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2017年第113期(总217期) 往事追忆 记忆两篇
旧时安顺的市井街巷总是长盛不衰的话题,那“半截还在云里头”的钟鼓楼,那“市集甚盛”的旱码头景像,都让人怀想。小编近日觅得一组民国时期报刊上描述有关安顺风物的文章,特选编部份,以飨读者。
编者按
安顺的石街
——黑子
……据说只有柏林才有这样的市街,完全是大白方石所砌成,还有殷周时代的红岩碑和神态活跃的石龙以及四五丈高的石柱……
当我们——农村工作团——离开平坝,走约二十五里许的时候,看见公路前面一片白色,走近看时才知道是石板筑成的房屋,墙壁、屋顶,甚至柜台都是石头的,整个石板房镇(亦名天龙镇,为平坝、安顺交界处)都是石筑的房屋,这种房屋,既牢实而又美观,整齐洁净,年久而不陈旧污秽,并且不怕风吹雨打,不怕落冰雹,夏天住着非常凉快舒适,冬天烧一点火就能保暖耐寒,住着这样的房子,实在是非常幸福的。
安顺城边村寨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尤其是天龙小学的那所洋式石屋更是特出,高大而整齐,突出在若干较矮的石屋上面,颇有些西欧乡村的风光,这小学的屋子前面是一排走廊,后面开遍了窗,爽朗透明,实在空敞,门前还有一口清泉,衬着两旁枫叶满树的树木真是美丽极了,把这里命名为石板房镇真是名符其实,非常恰当。
再向西往安顺那头走,一路上都有石屋的村寨,也都非常整齐漂亮,进安顺东门后,一条宽敞而整洁的石街,蜿蜒漫长的伸展着。大约里许才到安顺的大十字街,到了这一段路,宽大的石街更是整齐可爱了,完全是大白方的厚台石所砌成。在大十字的中心,筑有一幢楼台叫钟鼓楼的,也是纯用方整的大白石所建筑。底下有东南西北四个门,一若城门洞,东南西北四大街也都完全是由大台石建筑的,尤以北大街更是整齐,许多房屋的封火墙,都用大石修成阁楼,伸出在每家房屋的前面。
钟鼓楼街道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听说这样石街,只有柏林才有一条大街是这样的,三年前京滇公路游览团经过这里,曾有人写过文章赞美,在我看来,这样伟大的石街在贵州的确是一个奇迹!
在这石街上,有着一种都市的风光,因此,要说安顺是一个小商埠那是很有些合适的,还有人说安顺是“小贵阳”,这话是丝毫不错,可惜它也同贵阳一样的充满了享乐安闲的气象,这在贫苦的农村中的外县,实在不能说是一个好现象。
在贵阳时就听说安顺有一块很大的红岩石碑,上面的文字是甲骨文,至今还没有人确切的考查出来是些什么字,我虽然没有考古的学识,但我对安顺的石头却发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因此,随着几个朋友到处去寻找,问了半天始终不得要领,有人说在西大街的民教馆里,又有人说在图书馆里,这一来竟使我们弄不清楚到底是碑石呢还是碑帖?后来问及一个住在安顺的朋友,才知道藏在县政府里面,那时已经是晚上八点钟了,因为次晨我们就要离开安顺,所以马上就去看,终于在县政府大礼堂的后面找着了,它已成为一堵墙壁。我们用光弱的手电照着,分不出那碑石究竟是红岩呢,还是青石白石,但却看见这碑石高约丈许,长二丈余,每一个字大如斗斛,成若干形象,似甲骨文又似象形文,有几个字似是而非的可以辨认,有一个则最可确定是古币,形似功布,每字均深约寸许,完整而无丝毫缺损,左下角有小字数行,为发现此碑石者所列,说明此碑是殷周时代伐鬼方而遗留的。我们看了半天始终弄不清楚,因此很希望对于考古研究的先生去加以研究,以免荒废。
县政府大礼堂后的红岩石碑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离开那碑石的时候,正当暮秋的一弯下弦月升起,清新而淡淡的光斜照在那碑石时,使我们有些舍不得就走,那时我们是怎样的感到大石的可爱呵!我们想去拥抱它、和它接吻,正像那些爱慕着家乡的土地的人们一样是同一的情景。
当找们离开安顺的时候,我们不禁在心里高叫着:“呵!伟大的石街和一切的大石,安顺是一个大石的王国。”
五日脱稿于岩觉
原载于1938年1月13日贵阳《中央日报》。
大箭道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安顺一瞥
——位东
当蜿蜒的滇黔公路从高耸的苗岭峰巅跌落在一块狭小的平原上的时候,首先,我们能望到的就是这座古老的城市——安顺。
这块平原虽不能与江淮平原相比拟,但在这片瘠硗的山周里,总算是一等肥沃的土地了,也就因为这个关系,古老的安顺,现在仍旧是滇黔路上一座最重要的城市。
安顺全部精华里中,在从东门到西门的一条用石板砌成的大街上(虽然安顺一共只有两条大街),就在这城市的中心两条街道交叉的地方,一座钟鼓楼像巨人一样的屹立着,鸟瞰着全城,注视着褴褛的人们,匆匆地从身边经过,它——把四支长长的手伸展出去,而各式各样的壁报、通告以及五花八门的市招将它打扮得像个新嫁娘。
钟鼓楼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去年黔南事变发生后,安顺的确繁荣了不少,最显著的就是金号从两三家,骤增到七八家,满街充斥着欧化的摩登女郎,钱!钱!钱!到处钞票在飞。的确,安顺是繁华了,但是每当望到陋巷里贫穷罪恶的情景的时候,所谓繁华,留给大多数人们的只是心的创痛罢了!
