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小精悍的5分钟,如何用手机拍出获奖短片

‍10年前的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韩国著名导演朴赞郁联合弟弟朴赞景执导的短片《波澜万丈》斩获最佳短片奖,这部作品在当时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便是全片采用了手机拍摄完成。

《波澜万丈》海报

在今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上,美国导演肖恩·贝克的最新长片《红色火箭》入围主竞赛单元,他也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我的梦想成真了。”2015年,肖恩·贝克凭借自己的第一部长片《橘色》在影坛名声大噪,这部聚焦好莱坞边缘人群的作品同样是全片采用手机拍摄。

《橘色》剧照

除了讲述故事,手机也成了记录真实和日常的出色工具。阿富汗导演 Hassan Fazili在2019年拍摄的作品《午夜行者》,全片由三台手机拍摄完成,记录下镜头中作为逃亡难民的导演一家人在3年多时间里跨越3500英里却仍未完成的神奇旅程。

以手机为代表的便携性影像设备的普及,让创作记录成为了大众日常的一部分,也让电影世界的表达更加不受束缚,越来越多以手机等便携设备创作的影片在全球各地的电影节和流媒体亮相,我们清晰可见,创作的权力已经抵达每一个普通人手中。

面对技术革新和影像内容普及化的趋势,vivo与FIRST青年电影展在2020年共同发起国内首个超短片大赛,今年,超短片大赛带着更大的力量和使命继续生长。

2021年7月30日,2021 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首映暨颁奖仪式在西宁召开。现场首次展映今年的23部优秀入围超短片作品,其中由青年导演刘宽拍摄的,以快递员为主角的纪录片《如果可以》摘得年度超短片。

周圣崴的作品《让我们相爱吧》获得评审团大奖;连续两届入围大赛的青年创作者应照宜凭借反映都市青年人生活的超短片《火锅》获得了人文创作奖。

《火锅》海报

今年大赛还特别增设了三位评审特别提及奖项,分别为关天创作的 《捉迷藏》,由黎晓亮、张天译执导的《个命虚拟》,以及于镭的《烟火》。FIRST青年电影展荣誉主席谢飞、FIRST青年电影展创始人宋文、李子为、学者戴锦华、艺术家曹斐、导演郑大圣、演员张钧甯、vivo品牌公关总监聂海波等嘉宾出席颁奖活动。

本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期间,导筒也与连续两年入围vivo VISION+超短片大赛的应照宜展开专访对话,关于手机拍摄,从日常汲取故事,以及对于“人人都是创作者”的影像新时代的思考,应照宜都给出了精彩的分享。

导演应照宜与赵心悦合作导演的《寻常傍晚》入围2020年FIRST超短片单元,代表作定格动画《我不干了》,短片《过海》

导筒 x 应照宜专访正文

导筒:你此前一直在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学习,在舞台的创作经历带给你怎样的积累?

应照宜:很多人看到我毕业于舞美系以为我是学舞美设计的,但其实我的专业叫“剧场技术管理”,对口的工作其实更偏剧场或者舞台管理类。毕业之后做了不少舞台监督的工作,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沟通和协调的工种,需要在艺术家激情创作的时候把握好整体工作节奏和工作时间。所以说我自己开始创作的时候,创作者和管理者的身份时不时会打架,我往往会发现自己会陷入“我想要这一块更好但好像时间来不及了”的焦虑中,后来合作的朋友就教我不要焦虑,抛掉之前的工作思维去学着做一个创作者,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人类是一种有很大惯性的动物。至于舞台创作经历给我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戏剧和影像的表达是不太一样的。戏剧拥抱演出时的不确定性,是“随心所欲不逾矩”,要求创作者在前期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后,经过大量的磨合和探索之后,去进行即时的表演。要说影响和积累,我觉得和许多需要合作的艺术创作一样,是学会了沟通和合作。

导筒:在舞台剧和短片创作里,你都可以同时胜任编剧和导演的工作,这其中的创作方法会有怎样的差异?

