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取经【上】

《西游记》里唐僧的真实原型玄奘,一生堪称传奇。此文以玄奘弟子记录下来的玄奘口述的经历及众弟子的回忆为基础,结合史书中的记载,力图还原历史上真实的玄奘。

他刚刚出生时,母亲曾做了一个梦,梦中他身穿白衣,向西而去……母亲问:你是我的儿子,你要去哪儿?儿子回答:我要去求法啊!

13岁即可以升座说法

玄奘,生于公元600年,出生在距洛阳30公里的陈家村(今河南偃师市)。

玄奘家世显赫,父亲陈慧,通达经术,且性情淡泊,不慕官爵。时逢隋朝政局衰微,陈慧便辞官隐居,虽屡次被举孝廉和任命,都称病不出,潜心研读典籍。

玄奘俗名陳禕,是家里第四个儿子。8岁时,父亲坐在案几旁教他读《孝经》,当讲到“曾子避席”时,小陳禕忽然整衣而起,肃立一旁。父亲问其原因,他说:“曾子听闻老师教诲,尚且离开坐席。我做儿子的听父亲训导,又怎可以坐着不动呢!”

在父亲的教导下,早慧的小陳禕,崇尚古圣先贤,他学习圣哲的举止,不看不雅正的典籍,不结交嬉闹的玩伴,更不好逛街游市。即使门外锣鼓喧哗、百戏杂陈,小陳禕也能埋首苦读,不为之心动。他的性情自是温文尔雅、恭谨朴实。

陳禕5岁时,母亲过世;10岁时,父亲撒手人寰。巨大的家庭变故,使玄奘过早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常。11岁,他就跟随兄长来到洛阳的净土寺学习佛法了。

隋朝的时候,出家人必须考试合格才给颁发证书,即度牒,才有资格作沙弥。但应试者必须年满18岁。陳禕年纪小,不在候选之列。主考大理寺卿郑善果,见站在公衙门外的小陳禕神态超群,便问他为什么要出家。小陳禕答道:“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即“我想继承如来佛法,发扬光大”。

郑善果赞许这小孩志向高远、气度非凡,得知他出身名门,就破格将他以沙弥身份录入僧籍,从此陳禕有了“玄奘”这个法号。

之后玄奘废寝忘食,潜心于佛典,到13岁时,他已经可以升座说法了,其美誉被传颂一时。

比名闻利养更重要的 是要解决佛法的究竟

玄奘20岁时,在成都受具足戒,正式取得僧尼资格,受具足戒后,玄奘要遵守多达250条戒律。

24岁时,玄奘获得“三藏”的称号,这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也是最高级别的法师了。

但玄奘修习研讨佛法经典,发现佛法义理不圆满,没有定准。他不断探访高僧求教,南北游历,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疑惑却越来越深,因为他发现人们对佛法的理解各不相同,自己也无可适从。

誉满京城的玄奘,虽然有了“佛门千里驹”的美名,但他觉得,比名闻利养更重要的,是对佛法的终极探究。

玄奘决定前往天竺,寻访原始梵本经典,探求佛法真义。他一边学习梵文,一边向朝廷上表申请“过所”,就是护照,请求准许他西行取经。

当时大唐初立,疆域尚未开拓到远方,兵荒马乱,盗匪横行,民众被禁止出国。多次上表,玄奘都没拿到过所,很多准备与他一起出行的僧人都纷纷退出了。

那时到印度求法的僧人返还者甚少,有的卒于西行之路,有的因疾卒于他乡。不论是水路或陆路,由中国到印度,都是九死一生的险途。

一天夜里,玄奘梦见一座由金、银、琉璃、水晶组成的宝山,在大海中闪闪发光。但波涛汹涌,无船筏可乘。玄奘跃入海中,一脚踏下去,竟有石莲花从海中随之涌出,抬脚观看,石莲花又随之消失。就这样,他脚踏莲花,片刻即行至山下。但宝山峻峭,难以登攀。玄奘又试着跳跃,竟有一股旋风托着自己,扶摇直达山顶,四望辽宽无边,毫无阻障……

醒来后,玄奘悟到,在神力加持下,任何艰险都可以化解,菩萨在鼓励他呢,于是更加坚定了信心,他决定即使没有过所,也要偷渡西行。

贞观三年629年,北方遭受了严重的霜害,朝廷打开城门,放灾民四处逃难。29岁的玄奘混同在扶老携幼的人流中出了城。与这些逃荒的难民不同,玄奘离开长安寻找的,并不是粮食,而是佛法。

