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轩逸为什么没有新朗逸年轻?
长久以来轩逸都以“顾家”“稳重”的形象示人,以“家”为主要基调的定位,让轩逸在中国汽车市场保持较高的销量。而今,随着90后消费群体的崛起,为家而生的轩逸也开始向年轻趋势妥协,为应对愈发强劲的对手,第14代东风日产全新轩逸千呼万唤始出来。7月16日,东风日产全新轩逸正式上市,新车基于日产的CNF平台打造,共推出6款车型,售价区间为10.9万-14.3万元。
2006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轩逸,至今几乎占据了东风日产一半的销量,“常青树”的称号可谓名副其实,作为整个东风日产家族最重要的车型,此次换代也是引来不少关注。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形势在不断变化,尤其是随着年轻消费群体崛起,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车型也必须顺应时势。作为中国市场的“老牌玩家”,日产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轩逸身上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然而由于一些固有条件的限制,新轩逸还是无法像新朗逸一样变得歇斯底里。
比如全新轩逸单一保守的动力组合遭到了年轻消费者的大规模吐槽。年轻消费者在意的智能化配置方面,全新轩逸全系没有配备定速巡航,电子手刹也没有。包括一尘不变的外观和内饰都是年轻消费者吐槽的点。
背后的原因有自身的保守,也有市场的无奈。
单一合作伙伴带来的弊端
东风日产自进入中国市场开始就一直采取单一合作伙伴的方式。如此方式有利有弊,前期进入采用单一合作伙伴模式有利于资源整合与成本控制,并且统一管理,快速打开市场。这也是日产能够在中国市场一路后来居上的原因。
然而随着中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需求不断多元化,采取单一模式的企业不利于对市场进行差异化切割。所以大多数外资企业采取了南北协同政策,大众、丰田、本田皆是如此。而日产却一意孤行。这就为它后来的产品排布埋下了隐患。
回到本次的朗逸身上,以它为例。在东风日产的产品线中,轩逸下面有阳光以及两厢车型骐达、骊威等车型主打年轻化市场,轩逸需要为它们保留一定的市场空间,所以不敢下沉的太厉害。而反观轩逸的主要竞争对手比如朗逸,在上汽大众的产品线里,朗逸下面仅有一款两厢车型POLO,而且定位运动,二者几乎不存在太大的交集,可以说,朗逸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它可以最大化的收割下沉市场。
这就造成了二者最直接的区别,新朗逸可以在输出产品的时候无限下沉,收割更年轻的用户群体,但轩逸就必须考虑它下面车型的流量,更多还是照顾更年长消费者的感受,把年轻人留给阳光等车型。
而且从营销角度来说,单一合作伙伴没有太多的故事可讲。但南北协同战略可挖掘的噱头很多,可以拓展边界。比如朗逸和宝来虽然是一车两卖,但可以对外宣称大众针对南北不同地区消费者专门开发的车型,但轩逸就必须照顾阳光,在产品输出的时候有所保留。所以从消费边界看,轩逸和阳光等车型是零和竞争,而朗逸和宝来是携手并进。
保守风格带来的思维固化
日产向来是一个保守主义者,即便是在市场大受欢迎的技术,它也不会轻易尝试,如此带来的结果显然是有利有弊。这里有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在如今涡轮增压颇受欢迎的时代,轩逸只提供一种自吸加cvt的选项,并且在动力选择非常狭窄。反观同为日资企业的本田主推涡轮增压车型,丰田大规模普及混动车型。日产在动力输出上还是显得太过保守,省油固然是优势,但对于“急躁”的年轻人来说,恐怕更不能忍受的是慢人一步的起步速度。
再比如在产品改进上,为了更加贴近年轻消费群,全新轩逸在整体造型上在现款基础上有所调整,线条显得更加简洁。采用了家族最新的V-Motion 2.0设计语言,标志性的V型中网被加大,两侧则匹配了更为犀利的大灯组,还采用了隐藏式排气设计。能看出来向年轻人倾斜的意思,但整体而言,此次轩逸在外形上改变不大。相比于主要竞争对手,如已经完成换代的朗逸,其设计理念可以说是有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大灯的一体化布局,后来的全新CC都有采用,更符合当下年轻消费观的趋势。
日产不敢贸然激进的处理也情有可原,因为它在这方面吃过亏,拿去年12月上市的全新天籁来说,就因外观设计改动太大,而被吐槽”丢掉自我“,也因如此,全新天籁销量遭遇断崖式下滑,据搜狐汽车销量数据库显示,天籁2018年年销量为11.27万,而今年上半年的销量仅为3.65万。
轩逸入华多年以来收获了不错的销量以及口碑,现阶段依然处在收割韭菜末期。随着90后一代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家轿市场或将掀起新一波的格局变化,轩逸的市场地位颇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