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死读书者们的隔阂
微信公众号的一个优点是,自己写的东西可以随时得到反馈。昨天发的文章,今天就有反对声音,还是我比较认可的一个网友,因为他平时的观点很有见地,也能感觉到他知识的渊博。这样的人真的是遇见得多了,他们在解读前人经典的时候很有见地,我是很认同的,可我的作品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明明是在与他们一样认识经典之后所做出来的我所认为的合理推理,可他们却接受不了,于是我开始怀疑他们的思考能力,或者他们只有思考能力而没有创新能力,正因为如此,这世上才有死读书一说。之所以这样说其实不仅是为自己辩护,因为我也一直诚心恳请别人对我的作品进行批评,也真有人很认真地批评我,只是他们的批评普遍针对性不强,他们越过我的具体文章,只在一个更抽象的层面对我与他们在思想流派上的差异进行宏观的指责,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的架势常有。更有甚者,连我直接表达的求同存异之建议也不予采纳,甚至还要言辞激烈地鄙视之,这就更让我明白了,原来他们只是某种思想成见的继承者,他们没有兴趣对思想进行前沿探索。这样的人,我认为,他们既浪费了思想的资源,也浪费自己进步的机会,虽然这不耽误他们会有较高的做人觉悟,但终究避免不了死读书的不思进取与固步自封,或许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哲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也正是这样的人过于自负的骄傲,才会导致他们习惯性地打压一切异己流派思想,更何况我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之辈,于是学术傲慢就这样产生了。或许是因为这样人太多,所以,人类思想进步缓慢才显得如此自然。原来,创新思想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尽管他们有这个行为能力,可是他们却不能轻易产生创新意识指导下的实际行动,这也正是哲学知行合一难的最正常表现。不然,人类哲学也不至于发展如此缓慢,哲学的推广与普及也不至于这么地难。我们的人,我们的哲学原来就是这样悲哀的!这样的他们,原来对前人的思想仅能做到局部了解,因为这能让他们表现得像一个智者,于是,只要能满足他们侃侃而谈,他们就知足了。可在不掌握人类哲学整体框架的情况下,我们是不可能有创新的。这一点,在自然科学上也是如此,只有满足了系统认知的前提,我们才能结合需求对旧的理论体系进行适度创新,是“继往”基础上的“开来”。而死读书的人因为缺乏对整体知识进行抽象概括的意识(其实人人都有这个能力),所以导致他们只能时刻满足于对先贤的仰慕与崇拜当中,就像追星族的普遍存在一样,却没有几个人真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打造成被别人追逐的明星。所谓的愚人原来就是这样浪费了老天赐予他的能力,是他们自己的不自信封堵了自己进步的可能出口。所以,他们的知识可以表面上很渊博,但实际上,却不是真正成熟的学者与学人。因为有些人仅靠一纸文凭和几篇论文就可以被尊称为学者,可实际上却没对学术带来任何进步,他所做的只不过是把(专业范围内)人人都懂的知识换个组合而已,然后就可以继续把这种已知的东西向那些尚未知晓的人售卖,这样的市场很庞大,所以,现实也大量需要这样的学者。这样的学者在各大学机构很多,原来他们不过是像幼儿园老师一样的人,只是个知识传递者,相对于前沿哲学工作者,他们只是些混日子的人。而整合自己的知识系统需要惮精竭虑的苦行,或许他们忍受不了这样的孤苦,或许压根就没有人提示他们搞学术必须要进入这样的状态。原来人们真的更多是在肤浅地活,包括这些貌似在搞学术的人啊!说了这么多,目的还是为了能够建立一个人人都会交流,彼此更善于求同存异的世界,只是本人水平有限,有了好的想法也表达不清楚,这一点我是自知的,至少我在努力改进,依然希望得到更多的批评与指正。所以我还是想对人的社会属性唠叨几句,社会属性应该不只是人类独有的,蚂蚁和蜜蜂等皆有,而我们人类只不过比人家多了对这种属性的理性认知而已。但正是这种认知让我们又丧失了社会属性的天然和谐,这让人类产生了内生性混乱,而哲学家们苦心孤诣地研究哲学,不过就是让人类重拾最初的社会属性和谐的默契。只是再生的默契需要克服自我意识觉醒的自私心,等大家都自觉地不再自私了,我们的社会属性才又重回完美,这种完美是大我意识下的,是自觉的人人为我和我为人人的,是严格区别于蚂蚁、蜜蜂的下意识的,这才是哲学发展的全部关键和难点之所在。