而且,玄奘没有通行证件的偷渡西行,一旦查获即要被缉拿治罪,前途危险重重。

追捕的公文到了瓜州

玄奘到了凉州,就被禁止通行了,他没有通行证。凉州都督追问玄奘,玄奘回答:“我从长安来,要去西方求取佛法。”因已奉禁令要严密防守边境,于是都督逼迫玄奘返回长安。

当地有位慧威法师,非常敬佩玄奘,就秘密派了两名小僧跟随他,白天躲藏,夜晚赶路,护送玄奘到了瓜州。

没想到,凉州追捕的公文到了:“有僧人法名玄奘,欲去西蕃,所在各州县应严加搜捕。”

瓜州州吏李昌崇信佛教,对玄奘有些怀疑,便私下拿出追捕公文给玄奘,玄奘如实相告。李昌非常敬佩玄奘,当即就违命撕碎了追捕公文,他劝玄奘尽早动身西行。

西行必经过玉门关,即大唐西境的咽喉要道,然后还要经过唐军驻守的五座烽火台,再往西,要穿行八百里沙漠,才能达伊吾(哈密)。

但此时,玄奘的马死了,跟随他的两个小僧,一个去了敦煌,另一个因经不起长途跋涉,玄奘让他回去了。

玄奘又买了一匹马,却苦于前方无人带路,于是就在所住寺中的弥勒像前祈告,希望能找到一位向导,带他通过玉门关。

胡人石槃陀送他到玉门关

玄奘的诚心起了作用,很快,他就在寺中遇到了胡人石槃陀。石槃陀请求玄奘为他受戒,玄奘授他五戒。而后,石槃陀自愿当玄奘的向导,许诺要送玄奘过五烽。

第二天日暮时,藏入草丛的玄奘,看到石槃陀和一位老胡人来了,老胡人乘着一匹老瘦的赤马。

老胡人说,西行路遥途险,沙河阻隔,还可能遇到鬼魅、热风,而且很容易迷失方向。他劝玄奘再仔细思量一下,勿以身犯险。

玄奘表示,自己发愿西行,纵然死在途中,也绝无悔恨。

见玄奘志向坚定,老胡人建议玄奘骑自己的马,“我这匹马往返伊吾,已有十五次之多,脚力强健,而且认路识途。”

玄奘忽然想起来,以前他曾请术士占卜西行之事,他记得那术士说:“可以去。去时好像是乘着一匹老的赤色瘦马,漆过的鞍桥前面有铁。”胡人的马果然又红又瘦,鞍桥油漆过,前面也有铁,正好与术士所说相符。玄奘心想这必是天意了,便与老人交换了马匹,作别而去。

玄奘与石槃陀趁夜即出发了,三更就到了河边,望见了玉门关。石槃陀砍树造桥,铺草垫沙,然后他们牵马过河。

过了河,玄奘和石槃陀各自铺开褥垫休息,之间相距有五十余步。躺下不久,玄奘突然看见胡人拔刀而起,慢慢走向了自己,距自己十步远时,又转身返回。玄奘不知其意,担心他有异心,就立即起身,端坐诵经。

见玄奘起身,石槃陀随即又躺下了。天快亮的时候,玄奘唤醒了石槃陀。洗漱吃饭完毕,准备出发时,石槃陀说:“弟子思量,前方路途险恶,没有水源,只有五烽下有水。偷水也必须在夜晚,如果被守兵发觉,必死无疑,还是返回安全啊。”

玄奘坚决不回。石槃陀拔刀张弓,要玄奘走在前面,玄奘不肯居前。继续行了几里路,石槃陀忽然就停下来,他对玄奘说:“弟子不能再往前走了。家里有老有小,拖累大,私自渡关,罪名太重,我不敢触犯王法啊!”

玄奘理解石槃陀的苦衷,就让他返回。石槃陀说:“您肯定也到不了的。如果您被捉住,牵连到我怎么办?”

