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界首的电影院 2024-04-15 11:46:54 老界首的电影院文、柴进我喜欢看电影,是受了母亲的影响。对少年时代的我而言,电影是图书之外让我认识世界的第二个窗口,而且更直观。巨大的屏幕上,一幕幕悲欢离合、开心笑闹、战火烽烟让我如痴如醉,在欣赏如画山水和俊男美女的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故事的魅力。每次坐在电影院里,我忍不住暗想:如果有一天能在电影院里工作该有多好,那样的话,可以每天看电影且不用花一分钱了。1975年,我上小学,遇到电影院有新片上映,晚上母亲基本上都会带我去看,小孩子个子矮,不满一米二都是半价,多花不了几个钱。那时我家在信义街南头,距离最近的东风剧场仅有一条街,非常方便。到了我上中学,以及下学后,基本上都是自己跑去看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电视机还未普及,游戏机不见踪影,电影是最好的娱乐了。遇到有戏剧演出,母亲也去看,自然也少不了我这个小跟班。柳树下的那个门,1980年之前,我们租住在那儿。传统戏曲的节奏比较慢,现在大多数都没印象了。我记忆深刻的只有一出《三打白骨精》和一出《济公》,神话题材总是很吸引小孩子的。《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画了个圈让唐僧坐在里面,自己跑到西侧不见了,跟着便摆个架势穿越背景从西侧直飞到东侧,虽然那明显是一个顺着绳索拉过去的人像牌子,我依然兴奋得手舞足蹈。《济公》里面,济公施法捉拿狐狸精,头上的破僧帽一扔,上空便落下一个巨大的僧帽罩住妖怪,感觉很神奇。这两出戏都是在东风剧场看的。后来看了更多的神怪电影,这些东西也就不觉得稀奇了。那时候还是界首县,有三个电影院,东风剧场,工人文化宫,沙河影剧院。东风剧场和前面的广场(王东军摄影作品)界首是豫皖两省交界之地,百姓热爱戏剧,解放前后,道情、淮北梆子、豫剧、曲剧、话剧都盛行一时,著名的豫剧四大名旦粉丝无数。民国时期出版的《界首一览》谈及界首流行戏曲时,盛赞“马金凤唱得好(嗓音绝佳),徐艳琴舞得好(武功扎实),阎立品长得好(扮相俊美),毛兰花哭得好(擅演悲剧)”。建国前,界首一共十八个大舞台,解放后,随着戏剧人才的流失和城市的拓展,这些舞台均逐渐拆除。1956年,界首第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演出场所——颍滨戏院(牌匾系郝心恒先生题写,可惜没有找到照片)投资兴建,1958年交付使用。顾名思义,当时是作为舞台剧场而建设的。1966年文革开始,正式易名为“东风剧场”至今。1979年,根据群众对电影文化的需求,改造成电影院,座位1008个。位于信义街路东的东风剧场,面南背北,北低南高,外形呈“山”字,中间主厅稍高,两翼略低,造型有些像缩小版的人民大会堂。高高的台阶上,四根粗大的廊柱盈门而立,很有气势,正门门额如同巨大的牌匾,“东风剧场”四个字凸立其间,是集毛主席的墨宝。大门西侧是售票窗口,东侧是一个小卖铺,后来被人租去开个租书店。剧场的前面是一个灯光篮球场,经常有篮球比赛,后来不知为何变成一个小市场,捣克朗棋的摊子和租书摊子成为广场的主力。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真正成了人们休憩的广场。记忆中,遇到热映电影,排队购票的人龙总是拉得很长。 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少林寺》上映期间更是热闹非凡。有一个晚上我写完作业,跑到东风剧场前的广场玩耍,这时,8点场次的《少林寺》还没开演,购票的人从台阶上排队排到五米开外,门口还有倒票的向路人推销手中的票。排在前面的一个人买了六张票,离开购票窗口分给台阶下等待已久的朋友,高兴地说:“运气真好,里面的票快卖完了,咱们进场吧。”他们兴高采烈地进场了,留下的话却引爆了排队的人,排在后面的人一拥而上,站在前面的人手里攥着毛票伸得老长,都是大小伙子,就看谁的力气大吧。