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国保--古遗址(15)
本篇目录:
************************************
141.刘家洼遗址
东周 陕西省澄城县
142.东马坊遗址
战国至西汉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143.中渭桥遗址
秦至唐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
144.血池遗址
秦汉 陕西省凤翔县
145.孙家南头仓储遗址
西汉 陕西省凤翔县
146.柳巷城遗址
汉魏 陕西省眉县
147.西灰山遗址
夏商 甘肃省民乐县
148.石家及遇村遗址
周 甘肃省宁县
149.毛家坪遗址
周 甘肃省甘谷县
150.马鬃山玉矿遗址
战国至汉 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
141.刘家洼遗址
刘家洼遗址,位于陕西省澄城县,范围约3平方公里,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博物馆和澄城县文体广电局联合组队开展考古发掘,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形制、纹饰等分析,推断遗址时代属春秋早期。刘家洼遗址是春秋时期芮国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
刘家洼遗址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博物馆和澄城县文体广电局联合组队开展考古发掘,通过对出土遗物的形制、纹饰等分析,推断遗址时代属春秋早期。在全面系统调查与勘探的同时,重点发掘了包括周代诸侯大墓在内的两处墓地,认定该地为芮国后期的又一处都邑遗址,该遗址的发掘对推动关中东部周代考古乃至周代历史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字形大墓M1劫后残留各类随葬品总计240件(组),包括彩绘木俑、铜簋、2组10件编磬、2套残存编钟,铜铎、漆木建鼓、铁矛、大玉戈等。M2出土各类文物400件(组),主要有7件鼎、1件簋、1件盘与1件铜鍑;2套编钟编磬及钟虡(古代悬挂钟的架子两旁的柱子)、磬架,4件建鼓、1件陶埙、1件疑似木质琴瑟类乐器。西侧保存较好的钟架,上有嵌蚌饰的木雕漆绘图案,下伏圆雕兽形虡座甚为壮观。墓都出土大量车马器,不少兵器和少量玉器。
2019年10月7日,刘家洼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42.东马坊遗址
东马坊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东马坊村。发掘的遗迹始建于战国中期,延用至西汉,内周长大约2920米,内面积约57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渭河以南发现的最大规模的秦人城址。同时还发现了水井、灰坑、陶器、瓦当等相关遗存,以及“左宫”“右宫”“大匠”等字样陶文。而这些文字对应的都是秦汉时期负责大型宫殿建筑营建的主要职官。
过去只有阿房宫遗址以及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东北郊发掘的徐家湾遗址中,发现过这三类陶文。同时,在一个陶罐上还发现了“灋丘公”三个字,而“灋”是“法”的繁体字。根据传统文字学研究,“灋丘”就是“废丘”,“灋”和“废”通用。
2019年10月7日,东马坊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43.中渭桥遗址
中渭桥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窑店镇南东龙村以东150米处。中渭桥桥广6丈,南北380米,68间,750柱,122梁,柱南北有堤激(泊岸),桥之北端垒石。西安北郊高庙村北2里贵家花园发现有南北方向的古桥遗址,宽度,可通马车,遗址北对窑店。中渭桥,本名“横桥”,秦昭王始建,秦始皇扩建,汉代重修。汉代又称“横门桥”(与汉长安城北面横门相对)。后来因东有东渭桥,西有西渭桥,故称为中渭桥。
2012年4月,在今西安西北郊六村堡西席村北沙壕里发现一座古桥遗址。该遗址南距汉城北城墙800米,呈南北走向,正对汉城北面中门厨城门。古桥东西宽21米,南北露出沙层部分长63米。沙壕里一根根直径在50厘米以上的木桩由南向北裸露在沙层外。这座古桥有可能是中渭桥。渭桥考古队先后对位于厨城门之外的厨城门桥群(一号桥、三号桥、四号桥、五号桥)、洛城门之外的洛城门桥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了丰富的考古学资料,在社会上、学术界引起了持续关注,相关发现入选“2013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
厨城门一号桥解剖处出土的带瓦当筒瓦。
2019年10月7日,中渭桥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44.血池遗址
血池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城西,距秦雍城大遗址15公里处,是首次在雍城郊外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性质较为明确、持续时间最长的秦汉“皇家祭天台”。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在其都城——雍城郊外先后在雍地建立了包括鄜畤、密畤、吴阳上畤、吴阳下畤的雍五畤祭祀系统,使雍地不但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而且成为国家最高等级的祭祀圣地。
