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并六国与蒙恬守边/张志军
秦并六国与蒙恬守边
作者: 张志军
yuan yang he pan
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
秦人的先祖为颛顼帝之苗裔,舜时赐姓赢。到造父时,因为善于驾驭,深得周穆王的赏识,获封赵城(治今山西临汾洪洞县北),由此以赵为氏。到非子时(约前900年——858年),因善于饲养马匹,获周孝王赏封秦邑(今甘肃省清水县东北),复续赢氏,名为秦赢。
秦穆公(前659年——前621年)时,胸怀大志,重视人才,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并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孝公元年(前361年),向全国发布命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卫鞅听到这一消息,就来到秦国投奔秦孝公。卫鞅劝说秦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秦孝公采纳了卫鞅的建议,拜卫鞅为左庶长,开启了变法之路,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公元前335年,秦惠文王称王。惠文王六年(前332年)和十年(前328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经历了孝公、惠文王、武王三代努力,秦国蚕食三晋,席卷荆楚,已初露一统端倪。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举鼎折膑,气绝而亡,因膝下无子,出现了几个弟弟争夺王位的局面。赵武灵王趁秦国内乱,拥立在燕国做人质的公子稷为王,是为秦昭襄王。秦昭襄王的母亲就是著名的宣太后,秦惠文王之妾“芈八子”。
公元前270年,秦昭襄王见欺于赵惠文王,昭王怒,攻赵阏与(战国时韩邑,后属赵,故址在今山西和顺),赵国将军赵奢在阏与大败秦军。秦昭王只好采纳范雎“远交近攻”策略,并定为国策。
公元前260年,赵孝成王以赵括为将,秦昭王秘遣白起为帅,两军对峙46天,赵括战死,白起先后斩杀赵军45万于长平,赵国一蹶不振。旷日持久的长平之战以赵国惨败,秦国险胜而告终,秦国最强大的对手被击溃,统一天下的趋势已锐不可当。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公元前238年,秦王政经过激烈的政治斗争,平定嫪毐之乱,次年免除吕不韦相职,任用尉缭和李斯等人,积极推行统一战略。
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进攻韩国,俘虏了韩王安,于韩地建置颍川郡,韩国灭亡。此后灭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耗时10年陆续兼并了东方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贵族王侯专政的王国时期,进入了帝国时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于始皇三十二年(前214年),下令蒙恬,统帅军队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蒙恬,其祖先为齐国人。蒙恬之祖父蒙骜,从齐国来到秦国,在秦昭王手下为将,官至上卿。蒙恬之父为蒙武,也为秦裨将军,蒙恬的弟弟名叫蒙毅。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蒙恬由于出身将门做了秦国的将军,拜为内史。秦灭六国兼并天下后,命蒙恬率军守卫北部边疆,驻上郡达十余年,后又派因反对坑杀 “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事触怒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担任监军。这时,蒙恬威震匈奴,秦始皇非常尊宠蒙家兄弟,拜蒙恬的弟弟蒙毅为上卿,外出则陪皇帝同乘一辆车子,居内则侍从在皇帝的近前。蒙恬在外负责军事,蒙毅在朝出谋划策,其他的将相都不敢与他们争宠。秦始皇病死沙丘后,严密封锁消息,赵高和丞相李斯、公子胡亥暗地谋划,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他们派遣使者,捏造罪名,赐公子扶苏和蒙恬以死罪。扶苏死,蒙恬被囚于阳周(故址在今陕西榆林靖边县),蒙毅被囚于代(代郡,秦时郡治在今蔚县代王城),后均因赵高挟私蛊惑,被胡亥赐死。蒙恬守边的十多年,匈奴摄于蒙恬的威名,始终不敢南下,秦国北疆也得以安稳,这是确定无疑的。
蒙恬守边涉及到今尚义的主要史实,就是将自成体系的秦、赵、燕长城连成一体,成为抵御匈奴的重要军事设施,“万里长城”之名正式录入史册。历史上,今尚义南部一带为赵国与燕国相邻之地,赵北长城自然成为万里长城的一部分。
对于尚义境内的这一段长城,目前学界有两种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尚义县境的赵北长城,东起张北坝头,向西经尚义县甲石河乡的青杨沟、鱼儿山,南过与万全、怀安交界处,从尚义县下马圈乡南槽碾村南,即怀安县马市口附近,到内蒙古自治区兴和县的高庙子村一带。此段长城的建筑形式有土夯筑、毛石干砌、土石混筑、砖石结构及山险墙等,长约59.07公里,计有墩台116处,其中夯土墩台26个,砖石墩台70个,石堆墩台20个,有圆形、圆锥形、梯形、方柱形四种,并在附近发现了烧砖窑群遗址。但考察这一段长城,实为明代长城,也没有发现与战国时期有关的墙体或墩台遗迹。
另一种观点认为,尚义境内的赵北长城是从内蒙古兴和县衙门号村东南越过省界,由自西向东伸入尚义县下马圈乡境内。沿上白窑村西北的大黑山北坡向东延伸,断续过下白窑、常胜湾,过银子河进入今小蒜沟镇境,经过王花窑、洞上、北槽碾、乌良台、下纳岭、南营盘、新庙、小蒜沟村。在小蒜沟村南越过瑟尔基河,经小土台村南,墙体蜿蜒向东千余米。再向东进入甲石河乡,经侯达子沟、甲石河、上和梁、大柳沟,从大柳沟村东北沿鱼儿山的西坡向东北延伸,至峰顶后转向西坡,继而消失。据专家现场考察,目前发现此段长城在尚义县境内约45公里,墙体仅存约20公里,烽火台30多座,考察人员发现了断续的高约半米的夯土埂或石块条带、秦汉时期的陶片、部分石砌的墙体等。其中小土台村东1000米左右的一段保存最为完好,石砌的墙体基础尚存,清晰可见。此段长城后被汉代沿用,目前学者们将此段长城称为“战汉长城”。
笔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甲石河乡工作时,曾沿甲石河、上和梁、大柳沟村北的夯土墩台走过,只知这些墩台是古长城遗迹,具体年代不详。据村民讲,原来是有夯土墙的,后在农田基本建设平整土地时推平了,只剩一丈多高的墩台了。记得我还按照县政府办公室的通知要求,整理过一份古长城保护方面的典型材料。
目前学界发现的赵北长城主要集中于内蒙古西部和中部,对赵北长城的研究也大都集中在这一区域。根据长城的形制、位置和相关遗迹,结合内蒙古境内赵北长城的走向,基本可以推定,县内经过上白窑、乌良台、小蒜沟、小土台、大柳沟,止于鱼儿山的长城,应属于赵北长城,而且其东部端点就在尚义境内的鱼儿山。
由此可见,蒙恬率军整修“万里长城”,也无疑是沿用了这一段长城。位于尚义境内的赵北长城当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史记》《论赵北长城的东部端点》等)
作者简介:张志军,男,河北尚义人,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鸳鸯河畔》签约作者。业余时间以诗怡情,以文会友,有诗文见于各级报刊及部分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