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伦敦坐火车,只需要两小时左右就可以到达英国中部城市约克(York)。
在伦敦的几天,都不是好天气,本想一路往北,钻进冬日的肃飒,体验一番“臭名昭著”的英国天气,不想却在约克,沐浴到英伦三岛寒冷空气里的阳光。
▲ 国王十字车站的著名地标:《哈利波特》故事里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
▲ 国王十字车站的立柱
▲ 远处窗外,晨曦微露的清晨
▲ 启用于1852年的国王十字车站
▲ 站台上有意思的时钟
▲ 站台上的站名牌
▲ 每个座位上都有一张纸质的席位占用卡
▲ 车到约克,天已大亮,约克是座大站,旅客上下众多
▲ 初见约克
National Railway Museum
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
▲ 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入口
英国是铁路的故乡,也是世界铁路发展的源头。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建于1975年,位置就在约克火车站的边上,无论是铁道迷还是普通游客,都可以在这座博物馆里,看到你喜欢的展品、获得愉悦的观赏体验。去约克的最初动因就是这座博物馆。
▲ 火车之父——史蒂芬逊(George Stephenson)
对于今天的很多人而言,火车不过是一种中短途交通工具,可是年近200岁的火车,承载了厚重的历史、流淌着个人的记忆,在挥之不去的烟雾气和咯噔声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可以讲述一段自己和火车的往事,这也是火车这种交通工具散发的独特魅力。便是在这样一种怀旧情结的驱使下,走进了恢弘的博物馆展厅。博物馆导览手册开篇是这样一句话:Britain gave railways to the world. (铁路从英国走向世界。) 这倒也并非夸张。从1825年火车被发明以来,200年的火车铁路发展史,也是全世界技术进步、社会变革、文化和政治对铁路的影响史。展馆中有一台Mallard蒸汽机车(俗称“绿头鸭”,伦敦和东北铁路4468号机车)格外引人注意,这是官方记录的世界上最快的蒸汽机车。1938年7月3日,这台机车牵引测试车辆,跑出了时速125英里(约201km/h)的成绩,1963年“绿头鸭”退役,在英国国家铁路博物馆陈列展示。
展品中还有一台来自中国的蒸汽机车:KF1型7号车,KF1型是它后来的名称,出厂时的名称叫Confederation(联盟)。这台机车的身世颇为传奇。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铁道管理部门向英国订购了一批蒸汽机车,用于粤汉铁路(今京广铁路)株(洲)韶(关)段运营,以满足轴重小、爬坡力强的运用需求。机车由中国工程师应尚才(后任北京铁道学院机械系主任)主持设计,英国Vulcan工厂负责生产,共生产24台。
▲ KF1型蒸汽机车巨大的动轮
▲ KF1型蒸汽机车煤水车车灯
抗战时期,24台“联盟型”蒸汽机车受困无法转运,为免资敌,铁路工人将机车炸毁。新中国成立后,铁路部门发现了这批机车并修复了其中的21台,全部配属上海铁路局,改称KF1(Confederation的音译)型,先后运用于沪宁、沪杭铁路运营。1976年,KF1型蒸汽机车退役。
1979年,中国铁路代表团访问英国,英国方面提出要购买一台KF1型蒸汽机车进行收藏展示的想法;1981年,中国方面决定,向英国赠送一台KF1型蒸汽机车,经整修后的KF1-7号车于1983年到达英国。除了这台车外,中国方面保存了一台KF1-6号车于中国铁道博物馆。
铁道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个转盘,用于机车车辆调换方向和进出扇形车库。这种车库过去在全世界广泛使用,只要使用过单边司机室机头(如蒸汽机车)的地方,都会配备这样的转盘。只是,随着铁路技术的进步,设有双向司机室的各类机车大规模投入运用,动车组列车也逐渐取代了传统火车,这样的转盘也渐渐成为爱好者们怀旧和参观的对象。每天到了固定的时间,博物馆里的转盘还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旋转演示。
