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爱在厨房
爱在厨房
清晨,暖暖的阳光透过厨窗倾泻在墙壁与灶台上。打开水龙头,清流直下,溅起的水花在青椒与西红柿的额头与肩膀上欢跳着,笑闹着,让沉睡了一夜的厨房,敲锣打鼓,重新开张。
我把洗好的菜一样样放在菜板上,让它们在我的精心调制下脱胎换骨,花样翻新。悠闲的时光,掠过炉火与欢愉的菜锅,倾听泛着香气的交响乐。电饭煲的泄压孔飞出袅袅的蒸汽,越过敞开的阳台窗,把喷香米饭的味道分享给空中的云朵与飞鸟。
一盘盘佳肴端上桌,看着自己的杰作,心中涌起闪动着霞光的碧波。我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畅想生活的模样,也会向往峰峦叠翠,清水潺溪鸟语花香的地方。可当我们走过流年,浮华半生,蓦然回首,其实我们现在所期许的早已拥有过。在子孙满堂,儿女众多,物质匮乏的年代,我们虽为糊口忙碌奔波,精神世界亦不曾有过一刻的空格。即使无暇顾及自身的舒适与享乐,回想起那些珍藏在记忆里的纯良甘获,却也不乏傲娇与洒脱。
刚结婚时,我不会做饭,却喜欢跟爱人像过家家似的在厨房忙活,耳濡目染学会了一些。在单位,因是带饭,午餐时,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聚在一起,边吃边切磋厨艺,你尝尝我的,我尝尝你的,感觉好吃的菜,就背下流程,回到家尝试着做。我还买了两本菜谱,心血来潮就翻翻看看,有感兴趣的就开始照着尝试一下。刚学会的东西,总想在家人或亲属面前露一手,多数时候还是很成功的,偶而也会掉链子现眼。有一次,我回家给母亲过生日,恰巧老姑和二姑也在,我想展示一下刚学会的香蕉挂浆,在自己家做过,挺像样的,所以信心十足。谁知,母亲家的炉火不够硬,整个搞砸了。去年跟二姑和老姑一起吃饭时,老姑还提及了此事。
退休后,每每在厨房忙碌的时候,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起奶奶。自从我十岁那年爷爷去世后,我和奶奶就搬了家与母亲同住。母亲单位离家较远,中午不能回家。我上小学到初中二年级时,学校离家很近,中午要回家吃饭,每次到家,奶奶都会准时把热乎乎的饭菜准备好,饭是饭,菜是菜,汤是汤的,而且奶奶总是能够利用有限的食材变着花样地为我做出可口的美味。我家的长辈们都是勤劳的人,也许是遗传的因素,我也很勤快。夏天放学后,我就会主动到田野水边挖野菜。有一种小水芹菜,生长在水边湿地,成片成片的,看着就喜人。我一筐一筐地往家挖,奶奶就用这些菜包玉米面菜团子,或做成两和面的大包子,那美美的味道现在还记忆犹新。奶奶的酸辣汤做得也很好,每次都让我喝得满脸流汗,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从外面回来,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酸辣汤,顿觉周身的细胞都温暖舒畅。
这么多年来,回想往事,觉得自己算是一个有福气的人。虽然年轻时经历过许多坎坷,但一切都已被各种关爱所淹没。俗话说,长得好,不如嫁得好,但何为嫁得好?也许千人有千种答案。我想要的,不见得是别人想要的。每个人生活观念不同,自然各有自己的理想标准与志向。而生活得顺不顺心,如不如意,只有自己知道。婚姻决定一个人大半生的幸福,人与人走到一起靠的是缘分,经营的好不好靠的是智慧、勤奋、关心与信任。我们家厨房里看到的最多的身影是爱人,他才不出众,貌不惊人,但他却让我们家的生活充满温馨。每次做饭,爱人都会问我和女儿,想吃啥?问了好多年,还在问。不是因为对家人不够了解,而是人的口味总在变。有时为了逗趣,调节气氛,我和女儿会异口同声地答:“随便!”
家人相处久了,即使没有血缘关系,也会成为彼此生命中的一部分。爱人做饭时,想的是我和女儿想吃啥,我做饭的时候也会考虑他爷俩的感受,这一切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默契与习惯。有句流行语是这样说的:“要想抓住一个人,就要抓住他(她)的胃。”多年的生活经验告诉我,这话说得很对。民以食为天,吃的好,心情自然也会大好。爱人对家庭生活的贡献无可挑剔,他通常能在让你感受到幸福的同时,还会令你收获到惊喜。有时早晨随意说的一句“好久没吃锅包肉了哈”,晚上一到家就能闻到爱人亲手做的锅包肉的香味儿。三八妇女节,母亲节,过生日,爱人也会精心为我做几道可口小菜以示祝贺。女儿喜欢吃饺子和包子,爱人只要有时间,就会一个人默默地在厨房洗菜、剁馅儿、和面。常常在我下班后一进家门,就能看到爱人在厨房忙碌的身影,而彼时,立马会感到爱人的魅力在提升,也会让我的内心感到很欣慰与安宁,我特别喜欢这样的生活氛围。
每个人都需要温暖与关爱,家庭和谐不能只靠一个人,而是需要全体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团体,所有人都开心快乐,才是真正的阖家幸福与欢乐,所以我们都要尽全力为之努力。我一直在尽力学习,提高厨艺,让我们家的厨房永远充满爱的气息!
插图/网络
作者简介
井晓云;笔名:流云;身为一名国企退休职工,喜欢用文字抒发情感,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尤其是喜欢以散文诗歌的形式美化生活,愉悦生活。也愿把我的快乐,带给每一个人。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监制:陈俊泽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孙 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