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 山西侯马东庄金墓——精妙入神的砖雕技艺再现金代小富之家!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
2016年7月,为配合基本建设,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山西省侯马市东庄村北环路和晋珠街相交东南侧的建设区域内发现的14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图一)。这批墓葬中,两座为仿木结构砖室墓(编号M12、M14),墓葬保存完整,装饰精美。现将两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M12
1
墓葬形制
M12为仿木构单室砖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方向188°(图二)。
图二 M12平、剖面图
1.瓷枕 2.瓷碗
3.瓷盘 4.5.瓷盏
(5位于墓室南壁甬道口右上方壁龛内)
墓道 位于墓室南侧偏东。竖穴土圹式,平面呈长方形,南端略宽,直壁,长1.4、宽0.34~0.4、深2.98米。墓道两侧壁上各有5个脚窝,对称分布,宽约0.2、高0.1、深0.08米。墓道北端有封堵墓门的封门砖,以11层条砖逐层卧立垒筑,最上层的缝隙用平砖插堵,封门宽0.4~0.5、高1.6米(图三)。
墓门 封门后即见墓门,门宽0.38、高1.13米。墓门形制为两侧以条砖砌筑高0.5米的基座,再在基座上砌门砧、立柱、门框,框上横门额,额上雕两圆形门簪,两侧门砧砧窝内分立一扇整体烧制的版门,版门带轴,可自由开合,发掘时呈闭合状,完全开合后可贴于甬道壁。每扇版门上雕门钉四路,每路四枚,上两路门钉间雕圆形铺首衔六边弧形门环,版门上下外角处雕燕尾形箍头。在墓门上方砌筑的青砖上有墨笔竖书“大吉利”三字。墓门东西两侧的砖砌基座有宽0.06、深0.05米的凹槽,出土时凹槽内卧插三块特制的条砖,形似门槛,其尺寸长38~42、宽11、厚6厘米,另有一块多余的条砖竖靠于墓道西壁(图四)。
图三 M12封门砖、图四 M12墓门
甬道 位于墓门后,高1.4、进深0.55米,与墓门同宽,底部以条砖对缝铺砌。
墓室 平面近方形,南北长1.98、东西宽1.78、高2.95米。墓室四隅立方形抹角倚柱,柱头之上设普拍枋,枋上置转角铺作各一朵、补间铺作每壁各两朵,铺作形制相同,均为五铺作,其具体做法为普拍枋上承栌斗,栌斗正面出华拱,侧面出泥道拱,上承交互斗,交互斗上出琴面昂,侧面出瓜子拱,其上仅正面出耍头,侧面未出令拱,耍头上未设齐心斗,仅北壁右侧的补间铺作在昂下刻出华头子构件,其余铺作则省略。铺作之上砌八角叠涩攒尖墓顶,具体做法以转角铺作为依托成八角形,再用条砖向上逐层叠涩内收,间杂三层牙砖至顶(图五)。
图五 M12墓顶
图六 M12棺床床栏正视图
此墓所用青砖包括长方形、方形和异形三种,以手制为主,模制砖少见,每种砖的尺寸不完全一致,多在背面有大小不一的手印痕。长方形砖尺寸为长30~31、宽13.5~14、厚4~4.5厘米,主要用于砌筑墓室,部分经打磨加工为装饰用砖;方砖尺寸为边长26~27、厚4~4.5厘米,主要用于铺砌棺床床面;异形砖尺寸随装饰要求特制。墓室砌筑采用磨砖对缝夹黄泥的方法,四壁或以黄泥黏合砖雕直接贴砌于土圹壁,或以条砖为里,内皮贴砌花砖,外皮和土圹壁间的缝隙用黄土和碎砖填充。
2
墓葬装饰
墓葬装饰由砖雕和彩绘组成,砖雕主要集中在墓室四壁和墓门,彩绘则遍布除墓道外的全部砖室。