▲ 博物馆中的机车多为动态保存,因此参观者可以在天桥上观看到维修车间走出铁道博物馆,阳光耀眼。高耸入云端的塔尖,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这是约克的标志——York Minster(约克大教堂)。约克大教堂最早可以追溯到7世纪,现在看到的建筑始建于1230年,直至240多年后的1472年才正式完工,如今是英格兰教会约克教区的座堂,同时也是欧洲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之一。1408年完成的“大东窗”更是全世界现存最大的中世纪彩色玻璃,华美至极。
▲ 约克大教堂主楼尖塔
▲ 约克大教堂内部
▲ 约克大教堂内部彩色玻璃
约克并不是游客云集的地方,无需忍受喧嚣便能尽览大教堂的风采。东面那片彩色玻璃上,讲述的是旧约故事,第一排即是创世纪中耳熟能详的经典,比如上帝创造光,上帝分开了水和陆地,上帝创造太阳、月亮和星辰;第二行里,有诺亚方舟和巴别塔的故事;第三行则关于摩西,有上帝和摩西的对话,摩西在西奈和以色列人的形象。很可惜的是,东大窗正在修缮,无法看到它摄人心魄的全貌。不过,透着四面墙上的玻璃,阳光落在长椅上、风琴上、圣像上,零星的信徒和游人悄声踱步,偶尔有轻声耳语,寂静的冬日午后,教堂成了约克城中最安抚人心的存在。坐在长椅上,看光线透射彩色玻璃,想象巨大管风琴鸣响时的声音,时光凝固、岁月停歇。
教堂之外,也可以看到完整的东大窗,可惜外头阳光照耀,和从教堂内部看彩色玻璃的效果迥异。花园里的树枝上,树叶早已掉落,细瘦的枝丫背后是教堂的石质建筑,沉静深邃,树上弯曲的枝条如同爬山虎一般,映衬着那堵镶满彩色玻璃和各样装饰的高墙,一时分不清楚谁在身边,谁在远方。
▲ 约克大教堂外的花园
正值圣诞前夕,整座城市都浸染上浓浓的节日气息。同样是过节,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习惯,在约克,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过年时的样子。大小商店里都是为圣诞节专门布置的摆设,集市上的摊贩将节日所需的种种商品铺展开来,酒品、蜡烛、花卉、蜡烛、圣诞树,没有什么是你买不到的。
▲ 如同老上海民居一般的过街楼
▲ 老爷爷用一种类似缝纫机的器具,在花花绿绿的泡沫塑料板上“刻字”,这种简单好看的节日礼物深受人们喜欢,顾客们排起了长队。
▲ 约克街头的圣诞集市
▲ 蜡烛摊
▲ 小点心摊,柜台里有派、姜饼、蛋糕
▲ 盆景绿植摊
离开约克以后一直到现在,满街小店各具特色、专门为节日设计的的各色橱窗,一直让我心心念念。还记得过去每每过节,街角人头攒动的礼品店吗?各式各样的贺卡、花花绿绿的彩纸,学生尤其喜欢在这种不大的小店里驻足,待上小半天,买一件心仪的礼物,选一张包装纸,排队等店主为你包装,然后心满意足地离开。
可不知从何时起,这些小店都渐渐消失了,过年过节,节日卡片上亲手写下的祝福文字也已经变成了群发的手机短信,节日的味道越来越淡,文化的沉淀越来越远。然而,在英国、在约克,这些习惯一直保留到现在,那么自然而然地存在于当地人的世界里,看到这一切的时候才会记起,它们原本部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节日应该有的样子。
▲ 书店
▲ 毛绒玩具店
▲ 另类玩具店
▲ 节日装饰品店
▲ 巧克力店
▲ 个护用品店
▲ 食品店
▲ 酒类商品店
冬天的天暗得很早,四点一过,街肆便流淌着昏黄的颜色。有了人气,挤进熙熙攘攘的街市就不觉得很冷,一杯咖啡暖手,看沿街旅店的落地窗,没有安排在这里住上一晚真是遗憾。
▲ 漫步约克街头
回到车站,等火车回伦敦。站台很宽,弯曲的钢轨上,阳光延伸到远方,如同一泓清流缓缓注入身躯,不是暖暖的,而是清冷的,像一条细线,到达每一个角落。
火车行驶到一半,天已经黑透,借着微光,看到薄雪落下,英格兰的冬夜如期而至。坐在火车上,身后是约克,是英伦的昨天,眼前是伦敦,是英国的今日。
追寻北极——没有光(1)
追寻北极——没有光(2)
追寻北极——没有光(3)
翻越216国道胜利达坂
和越后汤泽的三次相见
哭墙:锡安的灵魂
捧一杯热红酒钻进柏林的圣诞市场
角馆:日本东北农村里的小京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