玄奘发下重誓:“纵使让我的身体碎成微尘,我也不绝不会让你受牵连的。”石槃陀这才放心了。

接着,玄奘感谢并辞别了石槃陀,一个人去闯前方的烽火台了。

大漠妖鬼

放眼望去,茫茫大漠望不到头。只有脚下的一堆堆马粪和白骨,给玄奘提供了辨认前行路径的参照。

忽然间,玄奘看见一支队伍在沙漠里穿行,有百十号人,骑着驼马,身披裘褐,都举着旌旗拿着矛槊,忽行忽止,远看非常清楚,走近后就消失了。

难道是士兵追捕他来了?还是打劫的强盗?疑虑时,空中传来声音:“莫怕!莫怕!”玄奘这才稳下心,后来知道,那是妖鬼幻影。

走了八十多里,就看到了第一烽火台。因为担心被守兵发现,玄奘白天藏进沙沟,夜晚才敢行路。

夜里,他到烽台西侧的泉水边喝完水,正准备用皮囊盛水的时候,忽然就“嗖”地飞来一箭,差点儿射中他的膝盖,接着又飞来一箭。玄奘大叫道:“我是从京城来的僧人,不要射我!”随即牵马走向烽台。

幸运的是,烽火台的官员王祥,早已听闻玄奘大名。他深为玄奘求法的决心感动,对玄奘多加关照,不但馈赠水与干粮,还指明了一条路,让玄奘直接去第四座烽火台,那里镇守的烽官是王祥的本家,素有向善之心。

在王祥的指引下,玄奘当夜就到了第四烽,怕被留难,玄奘想悄悄取水过去。到了水边,还未下马,“嗖”又一箭飞至。玄奘只得再次通报身份,走向烽台,说明王祥让他从这里通过。

烽官听说后,非常高兴,留玄奘住宿,还馈赠给玄奘盛水的大皮囊和喂马的马麦。他告诉玄奘,不要去第五烽,“那里的人粗鲁轻率,恐怕会有恶念。”接着又给玄奘指明方向:从这里西行百里,有一处野马泉,到那里可以再次取水。

马自行带他到野马泉

西行前方,玄奘只有与马和自己的身影相伴。四顾茫茫,没有一丝生存迹象。长达八百多里的“沙河”莫贺延碛,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甚至没有一棵水草。

每当千奇百怪的恶鬼环绕前后,玄奘心中就默念“观世音菩萨”,仍不能驱散,玄奘就念诵《般若心经》,刚一发声,恶鬼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玄奘陷于险境而获救的法宝。

但走了一百多里后,玄奘就迷路了,野马泉在哪儿啊?

他解下皮囊喝水,一不小心,失手掉落了沉重的水囊,眼看跋涉千里的贮水全部流光,怎么办?没有水,人与马都会干涸而死啊。绝望中,玄奘向东走上了回头路,想返回第四烽重新取水。

往回走了十余里,玄奘忽然醒悟 :“我曾许下誓言,宁可西行而死,绝不东归而生。如今怎能返回呢?”于是他猛然拉回马头,掉转方向,口念观音,朝西北继续催马前行。

白天飞沙如雨,晚上,地上闪烁着点点磷火,死一般的寂静。在满天的繁星下,玄奘一边前进,一边默念观音。

滴水未沾喉,已经行进了四天五夜,玄奘口干腹焦,最后,体力渐渐耗尽,他卧倒在沙中,马也站立不起来了。

奄奄一息中,玄奘念念不辍,他向观音请求加持:我玄奘此行,不为财富与名誉,只为求取正法!唯愿菩萨慈悲,救脱苦难……

到了第五天的夜半,忽有凉风吹来,如寒水沐身,玄奘眼睛明亮起来,马也站立起来了。体力略有恢复,玄奘就睡了一觉。梦中,一位数丈高的金甲神人站在他面前,执戟对他喝道:“为何不快赶路?还在睡觉!”玄奘惊醒,随即上马出发。

走了约十里,马忽然自行上了岔路,怎么都拉不回,马失控了,开始狂奔。

行数里,马才自行停下,玄奘发现自己被带到了一片青草地,不远还有一处水塘!池水澄清如镜。真是菩萨慈悲,在不可能有水的地方,变现出水和水草,玄奘和马因此得以保命。

与高昌国王结拜为兄弟

两天后,玄奘到达伊吾。伊吾寺里一位老僧,衣服带子都来不及系,光着脚就跑出来迎接玄奘了,抱住玄奘,他哀号哽咽不止,“想不到今日再见故乡人!”

