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尤安设计 | 杭州前湾国际社区·杭师大萧山科技城小学——社会性语境下的国际化校园新形式
SOCIAL CAMPUS
将 社 会 性 引 入 校 园
社会化教育是儿童性格培养最关键的一项,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完善的人格,同时预示着孩子未来的人际交往和社会行为的顺畅度、受欢迎度等。
——克莱辛 Crane(德)
当我们不再以“管理”为立足
而是以【儿童】为设计的出发点
新的空间关系和组织方式得以诞生
前湾国际社区·杭师大萧山科技城小学
作为一所国际化教育学校
我们在设计之初就与业主达成一致意见
希望做出一个有别于以往的
【校园新形式】
✚
MAKE IT
POSSIBLE
建筑形体三步法
作为国际化教育新形式的实践项目
拿到杭师大实验小学的设计条件之初
存在诸多设计难点
用地/日照/交通/层数存在诸多难点
如何用设计解决难题
项目团队通过大量的努力和坚持
以不突破任何规范和用地条件的【完美】方式
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步建筑形体策略
功能混合↑
单轨组团↑
相较传统的鱼骨状布局
我们通过组合式将建筑体量集中布置在东北角
让出西南角操场用地
同时能够避让南侧建筑适建线
提高场地利用率
鉴于用地紧张,部分功能用房置于地下一层
我们巧妙利用垂直空间
在建筑体量之间设置7个大小不一的下沉庭院
为地下一层的建筑用房带来良好的通风采光
并解决了复杂流线、活动场地、场所营造等诸多问题
下沉庭院-自然书屋↑
下沉庭院-口袋剧场↑
教师办公集中设置于5层
与屋顶花园平接
不仅办公环境良好
同时方便对屋顶活动的小孩管理
屋顶花园↑
✚
EASE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不给城市添堵
接送问题
不仅是学校需要面对的难题
也是城市交通的顽疾
通过一系列设计和空间序列组织
这一切在本项目中得到解决
“街道眼”:城市街道在交通功能以外还有三大功能:安全、接触和同化孩子,潜在的“要做坏事的人”则会感到来自邻居的目光监督。一个安全的具有公共生活活力和趣味的街道,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
——简·雅各布斯 Jacobs Jane(美)
将社会性最大限度的引入校园↑
传统校园的内外空间被围墙完全隔绝
我们利用校园地下空间内外联通
在下沉庭院空间形成视线互通
立体接送流线分析↑
社会人流分析↑
放学流线分析↑
通过车库入口选址、地库分区、下沉庭院设置、
管理界面组织、与学校垂直交通连接
五个步骤的精细策划
接送车辆不仅有处可停
家长还有步行安全路径、等候区域
更可以在孩子列队走出之前完成视线的确认
大大提升效率
学校的主入口
由地面入口和下沉庭院入口组成
地面入口主要承载学生从街道入校的流线
尺度较一般学校更为亲近宜人
从地库进入学校的人流
可以通过下沉庭院入口到达学校主入口
弧形台阶不仅引导人流
也是家长等候孩子的座位
向社会开放的下沉接送庭院
通过格栅保持校园内外的视线互通
在管理上又能保证学生的安全
✚
MULTIDIMENSIONAL
EXPLORATION
多维度探索
不限制儿童探索的方式
不限制到达目标的路径
用学校本身鼓励多维度的探索
空间与行为的对应关系↑
从不同年龄孩童学习生活的特性出发
解读其行为对空间的诉求变化
从而在学校设计中充分回应
功能落位分析↑
“体验式学习”:学习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最终有效地完成。以前的语言学习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在的,而体验式学习却像生活中 其他任何一种体验一样,是内在的,是个人在形体、情绪、知识上参与的所得。
——大卫.科尔布 David Kolb(美)
不同路径不同体验↑
在交通设计中
用一条教学连廊由上至下串联起
教学楼、风雨操场、室外操场等功能
不刻意组织明确的路径
而是留给使用者更多选择
教学连廊轴测剖面图↑
教学连廊内部↑
风雨操场剖面透视图↑
教学连廊的尽头连接到
风雨操场的上层看台
风雨操场室内↑
教学楼剖面透视图↑
普通教室以南北双廊的形式
提供围绕内庭院的【交通廊】
和可以休憩交流的【阳光廊】
南北双廊↑
空中花园↑
✚
FORM FOLLOWS
THE FUNCTION
去立面设计
不谈比例、色彩和元素
让孩童活动成为立面语言
用虚实的框来展示学校的主角
东立面效果展示↑
所有立面的设计源自功能诉求和采光需要
并与走廊的放大节点对应
空中花园墙身节点↑
在保留虚实关系的前提下
立面材质可以根据成本进行调整和替换
立面材质可变↑
✚
INNOVATION
意想不到的
情致与可能
在设计过程中
我们不仅解决苛刻的技术问题
而且将学校3.0模式新理念
融入空间营造和流线组织
打破传统封闭式的学校结构
设计从执着到偏执
只为给孩子们搭建一个理想国
回敬这个时代的嘱托与厚望
建筑类型:36班小学
建筑面积:20083平方米
开发业主:仁恒置地 | 香港置地
建筑设计:UA事业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