应照宜:编剧和导演是两个需要紧密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的工种。编剧需要天马行空地去想象,然后用文字把脑内的呈现出来,导演负责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编剧无法实现的场景表现出来,考验的是导演的想象力和对编剧所要表达内容的百分百的理解。两者在我看来都需要百分百的,完全不一样的想象力。一样的,两个思维方式会打架,有时候在写的时候我率先觉得,这个场景好像实现不了,那我就换一个好了。但好像其实不应该是这样的。总之也是还在学习如何平衡。

导筒:从舞台到电影短片创作,你需要做怎样的过渡和转变吗?

应照宜:做短片创作也是意外。2020年疫情,戏剧行业的工作悉数停摆,只能跟朋友拍一些小东西来玩。舞台和电影是非常不一样的,我也常常被问到类似的问题。其实从任何角度上来说,我都不算所谓科班出身的编剧/导演,基本功其实不扎实,自己对此是很心虚的。但也因此什么都敢尝试。舞台剧的话,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会是排练,在这个期间里,导演、编剧和演员还有设计师一起工作和创作。这个流程是我所熟悉的。影像的话,因为确实身边不太多从事相关行业的朋友,只能摸索着来。前期的分镜和跟摄影师的沟通,包括镜头语言以及声音这块实打实就是我非常欠缺的,所以也是靠着朋友们强大的包容心才缓缓完成创作。

导筒:这次入围超短片单元的《火锅》围绕一次约定的火锅聚餐展开,故事的灵感来源是怎样的?

应照宜:最开始是跟赵心悦聊这个本子(她是我一直合作的伙伴),《火锅》的底色是焦虑,过去的半年我的生活节奏其实非常快,我整个人感觉自己悬在空中,非常难受,永远在这个deadline和下一个deadline之间挣扎。然后也确实是身边的人,无论是亲人也好还是朋友也好,给了我足够的支持。而且我觉得匆忙和焦虑是当代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常态吧,甚至大家处于这样的状态而不自知,拍这样一个作品也是希望大家可以再多关注关注自己!

导筒:《火锅》的故事算是非常生活化和关照人物私人世界情感的,你一般会用怎样的方式和演员们沟通交流?其中应该很多也是你舞台剧创作中的伙伴和朋友。

应照宜:是的,其实基本上都是戏剧圈的朋友。演员是我非常要好的师姐,她本身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戏剧导演和演员。像这样的演员其实不需要我去“调”,她会主动来问我,“这一场我在干什么?”“我现在在想什么?”“我一会儿要去干什么?”对于演员来说,知道“我在干什么”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我也不喜欢框死演员的表演,我会告诉他们规定情境,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发挥,如果效果不是我想要的,再进行更细致的沟通,比如“这一场为什么要这样打字?”,“此时此刻的内心潜台词也许是这样的……”来帮助演员。但总的来说,也是因为她真的是个很棒的演员,所以在表演这一块我还是蛮轻松的。

导筒:你希望观众在《火锅》中收获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应照宜:希望大家关注到自身可能存在的焦虑和匆忙,希望大家关注到自己,也同时关注到外界关注朋友亲人和这个世界。要知道,一切都是ok的。

导筒:超短片需要在5分钟内结束一个故事,你是如何去构思和给故事收尾的?

应照宜:虽然超短片只有5分钟,但故事结构一定是完整的,也许相较于90分钟的故事它的起承转合会相对简单一些,但该有的伏笔、该有的节奏都是有的。所以跟其他的故事一样,设置人物、人物最高任务和矛盾,然后让人物去解决。

导筒:这次《火锅》的创作是使用vivo X60 Pro+手机进行拍摄的,手机作为拍摄工具带给你怎样的体验?相比于其他更传统的拍摄器材,你觉得手机的优势是哪些?