高昌国王麹文泰听说后,当天就派遣使者,命令伊吾王送玄奘前来,并派重臣在途中设站迎候。高昌国位于火焰山下,即今天的吐鲁番,并不在玄奘西行之路上,但玄奘盛情难却,行走六天到了高昌境内。

高昌国王高兴得和妻儿都没睡觉,诵经敬待,半夜时分,高昌王与侍从前后持烛,亲自出宫迎接玄奘,殷勤问候。

高昌王恳求玄奘留在高昌国,庇佑高昌国国泰民安。玄奘婉言拒绝说,此行不为求供养而来,求法之志,不能半途而废。

但高昌王不放弃,定要留下玄奘供养,后又以送玄奘回国为由,逼迫玄奘顺从。每日送饭时,高昌王都亲自手捧食盘呈上。

为感化高昌王,玄奘发誓绝食,他端坐三天,不进水浆,第四天即气息渐绝。高昌王见状,深感惭愧恐惧,他向玄奘稽首致歉,听任玄奘西去求法,并在佛祖面前,与玄奘结拜为兄弟。

走之前,高昌王请玄奘升帐弘法。每一次,高昌王都亲持香炉恭迎,玄奘升座时,高昌王伏在地上,以脊背作玄奘的脚蹬,请玄奘上座。

弘法结束后,高昌王为玄奘准备了30套法服,为抵御风沙和寒冷,还专门制作了特殊的手套、面罩、靴子和鞋子,又赠黄金一百两、银钱三万、绫绢五百匹,充作玄奘往返20年的路费。还为沿途的24位国王准备了厚礼,叮嘱他们关照玄奘。

出发那天,高昌王率高僧、大臣、百姓倾城而出,送玄奘出城,高昌王抱住玄奘恸哭。

将近一半人马葬身在凌山

从此,玄奘就有了高昌王送的一队人马随行,有30匹马、25个随从、4个徒弟及一位高昌官员。他们西北行三百余里,度石碛,到了高耸入云的凌山。

凌山上,终年不化的冰雪积成凌块,路上阻隔着崩塌的冰峰,攀登极其艰险。风雪横肆,即使穿着厚重的衣服,都会冻得发抖。地面没有干燥之地,做饭都只能将锅悬吊起来,睡觉是席地卧冰而眠。

七日之后,当他们走出凌山时,随行的人中,已有十几人丧生,其中包括玄奘的两个徒弟,牛马也大半死掉了。

之后他们又爬过比凌山更难攀登的大雪山,终于在离开长安一年多后,玄奘到达了北天竺。

恒河遇险

玄奘一行坐渡船顺着恒河走,船行至一半时,从两岸的树林里边,忽然就杀过来十几只强盗船。

一看强盗冲上来,人们都吓坏了,几个人甚至跳进水里逃命。强盗们把渡船围住,迫船靠岸,搜寻财物,要求每个人都解开衣服。

玄奘是个僧人,没有钱财。但一看到玄奘,强盗们就特别高兴。他们信邪教,每年秋天都要找一个男子,杀死后,用其血肉献祭天神。形象俊美、风姿伟岸的玄奘被他们选中了。

玄奘对强盗们说,“以我污秽丑陋的身体祭祀天神,原不足吝惜。但我是求法之人,心愿未遂,如果将我杀掉,恐怕不吉利吧。”

船上众人一同请求,有人还情愿代替玄奘献祭,但强盗不允,他们就地筑坛后,就有两个强盗上来,拔刀逼迫玄奘登上祭坛,准备动刀。

玄奘面无惧色,他对强盗说:“希望给我一点时间,不要紧逼我,让我安心欢喜地圆寂。”于是闭目端坐,正念入定。

入定之后,玄奘念诵菩萨,当时即发一愿:“如果弟子此次求法不成,希望能够往生佛国,到天上听法,成就智慧后,再转生回人间,度化这些杀我的强盗。”

然后,他集中念力,排除杂念,便元神离体了。他的元神攀越须弥山,一重天一重天地往上升腾,见到了菩萨及诸多天神。

此时,玄奘的同伴放声痛哭,玄奘却纹丝不动,仿佛不知自己身在祭坛,亦不知强盗将要杀害自己。

忽然,黑风旋起,沙土扬天,大树被连根拔起,惊涛骇浪使岸边的很多船都被掀翻了。

强盗们大惊失色,以为天神震怒,连忙对祭坛上打坐入定的玄奘稽首谢罪。

玄奘毫无知觉,强盗用手触他,他才缓缓睁开双眼,他问强盗:“时间到了吗?”强盗说:“我们不敢杀害您,愿向您忏悔。”

玄奘接受了他们的忏悔,为他们讲说杀生抢劫的罪业果报,令他们放弃罪恶的行当与杀生祭祀的邪见,免受无间地狱之苦。

强盗们把刀具等全部扔进恒河,把所有这次抢劫到的财物各还原主,然后跪地叩谢,并受五戒。这时,风浪才渐渐平息,强盗们欢喜地顶礼玄奘之后,辞别而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