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韶乐 我不说,你能猜到这些是乐器吗?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都期待着到现场,或在电视机前观看阅兵仪式,感受国家军事的强大,一睹中国军人的风采!在接受检阅的方阵中,有一个方阵没有持枪械、开坦克,军乐队的军人们同样英姿飒爽,用手中的乐器共向祖国献礼!那么在古代清朝,每逢重大仪式、典礼时,也有一只乐队把音乐散播全场。而且很多乐器功用在当代的仪仗乐队中仍有沿用,只是形态、音色有所不同。中和韶乐中和韶乐在清代乐制中的规格最高,被儒家看成是教化、统治人的工具,因而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备至的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主要用于郊庙祭祀和朝会典礼。演奏乐器包括:鎛钟、特磬、编钟、编磬、建鼓、篪、排箫、埙、箫、笛、琴、瑟、笙、搏拊、柷、敔、麾等,全部乐器使用材料包括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即八音俱全,符合古代儒家“大乐与天地同和”的礼乐思想。乐队组成
中和韶乐指挥器—麾[huī]长174.96cm中和韶乐,属古代宫廷雅乐。除笛子外所用乐器都在公元前八世纪或更早前已出现。麾的使用是举则奏乐,降则乐止。
镈[bó]钟钟体最大的黄钟通高68cm。明代的中和韶乐没有镈钟和特磬。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江西出土古钟十一枚,因命按十二律用铜镀金仿制十二枚,每枚一架,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制成。用钟体大小调节音高,钟愈大发音愈低。演奏时以何律为宫,即摆出某律的镈钟一架。于乐队演奏前先击一声镈钟。
特磬磬体最大的黄钟,短股46.66cm,长股69.98cm。亦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与镈钟同时按十二律用碧玉制成。亦每枚一架,用大小调节音高,体愈大发音愈低。用法同镈钟,于乐曲终结时击一声。
建鼓面径73.73cm中和韶乐演奏中,每一乐句完结时击三下。
编磬短股23.33cm,长股34.99cm碧玉或灵璧石琢成,一虡[jù]十六枚,律名与编钟同。亦用厚薄调节音高,磬体愈薄发音愈低。音色清脆而短促。
埙[xūn]高7.14cm是土质烧成陶的乐器。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中已有三孔陶埙。清埙顶部有吹口,埙身前面四孔,后面两孔,用以调节音高,愈接近底部之孔发音愈低。
排箫最长管为倍夷则,长29.13m为编排多管吹奏乐器。每管一音,共十六支竹管,律名与编钟同。用管的长短调节音高。管愈长发音愈低。
敔[yǔ]长69.98cm木质,如伏虎形。奏时用竹质的籈(音:甄,半截整竹,另半截为劈开细竹条)横扫敔背上的立片,用以止乐。
柷[zhù]口方69.98cm木质。用木槌击帮板里面,用以起乐。
搏拊[fǔ]面径23.33cm古搏拊是皮袋中装糠,击之只有节奏而无共鸣。明、清时均为横长的小鼓,两头可拍打。演奏时与建鼓相应,每建鼓击一声,搏拊左右各击一声。
编钟高23.84cm金质或铜镀金。一虡(音:巨,悬挂乐器的木架)十六枚,包括十二正律与四个倍律(低音)。音色清脆、圆润而有神秘感。
方响钢板皆长23.328m丹陛大乐中的敲击乐器,群臣行朝会礼时演奏。发音器为窄长方形钢板。虜十六枚,律名与编钟同。以钢板的厚薄调节音高,板愈薄发音愈低。
龙鼓面径49.15cm铙歌鼓吹乐、卤簿乐中大量使用。每以十四面为一组。众鼓齐鸣,亦颇壮观。
琴通长101.09cm丝属乐器。琴面用桐木,底部用梓木制成。共用七根丝弦,粗细各不相同,粗弦为低音。
云锣锣面外径11.29cm丹陛大乐中的敲击乐器。每架用铜锣十面。以锣的薄厚调节音高,锣愈薄发音愈低。
瑟通长209.95cm丝属乐器。瑟亦用桐木制,体大于琴,有二十五弦,粗细相同,每弦有柱可移动,以调节音高,弦的振动段愈长发音愈低。
光绪帝《大婚图》中的中和韶乐乐队图中所见为典礼举行时的中和韶乐乐队的排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