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略总结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语言文字在认知上的泛化机理》序言
经过系列讲座的锻炼,我发现自己对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的概括能力有所提升,至少在讲座过程中迸发的诸多新灵感需要进一步显化清楚。基于经验,这是诞生一部新书稿的创作冲动,于是结合自行推广旧理论的困难,我把新书稿的写作主线设定为循序渐进厘清与诸多基础命题相关的哲学常识化普及新思路。比较于“唯心”的西方哲学语言转向在诱变“唯物”的计算机科学后的方向感缺失,相信终极自圆其说于打破一切与哲学相关的逻辑天花板的我能用自上而下的新视角一改传统自下而上视角的深奥与晦涩。旧的自下而上视角是我与其他哲人一样开展理论创新的基础视角,而我之所以能诱变哲学常识化转向,是因为有了哲学必须常识化普及于终极自圆其说的标准后,我能以此发现并逐个常识化解析旧思想体系中被误读的基础概念和命题,同时也能见缝插针地补充旧思想体系所缺失的基础概念与命题。由此可见,旧的自下而上认知视角既是我个体性身处局限文明的无奈,又是人类整体的无奈。如今通过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我自诩已经以点带面地打破了人类的一切逻辑天花板,可以由表及里地全然克服人类整体的主观认知局限,如果不能通过新的自上而下的俯视视角把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做以终极常识化概括,不能以此诱变世人在认知方面可常识化普及的终极自圆其说能力,便意味着我的理论体系创新失败,至少是不够成熟,这是我坚决不允许发生的结果——我要让任何人都能借助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颠覆一切不能终极自圆其说的旧权威,进而实现老子所谓“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理想,常识化解析这其中的道理,就是常识化诱变天下大同的全部可能性。透过老子的圣人观,我发现,只要有一个心智正常的人不能终极自圆其说地活在哲学语境,天下大同都不可能实现,因为资源的同一性决定这个与人的社会属性相关的因果一致性关联。同时我也发现,只要在人的文明体系不能终极清除与盲目求善相关的思想洁癖,人的文明就没有实现终极主体成熟的任何可能,原因就在于,在善恶命题区分的现象背后,二者在与语境相关的本质层面是同生共死的一致性关系。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的成功之处之一,就是常识化发现,语境是沟通情境与心境的唯一媒介,因此通过语言文字在认知上的泛化机理明确哲学基础命题之间的内在一致性关联,是终极常识化显化终极本体论、终极认识论和终极方法论的唯一正确切入点,同时也是进一步常识化显化三者之间所以诱变终极哲学的内在一致性关联的唯一正确切入点。两者,与哲学语境对应的是科学语境,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发现,对应于哲学语境终极成熟的,是人的主观思想自由的终极实现,对应于科学语境终极成熟的,是与物种永生相关的终极物理自由命题,比较而言,主观精神自由的终极实现显然比客观物理自由的终极实现要容易得多。经验告诉我,对于思想交流而言,书面交流的知行合一理性更严谨,高于讲座的信马由缰,因为局限文明条件下的人与人之间的自圆其说水平差异化明显,所以为了维持苟且的生存所必须的基本自信,思想的扩张性决定了都不能终极自圆其说的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冲突的普遍性,必知行合一地落实于表面理性,实则感性与理性杂合于同构的一致性的思想交流过程,通过终极本体论,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又把感性与理性之间同构的一致性称为主客观一致性。正因为任何旧哲学和旧科学都未能实现常识化普及,所以对于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这样一个即将诱变哲学与科学同步实现常识化普及的新思想体系而言,我最应该提供的,是与公众进行书面交流的文字载体,而不是音视载体,因为对于能常识化普及的思想而言,观摩音视载体的效率相对于文字载体的低,不利于受众一以贯之地尽快消化吸收,因为学习的本质是自学。加之学哲学就是学哲学史,是一个哲学常识,所以哲学常识化转向如果能够成功,那么成功的标准之一就是,任何成年人都能通过自学由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主导的哲学史而迅速走向与终极自圆其说于终极自律相关的终极主体成熟,而老师则只负责教育未成年人以更少的时间实现终极自圆其说于终极自律的终极主体成熟。结合我的自圆其说心路,本书将循序渐进地展示常识化建构可终极自圆其说的终极哲学的诸多基础命题的正本清源路,因此大家要常识化地明白一点,没有终极本体论,就没有终极哲学,因为人类的一切可传承的思想都由自我意识这一原点按照借假名真的强名机制泛化而来。关键在于,这一点作为旧思想界从未意识到的三位一体的同构关系,它既是终极本体论,又是终极认识论,更是终极方法论,是确保哲学和人的文明同步知行合一地实现终极主观成熟的新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