在那里,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赤身裸体龌龊不堪的小孩,在石阶上爬着,哭着,喊着!褴褛瘦弱的脸带灰垢之妇人,用面糠没精打采地饲养着猪仔,而猪仔也懒懒地摇着尾巴,不停的哼着,随地的解着小便,拉屎!晴天太阳驱走了穷人心底的霉湿,但因此也从无处不有,无所不包的垃圾堆里发出的臭气也实在令人欲呕……雨天臭气没有了,但遍地泥泞,穷人又像生活在水牢里!——这就是繁华。
而在大街上走过一趟,情形却又不同,尤其在这两天,——不下雨的夜里,为了最近安顺电灯厂开始供电了,发黄的电光虽然并不能令人满意,但总算比桐油灯高明若干倍,满街只看见人挤人,只看见钱在飞,只听见一片嗡嗡的声音,——这就是繁华!
安顺街景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安顺的交通,虽然只有条公路,但在这偏僻的山国里,总算还便利。安顺的物产,有米、有茶、有麻、有蔬菜,虽然并不很多,但还有点输出,故还算丰富。工业虽仍以手工业为主,近年来也有几间机械碾米厂、磨粉厂出现。在这样的地方,无疑的文化也比较发达。先讲大学吧,除贵州大学工学院,原在安顺之一部于不久前迁花溪外,还有军医及兽医学校大学部。尤其是军医学校,一方面因历史悠久,一方面因当抗战初起时,便从国都安全后撤未遭受损失,因此,现在设备之完善、教授之优良、校舍之宽敞,均是他校所望尘莫及。中学方面,有县立女子初级中学、省立职业学校、省立安顺中学、私立豫章中学、国立黔江中学,成绩当以黔中为优。小学则不胜列举,水准以县立实验小学(即前之黔江附小)为最高,设备则以私立三一小学为最佳。至于定期报刊,除省会《贵州日报》、《中央日报》畅行外,尚有由柳州迁此之《阵中日报》及《安顺旬刊》两种,《阵中日报》为本埠唯一日报,对文化之发展,有不少助力,销路尚佳,唯编排、内容、出报时间等均待改进,《安顺旬刊》为地方人士所筹办,一切尚差强人意。
抗战时期内迁到安顺的原陆军军医学校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
安顺图书馆藏书甚多,对地方文化之调剂作用甚大,不过地处偏僻,又时为军队所占,不时关闭,一般人民将甚感不便。省立民教馆,虽适当通衢,惟限于经费,故除民众茶园之设立外,余均不足称道。
社会事业方面,最重要的当然是医院,安顺居民在这一方面是得天独厚的,军医学校附属医院设备之优良,诚国内罕见,此外县卫生院亦担任一部分工作,不过在防疫方面,却未能切实实行,比知四年前春季麻疹大流行,死亡儿童几达三千,诚为安顺居民之浩劫。
安顺虽不是好地方,但也并不坏,不过近因人口激增,食物求过于供,均以超级姿势上涨,近日米每老斗(三十六斤)价八千元左右,猪肉每斤在八百以上,只略低于贵阳,一般民众均叫苦连天!
原载于1945年6月14日《贵州日报》
八十年代摄的黔江中学教室
图片来源《镜像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