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人生感悟——管好嘴
人生感悟——管好嘴
“别把秘密告诉风,风会吹过整片森林。”
——题记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张嘴。
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强调的就是管好这张嘴。我这里从“祸从口出”的角度,谈谈管好嘴的一些经历和感悟。
小的时候,常常听到长辈这样告诫我们:“人有三寸舌,舌上有龙泉。”“身稳口稳,处处好安身。”“话要想好了再说!”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靠的是口语。一句漫不经心说出来的话,也许会深深刺痛对方。人生中因为言语不慎带来的不爽和烦恼比比皆是,我就有至今难以忘怀的两次经历。
第一次是我还在孩童时期。
有一天,在我们村里做过几次活,因此我已熟悉的泥瓦匠(大家喊他汤砖匠)从我家门前经过,我想起母亲经常教导我“小嘴要甜一点”“见人要亲热打招呼”,就亲亲热热地喊了一声:“汤砖匠来啦!”只见他黑着脸回答我:“嗯!回家跟你伯伯(我对父亲的称呼)这样说。”我立马意识到,可能是我对他称呼不恭,惹得他不高兴了。大人们称呼他为汤砖匠,我一个小孩子怎么能这么没有礼貌呢!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说得好可以让人笑,说得不好惹人跳”。我想,要想让人笑,最起码要让人感觉到对他的尊重。我记住了这次教训,之后跟别人打招呼的时候,特别注意谦恭礼敬。
第二次是我当兵到连队后不久。
那一天,连队宋站长组织我们新兵野外打靶训练,突然从草丛里窜出一只野兔子,大家围追堵截把它逮到。
节假日总爱到伙房露一手的宋站长喜不自禁,我便凑上前打趣:“要打牙祭了。”宋站长美美地“嗯”了一声。晚饭后见到宋站长,我张口便问:“兔子肉你吃了吗?”宋站长面带微笑地回答我:“兔—子—肉,你吃了吗?”我顿时悔悟表述不当(正确表述应该是:站长,您吃兔子肉了吗?),赶忙向站长道歉。对我的失礼,宋站长虽然没有一点训斥,但巧妙的反诘却深刻地教育了我。从此,我在与人交谈中便注意了几分。
切实做到慎言,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现实生活中,言语不慎、不当甚至恶劣的现象不为鲜见。
有的人,自恃聪明,目中无人,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老子天下第一”,张口滔滔不绝,全然不顾别人感受;有的人,爱打听并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横加枝叶,添油加醋,以显示自己知多识广;有的人,喜欢抬轿子、吹喇叭,言不由衷,口是心非,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有的人,阳奉阴违,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到头来落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有的人,心无城府,口无遮拦,信口雌黄,胡说八道,甚至妄议政治,“指点江山”。更为严重的是党内存在的会上不说,会后乱说,“跑风漏气”的不良现象!
凡此种种管不住嘴的表现,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警惕。
切实做到慎言,是一个人的修养与境界的体现。我觉得,“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这是管好一张嘴的最起码要求。
我曾经担任舰航党委秘书多年。处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委婉巧妙地向我打探消息的事常有发生。期间,我又参加舰航军史的编写,可谓知密多多。能否管好自己的嘴,自觉做到严守保密纪律,把不该说的“烂在肚子里”,是对我的严峻考验。我经常提醒自己,对任何暗示和试探,要咬紧牙缝不吐一个字,更不能以特殊岗位冒一丝丝弄权的风险。
我的处长资历老、能力强,工作兢兢业业;且对我关爱有加,因而我也特别敬重他。常委会曾几次研究、上报,对他的提拔使用,均因他在那个特殊年代被抽调专案组且尚未作结论,故而提拔使用一再搁浅。看着老处长有时独坐办公室时,难抑的愁苦之态,我的内心犹如打翻了五味瓶;对老处长那种既受组织派遣,又被一再冷落的处境深表同情,真想透点风给他些许劝慰。但理智抵制了情感,强烈的纪律观念使我未越“雷池”半步。
正是因为勤勉敬业和严守纪律,党组织给予我莫大的信任,培养我走上领导岗位。我也从亲身经历中,对“慎言谨行是修己第一事”的古训有了深切的体会。
图片/网络
作者简介
李品刚,皖籍海南人,军旅二十六年,转业地方后,从计生战线退休。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轨迹、抒写人生欢歌。作品多见于《冬歌文苑》《六尺巷文化》《文都墨客》等公众号。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海南省徽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冬歌文苑》名誉顾问。
长|按|二|维|码|关|注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 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何爱红 孔秋莉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