应照宜:从中学开始,大家就都开始有手机了,然后那个时候就会拿着手机拍照之类的,包括到现在,大家都已经习惯用手机记录生活中的事件了,所以更多的感觉是熟悉和轻便,是一种理所当然的笃定的感觉。尤其对于我来说,我不是电影出身,专业的器材反而需要时间是适应,手机是一个我非常了解的工具,相对来说会感到放松很多。手机的优势一定是轻便,在拍摄的时候可以轻易地取到一些传统器材不太方便取到的角度,这点让人非常快乐。

导筒:超短片单元倡导“人人都是创作者”,在这次超短片也有一些纪录片入围,平时你会有用手机拍摄生活片段的习惯吗?

应照宜:会的,去换手机的时候店员都惊呆了说你怎么可以有那么多照片和视频。然后确实就是“习惯”,不过生活中也有朋友比我更夸张的,她的手机内容要是曝光,可能会成为上海薇薇安·迈尔。

导筒:连续两年入围超短片单元,这两次创作你都选用了定格动画的一些技法,可以谈谈这两次创作的延续和改变吗?

应照宜:用定格动画是因为我写的剧本都很啰嗦,有很多内心独白,我希望是“我”在陷入脑内小剧场的时候,有另一种形式向观众表现出“我”在神游,但同时又跟现实有一些链接,最终选择了定格动画,也是因为赵心悦她自己非常擅长定格动画的形式,在2020年疫情的时候,我和陈垠州跟着她拍着玩儿,这些素材最后有一部分出现在了《寻常傍晚》里,所以《寻常傍晚》的文本有根据定格动画的素材进行改动。到了《火锅》,是完全按照文本来进行定格动画的创作的。而且因为是为了《火锅》而做,所以整体上更加顺畅和契合。

导筒:两次短片拍摄,定格及动画的制作中有遇到难点吗?

应照宜:《寻常傍晚》的定格也是我第一次尝试做定格,但因为做的时候没什么心理压力,所以也就还好,要说难点的话,可能是照片拍太多了导致腰痛吧,具体成片后确实会发现比如因为照片还是拍少了,所以有些地方感觉不连贯或者镜头轻微的移动导致成片画面抖动之类的。《火锅》的定格动画全是赵心悦做的,她做定格动画很强,我甚至感觉对她来说,拍定格动画就跟呼吸一样顺畅和快乐。她说这次比较烦的是,要剪很多纸片然后打印很多纸,这个事情好像让她蛮头大的。

导筒:你认为对电影行业,超短片的意义和价值是怎样的?

应照宜:我觉得这个可能要分两块来讲。以“非传统”为重心的超短片,和以“短”为重心的超短片。“非传统”的话,很多人已经开始尝试VR和AR电影,也有不少电影,比如《橘色》,是完全用手机拍摄的,这些都是新的尝试。我觉得一个行业能够进步,就是因为有人在不断地想要拓宽或者打破行业的边界,我认为以“非传统”为重心的超短片,是5分钟以内的非常规尝试,而这些一定是非常宝贵的。

“短”的话,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大势所趋,大家都会说当下年轻人不再沉得下心可以去看完一部90分钟的电影,这个话虽然是胡说八道,但是当代蓬勃发展的网络平台和科技,确实给了更多人更多机会和可能性去做自己的故事和创作。就像我之前说的,五分钟长度的故事一样需要花心血去构思,而且不同长度的故事内容的轻重也有不一样。我觉得从这个角度来说,超短片会是一个年轻导演去尝试电影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对于观众来说,是尝试更多更丰富内容的窗口。

导筒:在接触到不同于舞台剧的创作形式并获得成功后,之后你会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应照宜:我是一个不希望局限住自己的人,尤其是现在,各种新鲜的技术纷至沓来,未来非常难以想象而且让人兴奋。而且很幸运的是,我身边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也都是非常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对于我来讲,之所以我尝试影像是因为赵心悦的鼓励和她各方面的支持,在戏剧行业也是因为之前在上戏念的书,这些工具被递到了我手上,而我恰好似乎有使用它们的天赋。但是,我也知道,技术和工具用不好,对于艺术家来说会是桎梏。我也不觉得自己现在是成功了,是一个好运气的开头而已,我想要说一些话,说出来的样子大家都还挺喜欢。我会继续创作,至于是通过什么工具,还需要通过自己不断的实践才能知道。

导筒:vivo和FIRST在本届超短片大赛中鼓励“关注当下,回归日常”的创作精神,你会怎样解读其中的意义?