考古队于2016年度是首次对血池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区间分别遴选两处遗迹性质不同的“夯土台”和“祭祀坑”进行。专家根据“夯土台”发掘点已有的信息,结合其所处的地理位置、环境地貌,以及《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等文献的记载,认为它完全符合秦汉时期置“畤”(古代祭祀天地及五帝之固定场所)的条件,即选址应该在“高山之下,小山之上”,筑坛须有“封土为坛、除地为场、为坛三垓”的形式和规模,此外发现的道路遗迹则很可能与当时不同身份等级参祭人员的所走不同的行道有关联,即文献所记载的“神道八通”。
根据考古现场的发现,雍山血池遗址数量最多的遗迹是分布较为密集三类祭祀坑,第一类是“车马”祭祀坑,坑内的“车马”及其随器却制作精巧且形体很小,其“木偶”性的明器化特征突出。从“车马”祭祀坑中的三类形制分析,与文献记载历代持续对雍畤祭祀的背景有关。第二类是马、牛、羊的牲肉埋葬坑,部分祭祀坑虽经晚代盗扰,但出土器物仍然十分丰富,已在各类祭祀坑中出土器物二千一百零九件(组)文物,主要有玉器,如玉人、玉璜、玉琮、玉璋、玉璧残片,青铜车马器,如盖弓帽、车軎、车轙、马衔、马镳、铜环、铜泡、铜管、弩机、铜镞以及小型木车马等专门用于祭祀之物。
2019年10月7日,血池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45.孙家南头仓储遗址
西汉仓储遗址位于陕西省凤翔县孙家南头村,因修建东岭铅锌厂而发现,2004年冬发掘。该遗址整体呈长方形,总面积达7200平方米,有墙垣、通风道、门、柱础石等。遗址出土大量遗物,主要为板瓦、几何纹方砖及瓦当等。
该建筑基址属西汉时期,有可能是当时的“百万石仓”,主要把关中西部的粮食通过千河和渭河运抵长安。该遗址,为研究当时关中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环境,以及千河乃至全国漕运与码头仓库存储情况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孙家南头仓储遗址2008年公布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10月7日,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柳巷城址位于陕西宝鸡市眉县常兴镇尧柳村,为配合连霍高速改扩建工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眉县文化馆联合在常兴服务区进行考古发掘。柳巷城址近乎为正方形,边长160米,周长640米,城内面积25600余平方米,约合39亩。
该城址是中原地区罕见的东汉末年坞堡类建筑遗址,它的发掘对城址的始建年代、沿用年代、城内堆积、各遗存的相对关系、保存状况有了明确的认识,厘清了城址在使用过程中的整修、重建脉络,为柳巷城址的形制布局、性质内涵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据史料记载,初平三年(192年),王允等设计斩杀董卓,并派皇甫嵩率兵赴郿坞,灭掉董氏三族,运走坞中所藏金银珍宝等物。焚毁于战火中的郿坞城究竟在哪里,成了一个难解的历史之谜。然而,令考古工作者惊喜不已的是,如今勘探发掘的柳巷小城的位置位于汉代眉县县城东北,根据史书记载,该处有东汉末年董卓建造的郿坞城。勘探和局部发掘证实,柳巷小城的规模和年代与郿坞城相符,但究竟是不是董卓所建的郿坞城,有待下一步考古工作来验证。
2019年10月7日,柳巷城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47.西灰山遗址
西灰山遗址位于甘肃张掖市民乐县新天镇菊花地村北3500米处的戈壁滩上,遗址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400米,文化层厚0.5 米~ 3米,暴露有灰层、灰坑,采集有夹砂红陶片,器表多饰绳纹、弦纹、刻划纹,彩陶绘黑彩,纹饰为三角纹、回纹、阴刻三角纹、网格纹、连弧纹等,器型主要有瓮、壶、单耳罐、双耳罐等。石器有石刀、石斧。还采集到骨锥、炭化麦粒等。
从打制石器时代进化到陶器时代,这充分说明东灰山先民一直在这里生活了一段极漫长的时期,只是后来由于环境同趋恶化,才迫使他们流离他乡。西灰山坐落在六坝西北约十公里处,与东灰山遥遥相望。平滩之上突现一块三四亩之大的台地,十分完整,灰土层很厚,出土的石器陶器和炭化粮粒与东灰山相同,说明这是毗邻而居的两个部族。东西灰山遗址历史价值极高,你若有兴趣,不妨亲自踏访寻古,或到县博物馆一览那些先民们用过的石器、陶器,或许会使你受益匪浅,倍受鼓舞。
1981年西灰山遗址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10月7日,升级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48.石家及遇村遗址
石家及遇村遗址位于甘肃省宁县。经历了多年的发掘过程,其中克服了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此次入围,首先是因为该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近年来甘肃省陇东地区关于两周考古的空白,弥补了过去文献有关西北地区两周封国部族记载的不足,增强了学术界对两周时期西北地区考古学文化及其所反映的政治格局演变的新认识。
从出土文物的等级来看,属于诸侯级别的高等级墓葬。因为对于墓葬来说,天子用的是九鼎八簋,诸侯用的是七鼎六簋,大夫用的是五鼎四簋,元士用的是三鼎一簋。所以,石家墓地出土的七鼎六簋铜翣至少是诸侯级别的。去年轰动考古界的在陕西澄城刘家洼春秋墓地出土也只有五鼎四簋,所以,此次发掘也是我省首次发现的东周时期高等级诸侯墓地,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和历史价值。
