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最新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出炉,成都掉出中国前十?
该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中国社科院-联合国人居署联合课题组首席城市经济学家倪鹏飞博士和联合国人居署战略司知识管理与创新局高级经济学家Marco Kamiya先生牵头,多位全球知名学者和优秀专家参与,历时整整一年联合研究而形成。
报告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建立了衡量全球1000多个城市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同时,选取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作为主题报告进行深入研究,旨在通过城市竞争力的评估,促进联合国2030年议程的实施。
从2015年起已先后成功出版5部报告,其中《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8-2019)》于第74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于联合国纽约总部发布,《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19-2020)》于第10届世界城市论坛(WUF10)期间于阿布扎比发布。
看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这份报告后面的机构看起来还是专业、权威的。因此,在读报告之前,我们还需要了解它的研究背景。
这份报告的主题,是“全球城市价值链 —— 穿透人类文明的时空”,并给出了四点依据。
报告还指出,决定全球城市及价值链文明的不仅仅是技术,而是:
相较于往年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年度报告有些特殊。
第一,首次尝试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视角测度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以及可持续城市和社区目标(SDG11)的实施进展;
第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以矩阵形式分解提炼SDGs和SDG11目标内核的理论框架,并以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指标为主体,构建了一个统一的、适用于城市维度监测SDGs以及SDG11进展情况的指标体系;
第三,首次对全球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进行了全样本评估。
报告指出:中国内陆城市整体处于 “ 稍有距离 ” 状态。在优质教育(SDG4)、清洁能源(SDG7)等方面相对滞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还需要很大努力。
SDG得分超过0.7的中国内陆城市包括: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杭州、南京、武汉、成都、西安、厦门、合肥、青岛、重庆等,这些城市正从 “ 比较接近 ” 状态向 “ 非常接近 ” 状态靠近。
而各大洲典型国家在实现程度及其分项目标上问题有别。
此外,1006个样本城市中,仅有1.8%的城市在SDG11方面完成度 “ 非常接近 ” 。全球城市在SDG11方面平均得分为0.69,整体进展处于 “ 还有距离 ” 。
报告包含了《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报告(2020-2021)》,报告指出:科技新贵闯进前十,多个发达的中小都市区闯入前二十。
同时,过去5年,亚洲、欧洲、北美洲的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稳步一同上升,南美、非洲、大洋洲城市的经济竞争力则相对下降。
当地要素竞争力前20强城市分别为 ——
中国城市无一上榜,有些遗憾。
报告将营商环境分为 “ 软环境 ” 与 “ 硬环境 ” 。
软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地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政务、政策、法制、市场与人文等发展 “ 软环境 ” 。而硬环境则包括交通便利度、电力充沛度、网络信息传输速度、机场设施指数、自然灾害指数、航运便利度等6个方面。
相对而言,全球城市间的各项硬件环境差异在缩小,但机场设施在各项指标中较为突出,互联网设施的状况对于营商活动的影响越发重要,全球城市在互联网设施方面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中国城市中仅上海进入 “ 营商硬环境前20强 ” 。
全球联系度,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包括航空联系度、金融企业联系度、科创企业联系度、网络热度、科研人员联系度和航运联系度,其中前三项为决定全球联系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2020年全球城市联系度指数前20的城市,也都是全球科技和金融中心 ——
报告包含了《全球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报告(2020-2021)》。报告显示,亚洲城市显著提升,2020-2021年度,亚洲城市在全球可持续竞争力前200名中的数量,对比5年前由60个城市,提升为66个城市,在6大洲中提升幅度最大。
看完整体,我们再看分项报告。
