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朋友要自信

我听的不是很仔细,不过在他们的讲话中,我还是掏出手机来边听边简略的码字。我深知他们这种情怀,正如我也曾有过这种情怀一样。不管是做读书会还是尝试着寻找三五好友自由的书写文章。这样子的想法,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自恋式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而是坚信彼此携手并肩砥砺前行的信条。

如何定义自己的产品或创办人

1.田也:

反航文学群体起源,一群人,在北科大吃火锅的时候,定下大概主题,五湖四海的写作者,脱离学校,成为社会团队,不适合传统报刊所接受,自我私心就是一趴人,做些和文学稍微有某种合理性的东西。

很广的话题,魔幻,莫言马尔克斯等等。

当时社长,坚持现实主义,文学无法脱离现实主义,亦不喜欢伤痕文学那一套文本的诉说方式。

2.文西,微信公众号的创始人.因为没有合适的平台发表自己的文章,没有准确的定义,非文学社,十人群社,作为一些关于文学小说诗歌刊发平台。

3.北大文学社社长,97年创办,自己接受不务正业的方向发展,很舒服的地方,玩得开心,过程,发现热爱文学阅读与创作的朋友或读者,关注单读的公众号,联系单读编辑受发表

4.央美高三在读,与学校关联冲突,那我们就办杂志,高中社,自娱自乐,定位针对所有高校的文学杂志。非专业而真表达。

5.小样杂志的创始人叶莺,大学开始做《叁》杂志,在无聊中寻找内在的出口,兴奋有意思的人,有才华的小作家做一些相对有意思的事情。功夫性,深入性地思考很多问题,试着反映当下生活想什么,又是如何书写这个时代。

6.706子川,视觉杂志,发起人聚集了一帮优秀的中文作者,我们去探讨社会现实的问题。商家根据算法为你个人的喜好服务,陷入狭隘的思想范围内,在两极分化越来越强,而不利于彼此双方的对话。看到更多的可能。视觉传达的内在缘由,为双方寻找更多可行的对话模式。

主持人A:

办活动不可能请所有全国各地的团队,所以请你们各自简单的阐述自身的困惑或团队的困境?

1.地下刊物的受限制与不受支持,100块也不可你的文学杂志,学校不资瓷,

众筹or预售……如何保证没有太多亏损。

全国各地创作者的思想的碰撞会更多,如何选题,文学的选稿的模式。众人同意之可操作性。

2.文西,资瓷,资金,平衡双方的关系而做出来。学校的发展方向的变动,不太适合地下团队的生存。

合作or妥协问题

我们基本基点的不一样,稿子数量不充足,征稿问题,如何挖掘现有资源并充分利用。

3.文学社,校刊,无售卖的需要,资金的资瓷相对多一些。文学社的读书会,经典文本的解读,越来越少,如何解决这里的问题。

北大中文系老师或研究生的讲解模式,是否与学生有所隔阂。

文学的业余爱好者如何做出内在的文本解读方式。

作家来讲作品,作家来讲,不会用理论镶嵌内在的故事。对于文学爱好者的感受。文学社团混得比较可怜。动漫社,流浪猫社的人数多。如何办一个更大的活动,文学社人的凝聚力。如何能够调动团队成员积极参与也是一大挑战。

4.问题,就是创作者在变化中,潜质或偏执化,特点如何发挥,定位的转变,新鲜血液的长生,或者面貌的转变。

5.大学到毕业都在做杂志,是否轻车熟路,能否行的通,面向的转变的问题,当小样有更多的受众读者。无格式无要求的野生杂志能否与出版物一样三审三校顺利冲关,行业标准或专业性的重要性。生存之道的寻求。

稿件,大牌,梁许廖等人的文章确实吸引一大批读者,不过这是否违背了挖掘朋友以及自身的写作的初衷。

重新定位,大学生或文学痴爱者的人,专业主题的沉淀,三的由来故事,写作如何面对现实。

6.706子川视觉杂志的概念,怎么做,问题?

开源社区,概念翻译问题,对象/场景语境的陌生促使了内在沟通的距离感。

文章的内在与读者内在情感的沟通。文本交流模式,首先是作者内在的真情性。其次,作为素材的逼格如何体现,如何以通过编辑的方式更好的传达创作者的思想。

流程分化模式,如何协调个体之间,团建如何能激励个人能力的发挥。

时差(人员)的沟通成本以及观念水位的高低度,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他人的想法或新事物,排斥或彼此的不解。55团员,成员之间的互相沟通,对内而言争吵也是一种有利于的沟通模式。

对外,对读者而言,非有好感,阅读是否有门槛,如何清楚的呈现表达力。尽量做到人性化,保证充足化,前期或后期的问题。

翻译的问题,如何在大框架中寻求准确的关注点,如何做好关注点,长期深入的主题传达有助于读者的肯定。

刊号的麻烦,做线上的方便。

吴琪的解读:文学团队杂志的形态聚拢人或者内在的情怀。认识个别的作者而非更多重要的。

单读前辈式的存在,危机感的存在,而焦虑不安的问题,大社会与队团的问题。如何复制畅销的经验模式。

出纸质刊物,一本杂志或一本书真的这么重要吗?是否可以以电子书的形式或文档式的方式传播。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走,地域性的问题,全职的作家,全职的编辑……

小样创始人业内家庭压力,因为太了解而不资瓷,尝试的过程,承重能力的问题。比如水木年华当初的情况。年轻作家的可贵之处,反叛的热血以及真实传达内在的真善美。

706视觉本身角色的多样性,业余时间的可行性,维基百科的模式,拥抱技术的能力,如何选择主题,非基于个人喜好的推送。

开源社区,传销式的关注点,他人的思考与得到的呈现,更多的发声的可能。

编辑,作者,主题,流程,新栏目,庞杂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模式。带新人的方法,如何做到一个把一个凝聚的团队转成再生能力强的体系。

3.田也,抛开现实问题,让理想主义更理想主义,反思理想主义问题与空想问题。自我封闭的模式,与阿乙聊天谈到的纯粹。非纯粹或纯粹如何走下去,求真之必然!写作者面对现实,讽刺的意境,内在的揭破。

4.思考的问题,呈现的方式,团体规模问题,非负责人的模式,用机制的模式传承坚持衍生下去。在外在困扰中的模式,是否应该过分强调刊物的出现。保护作者的空间。如何顺其自然的延续下去。替代性的问题。

4.央美的杂志未来,新标准,新冲击,碎片化,如何抵御外在的不可预料因素,如何构建写作者的避风港,其他形式的问题。

5.文学社,招新问题,规律性的问题,社团的感情联系的功能。消亡更新度的快慢。越焦虑越存在,发展规律的存在。小众化的问题。文学的感受,被教育与自我启蒙的感受。文学社团的顺其自然性。非设线的人生。如何面对没有分享的欲望的成员。

提问,文学社,书本形式的好处,积累的模式,结晶模式等等。

分享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田也在讲述中似乎不是很自信的表现。当人们真正自信的传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不会做太多的犹豫断续的表达。那时候的画面,好像是一位文艺青年在自我标签化(标签化在我的词典中是中性词,与褒贬无关,如同商品标签的呈现只是一种事实的传达,而非一种道德家的判断)介绍时候不太有勇气或愿意说自己是一位文艺青年,而非得说自己是一位伪文艺小青年一样。

这时候,莫名地把这种场景与一席分享人丁丁张的《人生需要揭穿》中的那份自信到底转变的,每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儿,为何还如此在意他人的眼光。愿我们做自己,做自信的自己。


第二故乡的烟火

第123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