尽有。
“丰收宴”全村人和族人都要参加,男女老少齐聚一堂,欢欢喜喜庆丰收,这就是田席。那时的田席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和讲究,一桌只有七个菜,称为“七星剑”。“七星剑”菜品有:“凉拌三丝、红烧肉、咸烧白、炒滑肉、糯米饭、蒸杂烩、蛋花汤”等,一共七样,烹调的方法也不复杂,用“拌、炒、蒸、烧”等方法进行就好。菜做好了,用大土碗装满端上桌子,七个菜都要全上,摆好后便可以入席吃饭了。
至于开“田席”用的桌子,是民间木料做的方桌,称之“八仙桌”。“八仙桌”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个方位各摆一条长条板凳,一条长板凳座二个人,四方八人围一桌,边吃边聊今年的收成,来年的栽种打算,也聊家常里短,气氛热闹和谐,快乐融融,至乐至美!
桌子的方位有讲究,上方要留给长辈和老年人座,小孩和晚辈应该座桌子下方,千万不要座错了,不然会被乡邻们笑话没有家教。上桌子的菜品虽然只有七个,但蒸、炒、焖、拌都齐全,花色不多但份量充足,热气腾腾一大碗一大碗的,保证能让大家吃好、吃饱。那些菜品色香味俱佳,悦目又可口,乡邻们个个吃得红光满面,心满意足,都感受到丰收带给人们的愉悦。
田席上的酒也是自家酿的,在冷菜热菜都端上桌子以后,用粗二碗倒酒,从桌子上方长辈起,然后一个传一个依序喝。喝完又从上方倒酒,再每人喝一小口传递给下一个人........。不像现在每人面前都斟满酒,各喝各的。喝酒时,大家也玩些乐子助兴,如猜拳、唱曲等,后来又时兴行酒令,其目的都是为了增加欢乐的气氛,分享丰收的愉快。
开席头一天是最忙碌的。乡厨(当时称厨子)要在田坝头挖炉灶、搭棚子、摆案板;帮忙的乡邻要借桌子、端板凳、整理碗筷。杀猪的,杀鸡的、杀鸭的,还有鱼和蔬菜等,一切都要准备齐全。厨师出“田席”单子,就是把上桌的菜肴写出来交给主人家。一切都要安排妥贴,免得临时慌乱无序。大家各有分工不同,各人做各人该做的事情。乡厨当然是关键人物,他相当于总指挥,要把上桌的菜肴备料都提前充分准备好,免得田席当日缺这少那的,主家和客人都会不高兴。
笫二天晨早,也就是田席当天,乡厨把上桌的菜品进行制作,该上蒸茏的上蒸茏,该烧的烧起来,该炖的用锅炖上,该保温的都要考虑同到,把一切都做好。冷菜要摆好盘子,葱姜蒜等作料要备齐全,中午吉时一到,按步就班出菜。出菜也有顺序,先出凉菜,然后热菜,最后蒸菜,全都菜品端上桌子后,乡邻们就可以入座吃“田席”了。
好一番乡间吃“田席”风光啊!田坝头那么多桌子板凳,那么多大人小孩老人,你喊我叫,你谦我让,开开心心品尝美食,开开心心品尝丰收的成果,欢声笑语响彻田园村庄,既增进乡邻间的友好关系,又抒发大家丰收过好日子的愉悦,真是一件美事和乐事。
所以,对于丰收后吃“田席”,乡邻们是十分重视的。它代表了族人的相聚、亲热,又代表了对邻里互相帮忙的谢意。约定俗成,从清代康熙年间起,吃“田席”之风就流传了下来,并逐步演变为后来“办事头”(即红白事)吃“水八碗”庆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