经济活力较强的城市主要以经商便利度指数较高和年轻且高素质人口指数较高的新兴城市为主,全球城市呈现出多中心化的发展格局,中国城市中仅深圳上榜。
城市发展质量是环境韧性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全球城市在环境污染度和生态多样性上得分较低,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水平和维护生态多样性是提升全球城市环境韧性竞争力的关键。
社会包容前20强城市分别是 ——
全球城市社会包容前20名城市主要集中在亚洲,有17个城市上榜,日本城市表现突出,而中国上榜的5个城市中,有4个都位于台湾地区。同时,全球社会包容最强的城市主要是一些规模相对较小城市,非全球化大城市。
所有头部城市不仅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也是全球的综合中心城市、金融中心城市。而从要素上看,科技企业是全球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因素。
从全球各项20强榜单来看,中国的291个样本城市中,只有北京、上海、香港、台北、深圳等城市有着较为突出的表现。
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前10强城市分别是 ——
从5年变化来看,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前10强城市总体经济竞争力全球排名处于降低状态,但仍然均在全球前100强以内。
中国多数样本城市的当地要素已处在较具竞争力的水平之上。深圳(2)、上海(6)、北京(11)、香港(18)、广州、台北、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均处于全球前50强。
中国城市在生活环境方面的平均得分为0.586,仅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共有15个城市跻身生活环境全球前200。其中,港澳台城市排名靠前,大陆城市中上海与广州排名领先。
报告指出:中国城市整体排名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房价较高,但一、二线城市在健体休闲设施指数、文化设施指数及历史文化指数方面表现较好,所以依然处在前列位置。
中国头部城市营商软环境较具竞争力,但整体分化较大,共有42个城市跻身全球城市营商软环境前200强,11城跻身全球前50。
整体来看,城市之间分化程度较大。
虽然中国的营商硬环境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依然存在很大的质量提升的空间。共有19个城市位列全球前200名。
整体看来,中国城市的营商硬环境平均得分仅为0.43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0.504,在全球前500的城市中,中国仅占18.2%,而欧盟占据73.2%,依然存在较大质量提升的空间。
中国城市全球联系竞争力的均值为0.440,高于全球均值0.344。共47个城市进入全球联系竞争力前200强。
中国头部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呈上升发展趋势。
但中国城市内部差距较大 —— 291个样本中,5个城市跻身全球前50,9个城市跻身全球前100,同时157个城市位于全球500名以后,占比约54%。
中国城市总体经济活力呈金字塔型分布,年轻且高素质的人口成为造成城市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共有15个城市跻身经济活力全球前100,排名前200的有44个,排名前500的有181个。
从中国200强城市分项指标看,各城市的经济增长水平最为接近,但年轻且高素质的人口差距最为明显。在空间布局上,深圳经济领衔发展,前200强城市呈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
中国少数城市已经跻身全球环境韧性竞争力前列,进入全球环境韧性竞争力排名前200强的有:香港、深圳、澳门、台北、东莞、中山和新竹7个城市。高环境韧性竞争力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部自然环境良好、经济发达的地区,特别是东莞、中山和新竹等中等规模城市强势逆袭。
中国城市社会包容均值为0.669,高于全球均值0.622,存在一定的优势。但开放度均值为0.241,低于全球均值0.308,开放水平低、分化显著影响中国城市社会包容提升,深化对外开放是中国城市提高社会包容的关键。
中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的平均水平(0.269)低于全球平均(0.316),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分项指标来看,科技企业、高等教育和文化设施指数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科技创新分项指标均值和变动幅度差异较为显著。
///
无论从全球城市排名还是国内城市排名来看,排在前列的中国城市依然是北上广深与香港、台湾等一线省市。而全球综合排名第107的成都只在当地要素、全球联系竞争力、经济活力三个方面表现相对突出,但排名在中国城市中相对靠后,甚至与同为 “ 中国新一线城市 ” 的南京、杭州、苏州、武汉等城市都有一定差距。
即使是在最引以为傲的 “ 生活环境 ” 方面,成都也未能有较好的表现。但我们也相信,在建设 “ 公园城市 ” 这条路上走在前列,并且大力打造 “ 三城三都 ” 的成都,在未来能够创造更好的成绩。
另一方面,成都仍在巩固自己的优势,比如系统提出发展新经济,大力引进科技企业,大力发展新经济、新金融产业。此外, “ 双机场城市 ” 的成型,无疑也将提升成都的全球联系竞争力。
在 “ 突破自我 ” 这件事上,成都,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