让我目瞪口呆的是,有个年轻人在朋友的帮助下,直接从众人头上爬过去,伸手攥住售票窗口前面的铁栏杆,以近乎蝎子倒爬墙的姿势硬是把手挤了进去。等到售票员一声“票卖完了!”人群这才散去。有人开始跟票贩子讨价还价。《少林寺》电影海报,图片来自7788我是跟随母亲一道看的《少林寺》,宽银幕上,嵩山古刹的优美景色,演员的精彩打斗,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这部电影之前,很多电影里的打斗场面都是点缀,风行一时的“瓦尔特拳”在利索的中国功夫面前显得笨拙无比。从这部电影之后,武打片开始风行起来。在我的记忆中,除了少林寺,排队争购电影票的情形之后在界首出现过三次,分别是《野鹅敢死队》、《大上海一九三七》和《无敌小子》(即李连杰的《中华英雄》)。1958年,县工会在健康路东侧投资兴建了一座工人文化宫,官方的称呼是“工人俱乐部”,可容纳790人,造型相当朴实。比起东风剧场的热闹,工人文化宫有一种闹中取静的优雅感觉,宽敞的大院中少有小贩的摊子。文化宫大门的道路两旁,安置着贴有电影海报的宣传栏。高高的台阶上,四个正门的上方,悬挂着大幅电影海报和排片表。沙河影剧院(照片提供:宋海洋)1975年10月,由国家投资兴建的沙河影剧院在人民路东头开始动工兴建,至1981年正式投入使用。剧院上下两层,内设座位1640个。这是界首历史上第一座上下两层的影剧院,造型比起东风剧场不算出彩,只是看起来更高了些,二楼的玻璃窗颇有现代的气息,楼顶竖立的沙河影剧院五个大字甚为醒目。影剧院门前筑有人民广场,是当时界首开大型会议和举办活动的首选之地。沙河影剧院投入使用之后,除了放电影和演戏,县里的大型活动和聚会这里必定是首选之地。平时管理得也不错,宽敞的人民广场上,小商小贩的流动摊子不多。沙河影剧院建成后,放的第一部电影是《自豪吧,母亲》,我在影剧院的宣传橱窗里面看过这部电影的海报,很遗憾当时错过了,直到2009年我才从网上下载了一个清晰度很差的视频,也算是消除了当年的遗憾。沙河影剧院的内景,你还记得吗?(照片提供:王茂才)1980年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县下辖的乡镇均建了电影院。当然,时至今日,乡镇电影院已经全线崩溃。我所喜爱的三个电影院也面临着各自不同的命运。 这张照片的背景就是工人文化宫工人文化宫彻底消失了。1991年7月,界首市电影市场整体走向低谷,超少的上座率和效益使得经营者把它转租出去,变成了一个大型舞厅。舞厅生意没落后,公司职员把它承包下来,改造成豪华电影厅,可放映35毫米和16毫米的胶片电影。最终,在港台录像的大潮中,它也顺应大流放起了录像。当录像厅的生意也走到尽头,它就彻底消失了。我竟记不得它是什么时候消失的,新版的《界首市志》也找不到它被拆除的时间。偶然经过健康路,才发现道路两旁是新盖的沿街门面,后面成为居民住宅,再也找不到当年的一丝影踪。沙河影剧院转身无力。在港台录像的大潮中,偌大的影院居然竞争不过旁边的小录像厅,最终于2003年8月份拆除,原地改造开发成为一座大型商住楼,影剧院在新市委大院北面择地重建。建成后没有纳入全国院线,没有排片。除了在这里开开全市性的大型会议,能够看到的电影,都是一些公益单位上门推销电影票的小电影。1986版《界首县志》中的东风剧场照片 东风剧场一息尚存。1997年,界首35毫米电影停映,剧场整体承包,被改造成溜冰场。溜冰场生意不行了,又被人承包,成为界首市最大的街机游戏厅。网吧兴起后,这里又成了界首市最大的一个网吧。随着家庭宽带的普及,网吧生意日趋没落,终于有一天关门歇业后无人接盘,闲置至今。2010年,私人投资的华信电影城建成,可放3D电影,非常新潮。电影城内都是几十人的小包间,画面出色,音响一流。我和朋友一道看了《一九四二》,日寇的飞机凌顶而过的声效令人难以忘怀。但是我更怀念少年时期,上千人同场看电影的壮观场景,这么多人为同一个场景欢呼、发笑、兴奋,这种记忆今后还会有吗?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界首城,位于老城区的东风剧场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这座对于老界首有着特殊记忆的剧场会不会拆除呢?我不知道,我只是和我的朋友们一起真诚地呼吁着,希望能把它作为界首城市历史的一页,保留下来。 