该墓地所在的泾河上游地区,在西周时期,被纳入到王室行政管理地域之内。而随着周王朝衰弱—灭亡,周王室对该地区掌控的减弱乃至失控,这一地区在东周时期又成为了周余民、戎狄、秦人相继角逐的历史舞台。对应在石家墓地文化内涵上,除主体特征为周文化外,另包含北方草原文化、秦文化诸因素。因此,该遗址的新发现,无疑为探讨东周时期文化传播、民族融合及互动提供了新的考古佐证。另外,在车马坑里发现礼治与其他墓葬不同,一套车马就配有两个铜翣,这也是之前很少见的特殊的用翣制度,对礼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现。
石家及遇村遗址是一处包括墓葬和居址的大遗址,遗存丰富,以周文化为主体,包含有秦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南方文化等因素。该遗址弥补了过去文献有关西北地区两周封国部族记载的不足,对认识两周时期西北地区考古学文化及其所反映的政治格局演变,探讨周时期文化传播、民族融合及互动等具有重要价值。
2019年10月7日,石家及遇村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49.毛家坪遗址
毛家坪遗址,位于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毛家坪村渭河南岸的二级台地上,东西宽约600米,南北长约10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该遗址共勘探出墓葬千余座,累计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共清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小墓葬199座、灰坑752个,出土各类小件文物1000余件,发掘大量绳纹灰陶片,出土青铜容器51件,青铜兵器11件,车马坑5座,大型墓葬两座,其中一座为级别较高的贵族墓葬。
2014年12月13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经过多年考古发掘研究,发现并确认了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遗址是2700多年前秦国设立的古冀县县治所在。毛家坪遗址,早在1947年就被人发现,经过1982年、1983年的两次发掘,在遗址沟西的墓葬区共发掘土坑墓22座,在居址区发掘200平方米,发掘灰坑37个,房基4处,土坑墓11座,鬲棺葬12组。
毛家坪遗址,共勘探出墓葬千余座;累计发掘面积约4000平方米;共清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小墓葬199座、灰坑752个;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骨器等各类小件文物1000余件,发掘大量绳纹灰陶片,出土鼎、簋(guǐ)、方壶、甗(yǎn)、孟、敦(duì)、盘、匜(yí)等青铜容器51件,出土短剑、戈、矛等青铜兵器11件;发掘车马坑5座;发掘大型墓葬两座,其中一座为级别较高的贵族墓葬。
出土有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黑色带纹、条纹、同心圆纹彩陶盆、钵。另有齐家文化刻划纹、附加堆纹、篮纹、粗绳纹泥质红陶罐、折肩罐及石斧、石刀、石铲等。还采集有周代夹砂灰褐陶罐、鬲等。遗址保存较好,对研究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其文化发展序列有重要价值。
2019年10月7日,毛家坪遗址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150.马鬃山玉矿遗址
马鬃山玉矿遗址,位于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是西北境内所见年代最早的一处古代玉矿遗址。于2007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截至2012年共发掘了4次,发现包括灰坑、房址、石台基等各类遗迹40多处,出土玉料、陶器、水晶、骨器、石器、兽骨等遗物千余件。
该玉矿遗址依矿脉走向呈西北至东南分布,东西约1公里,南北约5公里,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已经确定有采矿区、生活作坊区、防御设施区,与之相对应的遗迹主要为矿坑、大房址、防御性建筑。在遗物上依次对应有石锤、石斧、石砍砸器等采矿工具,砺石、石锤等加工工具和陶器、铜饰等生活用品,铜镞、铁镞或铁矛头等武器。三类遗存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延续性,在功能上体现出互补性。
2011年马鬃山玉矿遗址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19年10月7日,升级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
(2020-11-09 12:59:04)
-
(2020-11-05 13:02:08)
-
(2020-11-04 23:01:40)
-
(2020-11-03 22:50:58)
-
(2020-11-02 18:08:31)
-
(2020-11-01 09:39:20)
-
(2020-10-30 18:20:32)
-
(2020-10-27 07:47:02)
-
(2020-10-24 16:44:42)
-
(2020-10-20 15: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