应照宜:我们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嘛,确实如此。尤其在当下这个时代,很早大家就开始呼吁要放下手机,关心身边人。很多时候确实会感觉自己活在屏幕之中,但是生活是用无数个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人的联系的片段组成的,那才是人和世界发现联结的瞬间。

导筒:能否向观众们推荐几部看过的不错的短片作品?

应照宜:杰赫米·克拉潘的《精神分裂症》

马克斯·波特和桑畑瑠的《负空间》

Dony Permedi的《无翼鸟》

《精神分裂症》《负空间》《无翼鸟》海报

导筒:之后还会有怎样的创作计划?

应照宜:现在在创作一个比较复杂的环境戏剧,然后脑子里也有一些还没成型的想法在徐徐向我涌来。自己是一个“从自身出发”的创作者,所以也许接下来的作品无论风格还是各方面都会比较像“我”。但也不代表我会一直如此,我希望有一天自己积攒了足够的知识和经历之后,可以细细地描绘这个世界。

在超短片大赛颁奖典礼后的第二天,vivo与FIRST青年电影展也在西宁举办了以“轻的创作,新的观看”为主题的论坛,邀请本届超短片单元评审艺术家曹斐、作家许知远、2021年年度超短片获奖作品《如果可以》导演刘宽、人文创作奖《火锅》的获奖者应照宜,vivo影像产品总监李卓,FIRST青年电影展运营总监高一天,共同探讨在“人人都是创作者”的当下,影像创作与观看形式的演变趋势,轻量生产和创意表达对传统影像话语体系产生的影响,以及对未来影像轻创作和新观看的畅想。

艺术家曹斐分享了自己对今年超短片作品的整体观察:“超短片的形态、内容、故事的构造是完全不一样的语言和媒介。今年作品整个形态样貌上呈现出包容和多元的特色。包括获奖的作品《火锅》,不仅用了手机拍摄,而且有定格动画的形式,以及一些作品使用包括,桌面拍摄,监控器拍摄等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影像表达的新的可能性。”

正如传媒学者麦克卢汉指出的:一个时代最有意义的内容并不是媒介讯息,而是特定媒介时代所使用的工具,以及由这种工具所焕发的新的可能性。回看电影生产工具的进化,从黑白摄影机到巨大的三原色摄影机,从胶片摄像机再到小型化的磁带摄像机,直至今日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拍摄工具的进化史,几乎就是一部影像创作的革新史。

以手机为代表的便携设备的迅猛普及,伴随数字化影像技术的发展,催生出电影生产和观影方式的变化——让“手机电影”这一全新的影视表达语言,正在拓宽电影创作的广度和速度。第二届超短片大赛整体作品在拍摄设备的选择上,也显露出对更便携灵动的移动影像设备的偏好:使用手机拍摄短片的比例较2020年上升148%,其中使用vivo手机拍摄比例上升157%。

超短片《水鬼》通过潜水录制完成

超短片终审评委曹斐对今年入围超短片的创作者的自我表达意识给出了很高的评价:“来这里的很多年轻人可能对这样的一种语言的语感,或者媒介是熟悉的,90后、00后,他看到用多窗口(电脑)桌面拍,(因为)他平时就是这样应用的,变成作品的时候,他觉得好熟悉又好新颖,原来我平时的应用工具是可以变成作品的,哪怕我在一个搜索引擎上搜索平拍也是可以变成创作,我觉得打开了他们对创作固化的认识。”