北壁在普拍枋下雕卷起的竹帘,卷帘凸起,横贯北壁,涂黄色,落于两个涂黑的帘钩上。卷帘下方中间位置雕砌红色板门一合,由门砧、地栿、立颊、槫柱、门额、上额和两扇版门组成,每扇版门上阴刻圆形门钉四路,每路四枚,上下外角处雕燕尾箍,门钉和燕尾箍皆涂黑彩。右侧版门呈闭合状,左侧版门微启,门前雕一妇人,头挽圆髻,身穿圆领窄袖长衫,下着长裙,双手捧黄色帕子,帕子上有两个红色果子或面点,欲自内而出。版门上方用两块条形花砖砌筑横披窗,边框涂红,内雕涂红、黄两色的折枝花卉图案。版门两侧上方各砌一破子棂窗,由窗砧、下串、立颊、上串、槫柱、窗额和七根棂条组成,整窗遍涂黑彩,棂条间留白。
左右窗下分雕男女墓主形象,二人分坐于靠背椅上,身侧各置一方桌,桌上摆放一盘桃形水果或面点。女墓主头挽圆髻,髻作双层状,涂黑彩,身上内穿抹胸,外罩对襟窄袖长衫,右臂垂于右腿之上,手隐于袖,左臂弯曲,手执一经卷于胸前,双脚踩于脚凳上;男墓主头裹黑巾,颏下黑须,身穿交领窄袖长衫,腰间束丝绦,在腹前打结后垂于身前,左臂自然垂放于左腿之上,手隐于袖,右臂弯曲,手执一串念珠于胸前,双脚踩于方形脚凳之上(图七、八)。
图七 M12墓室北壁正视图
图八 M12墓室北壁 图九 M12墓室西壁
图一〇 M12墓室东壁正视图
图一一 M12墓室西壁正视图
东壁中间两扇格子门,格眼图案为六方勾交填叶纹,叶边作锯齿状。两块障水版上各雕一孝子故事。北一块左上方雕一棵大树,树枝上垂挂衣物,下方刻一躺睡状赤身光脚男子,上身向右侧躺,右臂屈折,头枕于右手之上,左臂弯曲,搭于腹部,下肢蜷曲,右上方雕二人,皆穿交领窄袖衫,目视斜下方,右一人双手拢于袖中,左一人右手指向下方的赤身男子,图案上方阴刻“第六孝,王祥者,陵川人”,是“王祥卧冰”的故事(图一二)。
南一块在左侧雕三棵竹子和两株竹笋,右侧一男子呈蹲坐状,头裹巾,身穿短衫和长裤,左手掩面,右手握竹,似在哭泣,身后为涂黄的提篮,图案上方阴刻“第十六孝,孟宗,字”,系“孟宗哭竹”的故事(图一三)。
东壁南北两扇格子门,格眼为四方填叶纹图案,叶边作锯齿状,相邻方格内叶子方向相左,呈对称分布。障水版上雕壸门,壸门内为凫鸭穿莲图案,上方雕出莲花和莲叶,下方两只鸭子在莲间觅食嬉戏,鸭与莲花涂黄(图一四)。西壁中间两扇格子门,格眼与东壁南北两扇格子门相同,为四方填叶纹图案,障水版壸门内雕折枝牡丹图案;南北两扇格子门造型相同,格眼雕八方勾交图案,障水版壸门内雕凫鸭穿莲图案。
墓室南壁右侧上方雕破子棂窗,形制与北壁的破子棂窗相同,棂条九根。窗下砌一幅“舞狮图”,右上方一男童骑于狮身上,狮、童皆面向右,左下方另一男童向左面奔跑,一狮在后追逐。南壁左侧为甬道内口,“八”字顶,甬道口周砌筑砖雕九块。砖雕造型有二:一为“童子戏莲”,共三块,用在顶部,画面中部雕一赤身裹红绫的男童,身呈坐姿,头向后转,双手握莲梗,周身被莲花和莲叶围绕;另一为“童子戏牡丹”,用在门洞两侧,画面近右侧,一男童赤身裹红绫,双手握折枝牡丹,头向后转,呈奔跑状,身前后分别雕两朵和一朵盛开的牡丹(图一五、一六)。
图一五 M12墓室南壁
图一六 M12墓室南壁正视图
M12是本次发掘唯一带彩绘的墓葬,整体以白色和红色为主,黄、黑作为点缀涂彩用色。叠涩内收的墓顶遍涂白垩,南北两壁亦以白色为底,另在铺作的部分华拱、昂尖和耍头立面用白色勾边装饰;红彩多用在墓门的版门及墓室的版门、格子门、普拍枋上,墓室铺作上的拱、昂和耍头亦皆涂红彩;黑彩主要用在破子棂窗和铺作中的斗座处;黄彩使用较少,仅用于竹帘和倚柱处,并见于墓室部分砖雕的花、叶上,起到点缀作用。
3
出土器物
此墓随葬器物均为瓷器,包括碗、盘、枕各1件及盏2件。
图一七 M12出土瓷器
1.碗(M12∶2)2.盘(M12∶3)
