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清(安徽省)
草木稀疏,沟壑纵横,风吹四季,黄土飞扬;黄土地、土窑洞、荒山秃岭旱河床,皮坎肩,红腰带,羊肚手巾老区人,风沙是那里的主旋律,黄色是那里的主色调,水土流失是那里的主题,这就是我印象中的陕北,印象中的黄土高坡,印象中的老区人民。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望无际唱着歌…,从歌词中,我不仅感受到了印象中的陕北,也深化了我对陕北的印象,那就是除了大风、黄土,缺水,少绿之外,还有那些祖祖辈辈留给后人的歌,那些自然淳朴,山野风格,毫无修饰,发自肺腑,高亢激越,穿天透地,散发浓郁黄土气息的陕北民歌。正是这些歌,给生活在那片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增添了生活的情趣,生命的色彩。计划去趟陕北,去之前,我将印象中的陕北描述给友人,没想到,友人告诉我,你印象中的那个陕北只不过是旧书上描述的那个陕北,人们心目中已经固化了的旧时的陕北,是在岁月的长河中早已老去的陕北。当今的陕北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令无数去陕北的人们感到惊讶,震撼与赞叹,昔日的陕北业已成为人们永远的记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并记载于史册之中,记载于教科书上了。去年,在深秋季节,我去了陕北,尽管相信陕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信陕北的旧颜已改,但好奇心还是驱使我想捕捉印象中那个陕北的影子,或找寻印象中那个陕北的痕迹。到西安后的第二天,在朋友的陪同下,我去了陕北,去了革命圣地延安、黄河壶口瀑布等地…一路走过来,我对陕北的印象在悄然地改变,所走过的陕北,除了千年的古迹旧颜未改之外,印象中的荒山秃岭,黄土飞扬,贫瘠穷困的场景已荡然无存,城市与乡村、道路与建筑充满了现代气息;陕北人的脸上堆满了笑意与幸福;尤其是秋天里的田野、山峦、河流更是丰富多彩,散发着勃勃生机与活力,陕北秋色之艳丽,陕北秋色之美妙,令我与同行者发出由衷地地感慨与赞叹。在去壶口瀑布的途中,汽车行驶在绵延起伏的陕北高原之上,看不见黄土,感受不到苍凉,道路两旁,山峦重叠,植被茂盛,深秋的凉风吹去了山岗上的层层绿装,将漫山遍野的林木渲染成五颜六色,在灿烂阳光照耀下,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中,色彩斑斓,光怪陆离。彩色山林,清澈小溪,田野村庄,相互呼应,相互村托,实有“塞上江南”之特色,“黄龙九寨”之秋韵。我们仿佛置身于色彩厚重的油画中,行驶在五彩缤纷的天地里,我们为之惊叹、为之激动,为之兴奋,彩色高原,浪漫情怀促使我们屡屡下车观景拍照,在相机的取景框里,阳光下的彩林显得格外璀璨绚丽,尤其是那在逆光中摇曳着的色彩斑斓的秋叶,显得格外通透与明亮、如同一片片金箔、一块块玉片,一层层琉璃,红的热烈,黄的灿烂,紫的华丽,翠的骄人,白的夺目,绿的养眼,“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我不由自主地大声朗诵起毛泽东主席《菩萨蛮·大柏地》诗句来…来到黄河壶口瀑布前,尽管已是枯水季节,但黄河上游的水依然很多,水势很猛。滚滚的黄河水呼啸而来,汇集在狭窄的壶口奔泻而下,浪花飞溅,水雾弥漫,涛声震天,那蔚为壮观的场面,令所有前来观瀑的人惊叹不已。大家拥挤到最佳的观瀑位置,摄影、拍照….不知不觉中,飞溅的浪花,弥漫的水雾打湿了我们每个人的脸面和衬衣,让我们在瀑布前得到了一次黄河洗礼。朋友告诉我,过去观看瀑布,黄河水溅在身上之后会留下一块块黄色的泥斑,那是上游夹带的泥沙,而现在没有了,黄河上游的植被多了,黄河水多了,也变清了,身上的水干了之后,再也看不见泥斑的痕迹了。忽然间,我意识到,印象中的水土流失现象在这里似乎逐渐地淡化了,慢慢地消失了。在去延安的路上,高速公路两旁,结满果实的苹果树延绵数十公里,好不壮观,红彤彤的苹果挂在树枝上,在秋风中微微摇曳,似乎在昭示着陕北人生活的甜蜜和富足。在延安枣园和杨家岭,满是金色枝叶的银杏树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旁,绿色松柏,枣树,黄杨相互交错,草坪之上,野花点点,随风摇曳,把秋天中的革命圣地装点的格外迷人。景区的路边,摆满了水果,山货,旅游纪念品的小摊,最令我们感兴趣的是那一堆堆硕大的,鲜嫩通红的“狗头枣”了,看见这些可人的大枣,耳边仿佛响起了那十分熟悉的旋律: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那亲人尝一尝,一颗枣儿一颗心 心心向着共产党….。一位脸膛黝黑,满面皱纹,头扎羊肚手巾,身穿羊皮坎肩,腰系红腰带的典型的陕北老人,手持三弦,边弹边唱,自娱自乐,逍遥自在,神情中流露出闲逸与满足的情趣。应我们请求,他弹唱了一曲原汁原味的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那耳熟能详的曲调,毫无雕琢的嗓音,真挚朴实的情感,打动了所有的人,大家情不自禁地和着节拍合唱起来,歌声在秋风中飘荡,歌声把人们带进那如火如荼的年代。一位陕北汉子,身背腰鼓,便敲边打边跳,鼓点节奏明快,舞姿豪迈粗犷,鼓槌上的红丝带上下翻飞,好不威武阳刚,这位鼓者说,他表演的是极具陕北特色的“安塞腰鼓”。鼓者还无比自豪地说,他去过北京,参加过国庆大游行。他与同乡们热情奔放地挥舞着鼓槌,击打着腰鼓,走过天安门,把安塞腰鼓展示给了北京,展示给了全国,展示给了全世界。听着鼓者的话,随着强劲有力的鼓点和豪迈粗犷的舞姿,我看到了陕北人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性格,感受到了在陕北人躯体中潜在的那种不竭的力量和旺盛的斗志。我忽然意识到,这种力量和斗志,这种激情与豪迈不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与体现吗。在陕北大枣的甜脆里,在动人心弦的歌声中,在催人激奋的鼓点下,我找到了印象中的陕北,那就是陕北人,是陕北人那永远不变的热情、质朴、豪爽,刚强的性格。是陕北人改天换地,气吞山河的气魄,是陕北人顽强执着,奋斗不止的精神。我真正意识到,正是这些热爱生命,追逐梦想,向往幸福,创造生活的陕北人,他们用火热的情怀,燃烧的生命,奋斗不息,搏击不止,一代又一代地努力打磨与创造、不仅改变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的家乡,也改变了许久以来人们印象中的那个陕北…。
作者简介
石光清,安徽省合肥市人。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