单向空间创始人、作家许知远在谈及自己观看超短片作品的感受时,这样表示:“我们每一代人都面临去描述自己内心焦灼和所处时代的需求,都在使用自己熟悉的技术和媒介手段,不论是文字,还是在5分钟里通过新的影像语言表达,最核心的还是要真切地反应出时代的精神,更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来呈现内心的深度和宽度。在经过长期的探索之后,移动影像这种语言表达的内在的结构,内在的叙事,内在的体系系统以及张力会慢慢的呈现出来。”

vivo影像产品总监李卓表示:“专业影像技术赋能给每一个人。在这个'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时代,我们的用户每天要产生大量的影像内容,对他们而言手机是最方便和亲近的日常生活记录工具,让更多人拥有了更轻盈的设备和广阔的表达空间。同时,vivo也在服务像FIRST平台上的专业影像创作者们。”

在随后进行的媒体采访环节中,vivo品牌公关总监聂海波在回答导筒关于为什么会参与创办超短片大赛的提问时表示:“vivo当下企业发展阶段和品牌阶段,我们需要为这个品牌赋予更多有个性化魅力的品牌性格,它更像是一个人,不应该只是存在一个logo贴在墙上,它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活泼。当我们在思考,可以以何种方式和用户进行品牌形象的合理化,有更具亲和力的沟通时,我们就回过头来看自己的产品。”

聂海波也谈到人文是需要实践的,而这个实践就是我们要通过影像,去跟这个时代发生关系,去跟我们的人群发生关系。

超短片单元从发起至今,5分钟的短片形式已经逐渐成为新兴影像内容光谱中的一个创新部分。同时,随着更多的创作者和专业人士加入,影响力和专业性在提升,收获了多方认可和青睐,让我们更有信心持续开展实践。vivo也将本着“长期主义”的态度,与包括FIRST、蔡司在内的众多合作伙伴,持续进行这场由超短片引发的思考和对话。

vivo围绕超短片大赛也提出“关注当下,回归日常”的创作精神:

对于参赛的创作者而言:反映着他们电影创作的初衷,一种迫切的表达态度和欲望,是每个5分钟故事的创作动机。“此刻”即当下,将观察,情绪和感受都收录,不浪费任何一个来自日常生活每时每刻的灵感,时刻保持对创作的敏锐度,不想让这种觉察和感受又消失在空泛的时间中,一定要去记录,去发掘,去创造。

对于大众而言:这也代表了一种有时代共鸣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找寻自己的价值。我们深知,生活在数字世界中,在获得便利和高效的同时,可能会失去与真实生活的连接。正是这样,凸显“为自己的生活而创作”显得更为重要,唤起更多普通人拿起手机去记录,找回对日常的关注,体会创作的乐趣。

导演应照宜提到:“因为时代跟时代的不同,其实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命题,然后每一代创作者都有每一代创作者必须要完成的使命,以及他们要去攻克的难题。”

许知远则表示:或许更下一代人他们就发展出,影像语言就是他们的文字。”

在未来的影像创作中,超短片作为一个初生的形态,在影展竞赛之外,也将带动更多的人群走进“短而日常”的创作队伍之中,以媒介多样性,包容性等优势,带动更宽广自由的,且与时代保持密切互动的创作潮流,甚至,这也将是推动社会变革,技术与文化交相繁荣的开始。

此刻,也许你也可以拿起手机,对准自己正在做饭的母亲,正在下棋的父亲,正在玩耍的爱犬,正在热恋中的朋友,或是眼前任何触动你的人与事,切身感受随时随地创作,以及与生活真正交织融合的美好状态。

1部手机,5分钟,加入到前往影像未来的队列中。

(0)

相关推荐

  • “青年力量,自然而燃”:Z世代的魅力

    作者:大胄|校对:老饼干|编辑:小nine 一.镜头下的Z世代 现实题材的文艺作品是时代的回声,引人好奇的一代代青年群体总会收获摄影机的青睐.着墨当前新生代的不仅仅有像青春题材美剧<亢奋> ...

