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往事追忆 妈妈的油炒饭 2019年第6期 (总第361期)

油炒饭 图片来源网络

妈妈的油炒饭

罗晓玲

母亲已经离世三十多年了,很多事情都记忆模糊,唯有母亲做的油炒饭还让我记忆犹新,每当我炒油炒饭而不得法时,母亲油炒饭的味道就更让我神往,让我回味无穷,从而母亲的音容笑貌就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每次做油炒饭都是通过回忆、模仿着她油炒饭的味道做,做了半辈子,都没有超过母亲的味道。那个味道啊!已经成了我思念母亲时对话的桥梁。

母亲 罗晓玲 提供

大约是五十年前,我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就已经和姐姐知道要为自己挣学费了,每逢假期,挣学费最适合童工做的就是敲石子。用榔头把大块的石头敲成均匀的小石子,工人们用来混合水泥搅拌做混凝土下基脚、制作水泥板等用。敲石子的地方路很远,坐在地上敲石子很辛苦,太阳来了太阳晒,雨来了雨淋,稍微大一些的石头我们都搬不动,只能选那些自己可以搬动的石头敲。后来我们发现邻居老太太养蚕挺好玩的,就不再去敲石子了。

邻居老太太家子女更多,老太太带着她的几个孙女养桑蚕,桑蚕吐丝结茧了,蚕茧就可以卖钱,价钱还高。不出门,在家里养蚕比做小工省力气,我跟姐姐也学着老太太养蚕。桑蚕繁殖是很快的,老太太用一张张白皮纸放到簸箕里,把洁白的蚕茧放在白皮纸上,一个星期左右蚕茧变成了蛹,然后蛹就咬破蚕茧,变成飞蛾出来噗噗噗的飞到白皮纸上产卵,密密麻麻的像芝麻一样粘在白皮纸上。老太太就把粘满蚕卵的白皮纸交给我们,还教我们孵化蚕卵。

我们把粘满蚕蛋的白皮纸放在太阳下面晒,保持好温度,一星期左右蚕宝宝就孵化出来了,密密麻麻的像芝麻一颗一颗的黑点就是小蚕。小蚕很好养,每天就在家的附近摘几片桑叶放在小蚕的盒子里面,一会儿桑叶上就爬满了小黑点,桑叶吃得只剩下筋。小蚕慢慢的长大,由黑变成灰色,再由灰色变成白色,最后由丑小鸭变成又白又胖的大姑娘。养蚕的工具由小盒子换成盆,再由盆子换成一个一个的大簸箕。所需要的桑叶也慢慢增多。我们从开始是用小语录书包采摘桑叶,后来换成大的绣有“为人民服务”的黄书包,随着蚕宝宝食量的增大,再换成小提篮、大提篮,最后是用背篼背桑叶。

采桑叶的路从家门口出发,一直走到小溪边,再由小溪边走向大山,一次比一次走得远。桑蚕长得又白又胖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养桑蚕好难好难,几乎感觉没有能力养了。

母亲看着一条条抬着头左顾右盼到处寻找桑叶吃的蚕宝宝实在饿得可怜,就央求我和姐姐去摘桑叶。本来是我们主动养的桑蚕,现在就像是她养的一样。母亲央求我们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炒一碗油炒饭诱惑我们,就一小碗饭,没有多的,吃了油炒饭就赶我们上山去摘桑叶回家喂蚕宝宝。一碗油炒饭下肚一会儿肚子就空了,但是油炒饭的味道却一直停在口里,记在心上。

蚕宝宝 图片来源网络

每当母亲炒油炒饭时,我总是垫着脚,伸着脖子在一旁看,凑着鼻子过去嗅。只见母亲拿出几瓣蒜,在砧板上拍烂,连蒜壳一起放在锅里炒香,再放一点点油把锅抹一下,然后倒入冷饭煸炒,热透。一道道工序我都看得清清楚楚。炒出来的饭,一个盛一碗给我们,那蒜香味儿直扑鼻,我慢慢地吃着,真想把那碗饭一颗一颗的数着吃,可母亲总是紧催我们快点吃,吃了好上山早些把桑叶摘回家,不然蚕宝宝要饿死了。我们不情愿的吃完饭,背着背篼出门后妈妈才舒展一口气。这次摘回家的桑叶吃完之后,母亲又如法炮制,炒一碗油炒饭换我们去摘桑叶,对我们说:“待到蚕子吐丝结了茧,就可以卖钱,你们下学期的学费就有了。”

待采的桑叶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就这样享受着妈妈的油炒饭,摘着桑叶,把蚕子一直喂养到吐丝,结茧,然后,再换成钱交学费。

摘桑叶虽又累又苦,但是有妈妈油炒饭的那蒜香味儿伴着,陪着我们读书、养蚕成长的全过程,现在回想来起来是多么的美妙。

写于2018年10月1日晚

· 作者简介

罗晓玲:女,1957年生于贵州省开阳县,大专文化,安顺市烟草公司退休职工。下过乡,当过工人,从事过企业行政管理及财务管理工作。作者自幼爱好文学,发表过散文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