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雀计划》还原无辜者与犯罪者之间,不可跨越却有迹可循的鸿沟

提到“连环杀手”,你会想到什么?开膛手杰克?绿河杀手?是真实案件,亦或是一些著名悬疑恐怖小说里的知名角色?

那你相信吗,大多数连环杀手是被“养成”的。数据证明,90.2% 的连环杀手,基本都有被虐待的童年。也因此,犯罪心理研究中,“连环杀手”作为独特的一类,反而有着大量有迹可循的规律和模式。

我一直觉得,“连环杀手”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其行凶手法或者罪恶重重,更在于他们内心深处,对陌生人那份毫无来由的恶意,那份滋生自童年,却与被害人毫无关系的恶意。

正是这份恶意,使得他们变成了恶魔。但偏偏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拥有着与普罗大众一样普通的面孔,甚至普通的工作、普通的爱好……在这份恶意爆发之前,没有人会发现,自己身边潜藏着恶魔,也因此毫无防备……

在社会派悬疑推理新作《黄雀计划》中,讲述无辜者与犯罪者之间,不可跨越却有迹可循的鸿沟。《黄雀计划》是一本传统刑侦技术与犯罪心理研究相结合的本土刑侦小说——人海战术、物证鉴定、法医尸检,再结合画像侧写、心理战术、精神分析……破解完美犯罪,或许需要一个高智商侦探,而看透普通人毫无来由的恶意,则必须依靠一套完整的刑侦流程。

同时,更是一本少有的审讯流推理。不同于常见的指出凶手就是结尾的推理小说,《黄雀计划》中,抓到嫌疑人之后才是重头戏。书中以审讯为重要破案环节,嫌疑人令人咬牙启齿又不得不服气的心理素质,让警方不得不手段频出,一张一弛、一唱一和、尔虞我诈、虚张声势、猝然发难……任何一丝表情的触动、语气的改变,都是双方可能攻破的胜负点!

《黄雀计划》作为一部本土刑侦小说,有着极强的现实代入感,这源于作者鬼庖丁的写作初心。鬼庖丁读遍欧美系、日系推理小说,对“本土推理”抱有极为朴实但强烈的执念,因此在写作《黄雀计划》时,以现实向刑侦探案为基础,注重心理元素和本土化刑侦实践,并参考大量真实案例分析以及对专业人士的访谈调查,力求情节“现实化”和“本土化”。

如果爱看刑侦悬疑推理的读者,《黄雀计划》值得你一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