3、4.盏(M12∶5、4)5.枕(M12∶1)
(1、2为1/5,3、4为1/3,5为1/8)
瓷碗 1件(M12∶2)。基本完整,有裂。敞口,圆唇,弧腹,圈足,足墙较直,足心有不明显乳突。外壁近圈足处横向墨书二字,漫漶不清,似为“蘓□”。胎色灰白,胎质较坚致,不甚细腻。化妆土打底,其外施白釉,釉面平整,因土沁发黄。内壁满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内底留有5枚条状垫钉痕。口径20.5、足径6.8、高8.2厘米(图一七∶1)。
瓷盘 1件(M12∶3)。完整。敞口,唇稍凸,浅弧腹,圈足,足墙微斜。内底压印一周弦纹。胎色浅灰,胎质较坚致,夹杂细小白沙。化妆土打底,其外施白釉,釉色发黄,釉面平整光洁,不甚均匀。内壁满釉,外壁施釉至腹部,有流釉,足心施茶叶末釉。内底有不规则涩圈,足心有窑裂。口径17.7、足径6.4、高3.8厘米(图一七∶2、一八)。
图一八 瓷盘(M12∶3)
瓷盏 2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敞口,方圆唇,浅斜腹,圈足,足心内切。釉面较平整光洁。内壁满釉,外壁施釉至腹部。内底有不规则涩圈。标本M12∶4,完整。胎色浅灰,胎质较坚致细腻。黑釉。外壁有粘烧痕,足心有窑裂,足沿残留垫沙。口径9.8、足径4、高3厘米(图一七∶4、一九)。标本M12∶5,口有磕。胎色黄白,胎质较坚致细腻,夹杂细小白沙。化妆土打底,其上施白釉,釉色泛黄。口径9、足径4、高3.3厘米(图一七∶3)。
图一九 瓷盏(M12∶4)
瓷枕 1件(M12∶1)。基本完整,有裂。虎形,呈俯卧状,椭圆形枕面微凹,前低后高,平底。虎两鼻孔中通。灰胎,胎质较致密。枕面以白釉为地,黑彩勾边,中间黑色双层菱形开光内以黑、赭二彩描绘莲荷,开光外简绘卷草纹;虎身、头、尾、足等以黄彩为地,黑、白彩局部点饰,彩绘前以白色化妆土打底,底部露胎。长36、宽15、高10厘米(图一七∶5、二〇)。
图二〇 瓷枕(M12∶1)
M14
1
墓葬形制
M14为仿木构单室砖墓,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方向184°(图二一)。
图二一 M14平、剖面图
墓道 位于墓室南侧偏东。竖穴阶梯式,平面呈长方形,南端略宽,长3.85、宽0.39~0.49米,自南端起九级台阶逐层向下至墓道底部,台阶总长2.67、每阶长0.3~0.35、踏高0.33~0.37米,第九级台阶下部与墓门、甬道及墓室内的夹道底部平齐。墓道北端有封门砖,以九层卧立砖和一层竖立砖垒砌,上部缝隙用一层平卧的条砖塞堵。
墓门 封门砖后即见墓门,门宽0.5、高1.12米。墓门形制与M12相似,先以条砖砌筑高0.54米的基座,基座之上砌门砧、立柱、门框、门额,门额正中嵌一枚凸起的圆形门簪,端面雕一朵十二瓣花,门砧窝内各立版门一扇,均系整体烧制,可自由转动,出土时呈闭合状,开启后可转动至与甬道壁平,版门上有凸起的六瓣花状门钉,每扇四路,每路五枚。墓门基座间地面平铺两块条砖,形似门槛。墓门外的基座上各立一圆雕狮子,呈蹲坐状,项下系铃。墓门前的两侧墓道壁用青砖砌筑,顶作“八”字形,壁面中部各砌狮子砖雕一块,呈奔走状,口衔绶带,飘于身后(图二二、二三)。
图二二 M14墓门 图二三 M14墓门外砖雕
甬道 位于墓门之后,与墓门同宽,高1.47、进深0.51米,底部以条砖对缝铺砌。