  • 科技创新,推动“人人都是创作者”

    5月31日,国内手机厂商vivo宣布正式启动2021 vivo VISION+影像计划(以下简称"VISION+影像计划").据了解,VISION+影像计划是vivo以移动影像为载 ...

  • 五分钟,就能这么猛?

    最近看了一部很有意思的五分钟短片,名字叫<火锅>. 第一句台词,就能让你会心一笑:   当初我觉得,朝九晚五的工作是人类文明的黄昏:但现在我觉得,拖延症才是人类文明的黄昏.   剧情所讲述 ...

  • 在庐舍之春聆听女性影像创作者的“声音”| Aotuwomen第四期

    你还记得今年的春天是从哪一刻开始的么?我翻开手机相册,发现窗外的杜仲树在3月20号抽芽,2天后,院子里的玉兰开花. 怀柔野长城山脚下擦石匠161号院的"庐舍之春",则是随着&quo ...

  • 你我皆凡人,谁都能成神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575篇原创 1 公元11世纪,山东籍画师张择端创作出了一幅<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整个东亚最繁荣的首都市民生活图景. 内容平民,创作者却是北宋的顶级宫廷画师,供职于翰林 ...

  • 要想国产片不悬浮,只能靠下一代了

    天下苦悬浮久矣. 在<新周刊>第536期"低美感社会"专题中,编剧宋方金曾犀利指出,国内影视剧普遍存在两种悬浮状态: 一是在内容上过于追求粗暴.过大的因果关系,如巧合. ...

  • “你手机里的电影,真好看”

    对于创作者们而言,在当今时代,一切都是动态的. 在创作领域里,无论什么出现,或是什么消失,都不意外. 创作的内核与形式在不断被拓宽,而如何在其中寻找新的切口,成为了每个创作者所要面对的课题. 而关于& ...

  • 聚焦IM两岸青年影展丨新人导演如何突围?听听业内大咖怎么说

    10月25号,第一届IM两岸青年影展在福建平潭落幕,本届影展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发起创办,福建省电影局.福建省广播电视局.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联合主办,影展囊括了短片推优. ...

  • FIRST都给奖了,B站UP主可以向职业导演发力了

    她裹在被子里,探出个脑袋,最后说道:"都凌晨三点了还在放烟花啊?" 如果问,一个人拍自己失恋后的喃喃自语,这能拍到什么水准?   黄轩.戴锦华和曹斐三位评审会回答:给一个FIRST ...

  • 手机降低拍摄门槛后,电影变成了什么?快给个答案吧

    "一部偏头部的中上成本的电影,摄影组.灯光组.移动组.机械组加在一起起码要100多个人,这是在拍电影. 作为演员,我有时候要演一个感情戏,但旁边站了那么多人.灯光,灯光下面还有人托着板.没有 ...

  • 手机也能拍电影?徐峥这堂课让我大开眼界!

    关 注电 影 派,和 片 荒 说 拜 拜 电影派 Vol.2692 你一定被下面的场景感动过. 一边是即将奔赴美国的小美,一边是等待着排球赛事转播的街坊,冬冬犹豫了. 一个稚气未脱的男孩,要做出那么难 ...

  • 这些年轻创作者为什么要去拍犯罪类型短片?

    ■ 本期轮值毒叔 ■ ■诸葛奇谭·谭飞■ 以下为采访节选,完整内容请点击视频观看 一 做短片就是在挑战中证明能力 谭飞:欢迎两位青年创作者来到<四味毒叔>,我是看到他们做的短片叫<B ...

  • 普通人也能用手机拍电影!这些技巧赶紧学!

    很多人拿着一部数千元的手机,可能只用到了它10%的功能 . 你或许不曾想到:一部手机,不仅可以记录生活片断,还可以拍电影. 其实早在2011年,一部用手机拍摄的长片<橄榄>进入人们视野,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