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剿胡子,王队长用十斤“蛤蟆癞”定计,让胡子们乖乖下山投降

在解放时期,我东北民主联军王队长剿匪时,曾用十斤“蛤蟆癞”定下计策,以极小的代价让胡子们乖乖下山投降,避免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47年时,我东北联军为了能够彻底解除后顾之忧,决定在东北地区展开轰轰烈烈的剿匪行动。一时之间,在我军的打击之下,东北胡子呈大面积崩溃败退之势,为解放东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胡子也有好坏之分,我军对待胡子的政策也包括坚决打击与和平改编两种,吉林德惠苇子沟中的“老关东”就属于后者。

“老关东”是当地最著名的胡子,他如今已经有60多岁,其父亲、爷爷也都是称霸一方的枭雄,属于地地道道的“匪三代”。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老关东是一个合格的胡子,他依据山势建下绺子,并在各处险要之地布下机关,曾多次打退前来围剿的官兵。老关东手下有100多人,但他们一直秉承一个宗旨,即“不祸害百姓,只打地主老财”。

对于胡子头老关东,我东北民主联军在认真研究后,决定对其进行和平改编,让他们转变进入人民阵营,于是,东北民主联军的王队长,受命前去老关东的绺子劝降。老关东与其他土匪不同,他心存正义,绝非是匪性顽固之人,故此在小胡子进行通报时,他也非常热情的将王队长接上山来招待。

老关东的绺子是当地较具规模的“大绺子”,其本身实力出众,在招待王队长时,老关东特意嘱咐弟兄们备上好酒好菜,河里的鱼虾、山里的飞禽、林里的走兽,加上一碗碗出自五常地区的大米饭,都洋溢着江湖人的热情。在推杯换盏中,王队长与老关东相谈甚欢,也感受到了他心中忧国忧民的情怀,奈何时局动荡,老关东如果接受改编,一定在正路上会有更大的作为。酒酣耳热之际,王队长趁热打铁说明了此次来意,劝说老关东众人放下武器集体出山,接受我军的整编。但谈到这里,老关东脸上的笑容顿时收敛起来,刚才还称兄道弟的他开始沉默不语。

王队长深知老关东的难处——改编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他倒也不勉强,而是起身告辞,不给老关东太多的压力,但也明确表示,如果老关东肯弃暗投明,民主联军则表示热烈欢迎。老关东随即命令炮头护送王队长下山,二人一路边走边谈,不知不觉便来到了山下。在一起下山时,王队长却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接送自己的炮头所抽的烟袋有些特别,似乎他吐出的白烟味道有一股酸味。王队长有些纳闷,但他身边的警卫员却解开了众人的疑惑。

原来,吉林当地有抽旱烟的习惯,但在物质极度缺乏的年代,一些人根本没有财力购买正规的烟草,故此只能自己找来一些倭瓜(东北话,南瓜的意思)叶子抽,也算是能够勉强“对付一口”。当然,不少人甚至连倭瓜叶子都抽不起,所以只能抽马粪。马粪中含有大量纤维物质,在反复淘洗之后可以点燃被人抽吸。但马粪中存在一种被发酵的物质,燃烧之后的味道难免会有些发酸。看来,炮头抽的烟叶子应该就是马粪,他们的生活可能并不太如意,老关东摆下大鱼大肉也无非是打肿脸充胖子。

王队长想到这里,当即心中便有了谱,于是他赶紧吩咐警卫员去集市上买了十斤“蛤蟆癞”回来,他自有妙用。“蛤蟆癞”是东北地区一种特殊的烟叶,它被晒干之后全身都会长满凹凸不平的斑点,其口感醇厚,后劲极大,具有提神醒脑,润肺催痰的功效,是东北民众普遍喜欢的一种黄烟。第二次拜山之时,王队长将十斤“蛤蟆癞”送给老关东,除此之外,还为老关东带区不少的大米、白面、猪肉等物资,让老关东颇为感动。老关东当即将“蛤蟆癞”分给弟兄们分食,立即引起了绺子里的一片欢呼,小胡子们享受着“蛤蟆癞”,心中也泛起了一股担忧,做胡子是一条不归路,最后的下场肯定也会十分悲惨。老关东何尝不知其中的道理?他望着王队长又看了看弟兄们,随即决定跟着王队长下山,接受我军的和平改编,从此再也不做胡子。

工作是由人完成的,但是工作的效果却由个人能力而定,王队长以十斤“蛤蟆癞”改编老关东的故事从此也成为美谈,为我军解放东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资料:《东北匪事》 黄彬著 吉林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