墓室 平面近方形,南北长1.78、东西宽1.73、高2.96米。墓室四角砌圆形柱础,立方形抹角倚柱,柱上设普拍枋,枋上置转角铺作各一朵、补间铺作每壁各两朵,铺作形制相同,均为四铺作,其具体做法为普拍枋上承栌斗,栌斗正面出琴面昂,侧面出泥道拱,其上承交互斗,斗上正面出耍头,侧面出瓜子拱。铺作层之上砌墓顶,其形制以转角铺作为依托作八角攒尖叠涩至顶,砌筑整齐,排列规整,墓室外顶亦呈八边形,至顶用方砖封口。墓室底部由夹道和棺床组成。夹道与甬道及墓门相接,西侧立面近墓门处雕床腿,与床面平行雕横枨和床腿相接,横枨和床面间砌折枝花卉砖雕三块,枨下雕花牙;东侧立面未雕床腿,砌折枝花卉砖雕四块;北侧立面砌折枝花卉砖雕一块;底部以条砖对缝铺砌,长1.35、宽0.4米。棺床以生土台为基础砌筑,床面铺砖以方砖和条砖“十”字对缝铺砌,高0.41米。棺床上清理出人骨两具,均为仰身直肢葬,头皆向南。
此墓所用青砖包括长方形、方形和异形三种,基本为手制,模制砖少见,同形制的砖尺寸不完全一致,背面多有手印痕。长方形砖有两种规格,分别为长26~26.5、宽14、厚4.5厘米和长28、宽14、厚5厘米;方砖边长27~27.5、厚4~4.5厘米,异形砖的尺寸依装饰要求特制。墓室砌筑采用磨砖对缝夹黄泥的方法。
2
墓葬装饰
此墓装饰以砖雕形式表现,主要分布在墓室四壁和墓门位置。
北壁普拍枋下设帷幔和竹帘,贯穿整壁,帷幔上方雕三角填花几何图案,下接带褶皱素布;竹帘自幔下伸出,呈卷起状,托于正出的两个帘钩之上。竹帘后悬挂花灯和吉祥挂饰,中间造型为“井”字纹花灯,高浮雕,灯下两侧各垂一条饰带,带端有圆形镂孔并作壸门状尾;两侧为莲花灯,造型基本一致,其上端作倒覆的莲叶,中间为灯身,灯身边框雕斜交方格,边框外饰卷草,下端雕盛开的莲花为灯托,下悬三条垂饰。在三只花灯间分垂吉祥挂饰,左侧为方胜填花造型,在下端的三个菱形折角处均雕出布带结节的垂饰;右侧为单球纹造型,球体上端雕出布带结节连球身,下端雕布带结节垂饰。花灯下墓主夫妇隔方桌对坐,桌腿为方形,腿间以横枨相连,横枨下和桌腿内面雕花牙,桌身侧面刻数道凹槽。桌上摆四瓣瓜棱瓶1件,瓶两侧分放四瓣瓜棱碗各1件。
男女墓主分坐东西两侧的靠背椅上,椅为方腿,搭头为圆形,椅腿、靠背和搭头呈一条直线与椅面垂直,椅腿内面和横枨间雕花牙,椅身侧面刻数道凹槽。女墓主头梳高髻,正面带花状头饰,右后侧斜插发钗,内着裙,外穿对襟窄袖长衫,双手拢于袖中,双脚踩于脚凳上;男墓主头裹巾,颏下带须,身穿圆领窄袖长衫,腰束带,双手拢袖揽拐杖于左怀,双脚踩于脚凳上。夫妇二人身后各挂一轴画卷,画卷自竹帘后向下延展,卷轴圆凸,各雕一四瓣瓜棱瓶插折枝牡丹花图案,造型略有不同(图二四、二五)。
图二四 M14墓室北壁
图二五 M14墓室北壁正视图
东西壁的形制基本一致,自棺床面砌地栿,地栿两端立槫柱和门砧,砧间卧门槛,砧上为立颊,上承门额,槫柱上横上额,内砌四扇格子门。格子门由四桯、腰串、子桯、腰华版、障水版和格眼组成。
东壁自北向南第一扇格眼为八方勾交填花图案,腰华版雕一横置的折枝莲,障水版上雕四瓣菱花形壸门,壸门内雕折枝牡丹;第二扇格眼为与第一扇同,腰华版雕折枝花卉,障水版壸门内雕盆栽莲花,盆呈斗状,带撇角圈足;第三扇格眼为龟背填花图案,腰华版雕折枝牡丹,障水版所雕图案与第一扇近同;第四扇格眼与第三扇同,腰华版内雕折枝花卉,障水版所雕图案与第二扇近同(图二六、二七)。
图二六 M14墓室东壁
图二七 M14墓室东壁正视图
图二八 M14墓室西壁
图二九 M14墓室西壁正视图
