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徐州之行
徐州之行
蔡 娟||江苏
六天五夜的徐州之行结束了,随着疲惫渐渐消失、体力慢慢恢复,才有了码字的精气神。
虽然省内城市不算遥远,却是平生第一次去徐州,为了参加“丝路汉风”国际武术大赛,这样的缘由是两个月前的我未曾想到的。赛事紧张,脚步匆忙,穿梭于四千人流中,认识了一群新朋友,也收获了不少感动。短短几天,更是经历了汗水、泪水、激动、紧张、兴奋、喜悦,切身体验了一回“台下数月辛劳换来台上三分钟紧张”。当周围所有的喧嚣归于宁静时,我想说,所有努力的身影都值得最热烈的掌声。来自校园的一张张稚嫩小脸、青春活泼却又一丝不苟的姑娘、慈祥安静白发苍苍的老人、远道而来、黝黑沧桑的西藏拳友、还有被我们当西洋景注视的国外选手,他们的认真、执着,坚持,令人动容。
24日是个人项目比较集中的一天,对于我这个的第一次参赛的“菜鸟”来说,内心的紧张自是比那些有经验的老手更甚,加之匆忙之间没有午休,到了晚上,头疼得很,只想睡觉。于是,晚饭后,丢下碗筷立刻上楼,在电梯里遇到两个穿红色功服的少年,一个捂着肚子蹲在电梯的角落里,一个站在旁边。与我同行的纪姐姐是一位热心人,问少年怎么了,蹲着的少年没支声,站着的少年说:“他肚子疼。”纪姐姐上前弯下腰伸手摸摸少年的额头,颇为担心的说:“哎呀,满头的汗,有没有大人跟你们一起啊?赶紧找大人拿药吃一下。”不知道是其中的哪一位,“嗯”了一声,便不再言语,小小的空间恢复了安静。站在一旁,看着纪姐姐望他俩的眼神,我知道她也如我一般,满满的心疼。电梯很快到了五楼,我们一步三回头地走出来。那晚,我们回到房间,早早地洗漱好,就睡下了。第二天想起来,愧疚得很,当时应该给那孩子多些帮助。所幸,早餐时,再看到他,已经恢复了活泼,和一群年龄相仿的小伙伴,说说笑笑,一路走去食堂排队领餐,整齐有序。在我们疼惜地喊他们“宝宝”时,他们不以为然地大笑起来,“竟然喊我们宝宝,我们都这么大了。”确实,他们已然长大,拥有了与成人相当、甚至超过很多成人的自律和韧性。
26日是大赛的最后一天,我们的集体项目被安排在这一天的下午。比赛结束后,和吉姐姐两人坐在馆外的台阶上休息,遇到了一群来自西藏的拳友。他们有着独特的黝黑肤色,穿着不一样的蓝底金色花功服,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说着一口清晰的普通话。不好意思询问年龄,目测都在六十岁以上。他们侃侃而谈,由此得知他们从西藏乘飞机而来,每人花费数千元,我们为之感慨。当吉姐姐与其中一位大叔聊起扎西太极拳,我似乎能够感受到他们那种“他乡遇知音”的激动,一行人齐刷刷地转过头来,刚才还略显疲惫的眼神里透出了光。我这个刚接触太极不久的“初生牛犊”,虽然对各家拳还不了解,但他们对太极的热爱却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染到我。交谈中了解到,他们这次的集体项目拿到了一枚铜牌,虽然明显感受到他们内心的不甘,但更多是对这么铜牌的珍爱。这样的比赛,不知道下一届他们是否再来,毕竟这么遥远,毕竟并不年轻。但我相信在太极的路上他们一定会一直走下去,因为这一路上有太多不一样的风景,有太多值得追求的东西。而走在这个路上的人,即使素未谋面,彼此陌生,却似曾相识,因为有着共同的磁场和气息。
自赛场回来之后,总觉得要写点什么,摸着键盘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却有太多的面孔、太多的细节闪现在眼前,久久不愿散去,我知道只有将这些变成文字从心底跳到指端来,才够痛快。
这些年,来来往往的人群总会不经意地给平淡而忙碌的日子带来一些小惊喜。老师说我小人物写得形象,却不知正是您教会我观察,是您用那支熟悉的红笔给了我源源不断的动力。还要感谢生活中那些平凡的小人物,他们身上总是会闪现出一些特质,能够给人温暖和力量,让我对生活充满期待,也使我的文字更加鲜活。师傅们说我练拳认真有潜力,殊不知如果没有各位老师不遗余力地指导和帮助,我最初的好奇心怕是只能维持三天热度,更无法体会到真正的“热爱”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我深信,所有的相遇都是某种奇妙的缘分使然。如果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一次擦肩,那他们其中,便有我不知扭了多少次脖子望过来的贵人。
图片/网络
作家简介
蔡娟,女,1983年1月出生于江苏淮安,2004年毕业于盐城工学院,毕业后定居盐城,喜欢旅行、写作,尤爱散文。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顾问:王树宾 戢觉佑 李品刚
总编辑:冬 歌
副总编:蔡泗明
执行主编:倪宝元
执行主编:吴秀明
稿件请用word附件形式发至:183074113@qq.com,并注明姓名、笔名、微信号、作者简介及照片。从即日起,给作者发放稿酬,文章刊出一周后通过微信发放,请加主编微信hyd196711。稿费全部来自赞赏,20元以上(含)的80%发给作者本人,其余留为平台维护。七天内阅读量超过一千的,另奖励20元;超过两千的奖励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