道家的无为无不为也就是这个道理。无为是指无私欲的为。但道家教导人们达此境的法门却不够通俗易懂。佛家做得更精细些,但仍需要漫长的清心寡欲,非有宏愿者所不能坚持下来,但他们的共同点无非是让人们抛弃一切不当欲望,只保留最正确的欲望而已,而什么欲望正确、什么欲望不正确是不容易区分的,所以佛家化繁为简地通过空掉一切欲望之后,自然就只剩下不可能抛弃的欲望——正确欲望——的方式,来达到顿悟的完美修身之境,只不知他们为什么不会像我这样说得更加通俗易懂?!个人认为,相比于宗教的消极修行法门,反而是辩证法来得更快速、更便捷许多,尤其是对照共产主义理论,那就更容易提前顿悟了,因为这是在严格遵从逻辑的前提批判下的一丝不苟的知行合一式精进,是眼见的“日日新,又日新,苟日新”。我这样的经验之谈不知是否具有推广价值,但这样的认知就是在我有意整合自己思想过程中发现的,我觉得对任何初学哲学者具有指导价值,可以帮助他们克服许多主观、盲从的迷信心理,会少走许多弯路。如果能得到更多人认可与推广,善何其大焉?!在所有与我辩论的人当中,我发现一共性,就是他们其实都是认可我的,只不过这种认可是在潜意识里进行的,所以,他们能反复与我辩论,其实是他们只认可我一半造成的自我纠结与矛盾,所以,他们只与我展开宏观上的辩论,而不在细节上与我做任何纠缠,因为我的思想都是在环环相扣的严密的前提批判的逻辑中进行的,而他们明显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与习惯,所以他们才在辩论中经常性地用跳跃式思维保持自己不败的假像,实际不过是徒劳地维护自己那变态的自尊而已,我已经学会不再轻易鄙视他们了,因为我曾经和他们一样过,深知这种不自知的纠结与痛苦。所以他们根本上就是误入歧途或者走火入魔的可怜人,直接拯救他们是不可能了,因为他们的敏感都用于维护自己这明显变态的自尊了,在我想不出振聋发聩的办法前,只有被动等待他们撞到南墙再痛苦地回头了。因为如此博学的他们尚不自知,所以,其实他们也都是不真懂哲学的,因为哲学就是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而他们都明显陷入哲学的广博当中,结果就这样轻易地把自己搞丢了,这就是不能时刻保持初心(认识自己)的恶果。这其中应该也更有助于大家理解“知易行难”的道理,因为你不时刻用自己的视角去审视一切哲学思想,用一切哲学思想对照检查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与归属,你当然就会轻易地迷失自己于哲学的深奥与宏大。所以,知易行难是主观努力不足所造成的客观后果,这样的现实困难得不到克服,当然不能达到哲学在个人修身方面的终极追求的天人合一境界了。这世界,爱读书的人很多,但真会读书的人不多,因为没人能轻易教会我们怎么读书,因为我们的老师也常常不真会,所以,老师虽然需要绝对的被尊敬,但其实他们却是每一个读书人所最需要超越的人,就像一个读书的孩子常常会超越自己的家长一样,因为知识是最高境界是创新,而不是简单的继承,老师不过是知识的简单传播者。即便是导师,也只是指导学生探索未知的铺路石而已,所以,不敢超越自己老师的学生,一定不是真正的好学生。所以,不具备创新意识的哲学爱好者也一定不是真懂哲学是什么的人。而那些高喊哲学已死的人则更是无知于哲学的可怜人!由于水平有限,我只能是想到哪便写到哪儿,不排除我还是没能说明白自己想说的,也不排除依然有人看不明白我写的是什么,但我还是要写。关于哲学的系统性,我是最初有感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他好像说的是“通过系统的反思建立起反思的系统”,但如何建构,我还是模糊的,反而是在友人推荐阅读的钱穆先生的《晚学盲言》的第一章“个体与整体”当中获得了顿悟的,这个世界的一切个体都是构成整体的部分,没有脱离得了整体的个体存在。我们通过哲学和科学认识个体的目的是更好地认识整体,绝不是单纯地为了认识个体,任何过于突出个体存在的人都是小我意识膨胀在作孽。不得整体的大我意识,是所有不得哲学化的人的根本表现,我永远同情并可怜他们。看明白了这一章后,又看了其他两章,我就没再看那本书,不是不想看,而是觉得我的哲学体系更需要在别的书中去寻找,所以我才违背自己一本好书要精读完全的原则,先更加主动地去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架构了。读书,大概就是这样在无数个偶然中寻找到我们最需求的必然。愿有更多人因此而摆脱死读书的宿命,从而达至更加自由的人生境界。路子对了,结果的正确从来不难!愿我的絮叨能与你共鸣,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