南壁左侧系甬道内口,“八”字顶,甬道口周侧由五块条形缠枝莲纹砖雕砌成,每块图案皆不同。右侧自地栿上雕砌一衣架,其形制下部左右为两块如意头形底座,上植方木立柱,柱前有卷云状站牙抵夹,立柱顶端承出头的方木横杆,其下立柱侧面雕花牙,横杆下方另设方木横枨两根,一根距横杆较近,二者间立两短柱,将其分为横向三格,左一格雕斜交“十”字纹图案,中间一格雕并蒂莲花图案,右一格雕四方斜交纹图案,另一横枨位置在立柱中间,无雕饰。衣架左侧上方砌灯台,其造型为坐于莲座之上的力士头顶莲台,莲台平面内凹,出土时上置灯盏,力士头发卷曲,双目圆睁,鼻梁高隆,双唇紧闭,上身赤裸,颈带项圈,自左肩向右腹裹绫带,下身着裤,臀部着地,上肢垂直落于两腿之上,上臂和腕部带圆环,下肢弯曲向前,脚心相对,面目神态和身体姿态皆呈用力状,刻画传神。在衣架上方砌筑两块孝子故事砖雕。左一幅背景为波涛汹涌的水面,水边站立一低头披发女子,身穿窄袖长衫,腰束带,左臂下垂,手藏长袖中,右臂上屈,以手掩面,似在哭泣,场景与“曹娥哭江”孝子故事相符。右一幅左侧雕三棵竹子和两株竹笋,右侧一男子呈蹲坐状,身后放一提篮,其头裹巾,身穿短衫和长裤,右手握竹竿,左手掩面,似在哭泣,其画面和M12东壁之“孟宗哭竹”基本一致,当为同一故事(图三〇、三一)。
图三〇 M14墓室南壁西部
图三一 M14墓室南壁正视图
3
出土器物
M14仅随葬瓷盏1件。
瓷盏 1件(M14∶1)。完整。敞口,尖圆唇,浅腹,圈足,足心内切。胎色灰黄,胎质较坚致。黑釉,釉面较平整光洁。内壁满釉,外壁施釉至腹部,有流釉。内底有不规则涩圈。口径11.7、足径4.5、高3厘米(图三二)。
图三二 瓷盏(M14:1)
结语
侯马东庄墓地M12和M14未发现纪年材料,其修建年代只能根据墓葬形制、墓的装饰和出土器物与已发表带纪年的同类墓葬对比分析确定。
从墓葬形制来看,M12和M14均为坐北朝南的仿木构单室砖墓,与晋南地区已发现的同类墓葬近同,M12墓道为竖穴土圹式,与侯马大李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墓一致,M14墓道为竖穴阶梯式,与山西侯马104号金墓、山西稷山马村4号金墓、山西汾阳东龙观M2相同,M12、M14的墓顶都采用了叠涩攒尖顶,与侯马大李金代纪年墓相同。
从装饰手法来看,M12和M14都采用了以砖雕为主的表现形式,符合晋南地区同类墓葬的特点。从装饰内容和细节刻画来看,M12和M14墓主夫妇诵经念佛对坐造型与侯马104号金墓相近、“孟宗哭竹”砖雕与曲沃97东韩1号墓几乎一致,M12竹帘、M14“井”字形花灯与侯马102号金墓同类装饰近同,M14四瓣瓜棱碗与侯马102号金墓北壁汤盆造型几乎相同。M12彩绘与侯马大李金代纪年墓近同,都使用了“丹粉”的彩画作制度。
从出土器物来看,瓷枕与山西长治郝家庄金墓出土瓷枕、上海博物馆藏大定二年(1162年)瓷枕、河北博物院藏泰和五年(1205年)瓷枕相似,瓷碗与大同金代阎德源墓、侯马65H4M102出土瓷碗相似,瓷盘与侯马65H4M101、侯马乔村M482出土的白釉盘相近,瓷盏与侯马102号金墓、侯马晋光药厂金大安二年(1210年)墓、侯马乔村M4309出土的同类器相似。
综上所述,M12和M14的修建年代当在金代中期,大致在海陵王至章宗年间。
本次发掘的M12和M14位于同一墓地,两墓中间仅以M13相隔,墓主应为同一家族。墓室内皆未发现可证明墓主身份的遗物,故认为其应为金人统治下的汉人,属当时较富裕的阶层。
附记
★
考古发掘证照为考执字(2016)第(718)号。本次发掘领队为杨及耘,参与发掘的人员有曹俊、张银才、张跃宏、李林,摄影为王涛,绘图为马教河。
END
图文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原标题为《山西侯马东庄金墓发掘简报》
原文刊于《文物》2021年2期
此处省略注释
责编 | 静 静
初审 | 曹 俊
终审 | 郑 媛
考古汇▼
山西考古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