1993年的东风剧场前(李景武) 2018年,是它的六十大寿。 赞 (0) 相关推荐 潍坊当年那些电影院,你还记得吗 潍坊当年的电影院,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多少? 本文主要记录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潍坊市区电影院, 记录不全,欢迎提供线索. 我印象里,在泰华城对面往东的东风街路北,当时有一家电影院,大约在李家街东边,现在四 ... 旧事琐忆之老电影院 旧事琐忆之老电影院 镇江电影院往事:承载镇江人满满欢乐,镇江的影院,撑过去就是春天了! ▲ 这张1959年的<镇江日报>上,人民电影院.大华电影院.工人电影院.新华电影院等,都是我们熟悉的电影院. 大概是从腊月二十九(1月23日)开始,镇江文广旅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全市商业影 ... 那些年, 我们一起在镇江看电影…… 1981年,一位喜欢文学的19岁镇江少年谭浩俊,在新华影剧院看了电影<沙鸥>后,感触颇多.他写了一篇<沙鸥为什么这样没礼貌>的影评,请他的语文老师文丁加以润色,投寄给了当时镇江 ... “西宫”往事:还记得镇江迎江路的工人文化宫么?《哪吒闹海》还是在那看的! 在镇江, 说起"西宫"这个地名词,40岁以上的人是知道指的是镇江迎江路上的工人文化宫,这还是改革开放后,镇江建设的首家影剧院. 虽然最近<哪咤之魔童降世>特别的火,但当 ... 小上海岁月丨老界首:男耕女织的花布行业 男耕女织的花布行业 张士友 曹挺 纺纱织布是农村妇女的一项主要劳动,也是农户经济收人.界首四周广大农村的女孩从七八岁起就要学纺花(纱),到了十五六岁就要学织布,从而形成了农村妇女个个会纺花,户户都 ... 丰裕楼饭庄,老界首的我党地下联络站 丰裕楼饭庄,老界首的我党地下联络站 资料整理 柴进 肖统伟 界首市解放前的丰裕楼饭庄,创建于1861年,旧址在林森路(今人民路)路南,天棚街北首,界首镇寨墙内,系皖豫两省通商的客栈饭庄. 1926年, ... 资料丨盘点一下老界首的剧场 [老界首剧场] 戏剧演出早期没有固定的场所,常就地演唱,俗称"地摊".随着剧种的进化,角色行当的发展,演员的渐增,原有几人,十几人到几十人,便出现了临时用牛车撑架,上铺大木板的&q ... 老界首的集会、庙会 摄影:王东军 界首境内大小集市27个,即界首.光武.小黄.马集.胡集.大黄.茶棚.亮集.尹庄.扎扒集.岳刘.戴桥.陶庙.段寨.芦窑.田营.王集.陈平营.砖集.顾集.陆集.冯庙.芦村.邴集.枣林.黄沟集 ... 老界首的古家麻糊 1947年10月1日,皖西北边陲的界首获得解放,新成立的界首市民主政府在首任市长乔道三的带领下,清剿周边匪患,确保一方平安,大力发展经济,加快恢复城市活力. 翌年春上,一对年轻的回族夫妻风尘仆仆地踏进 ... 柴进丨定个小目标:写有关老界首的长篇 预 告 这些年走在界首的老街巷,我都忍不住去想,这里有过什么人,发生什么事,谁曾经在这里开过店铺,或者落魄离开-- 想来想去,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把心里所想的写下来,把我读到的融进去,嗯,就是这样, ... 安徽界首民间故事丨不见黄鹤心不死(下) 不见黄鹤心不死(下) 赵安 搜集整理 老和尚化缘到黄家庄,黄员外又请他吹笛子.那位黄鹤姑娘自小和尚走后,就盼他早日再来.这天她正在绣楼上拿着木鱼玩,听说和尚来了,便忙将木鱼往枕边一放,朝后花园走去. ... 安徽界首民间故事丨不见黄鹤心不死(上) 不见黄鹤心不死(上) 赵安 搜集整理 大家都知道"不见黄河心不死"这句俗语,可是,却不知道这句话传错了一个字,把"鹤"字传成"河"字了 ... 安徽界首民间故事丨鸡冠花 鸡 冠 花 于中举整理 很早以前,李家庄有兄妹二人,哥哥叫李友,妹妹叫佩兰,父母早亡,兄妹俩相依为命,苦度时光. 李友长到了二十三四岁了还没有说着媳妇,心里有点着急. 这一天,太阳晒红了东山墙,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