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朝画像砖看古代牛车的兴衰(附丛文俊题跋)
我收藏的邓县出土的南朝画像砖拓片中,有御牛、和牛车两件关于牛的图案,并请丛文俊先生题跋。近来为了拿出展示,翻阅了许多古代关于牛车的资料,现归纳整理与朋友共享。
牛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畜力,用牛驾车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4,000多年以前,便已有牛车了,最初多用于载物。西汉初年,因国家经济凋敝,连年战事更令马匹缺乏,许多将相迫不得已,只得改乘牛车。后来在马匹大量繁衍以后,王侯又开始驾乘马车了。此外,因于汉代商人地位低下,政府规定他们不可乘坐马车。虽然没法乘坐豪华的马车,但一些大商人竟拥有成百上千辆的牛车车队。
三国以后追求舒适成为时尚,牛车因着行车的稳定性,地位大为提升。驾乘牛车更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风气。西晋时牛车是皇帝、王公大臣、名士贤人专用的交通工具,至东晋时更成为普通士人的主要代步工具。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原本以马匹为尚的北方地区,也普遍地驾乘牛车,牛车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宝马”。
为何秦汉隋唐统一大帝国时期牛车不盛,而其间的分裂动乱的魏晋南北朝时牛车则大行其道呢?秦汉专制帝国时人们虽已开始接受牛车作为运载工具,但出行仍以马车为贵,汉初“将相或乘牛车”的现象在经济开始恢复后便立即得到改变,而隋唐帝国也“弃牛车而不用”,唯独魏晋南北朝皇权衰微,国力衰弱的四百年牛车风气很盛,这决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应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大背景有相当密切之关系。
首先有经济上的原因。当时长期动乱,经济萧条,政府很难有充足的财力蓄养马匹。况且原来汉地的马匹多是依靠与北方西北少数族的贸易换来,但冲突不断使边境贸易也大幅度减少。民间养马又因为不安定的社会环境而急剧减少,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匹马百金”的情况。此时,作为主要耕作动力的牛自然承担了交通运输的重任。
其次,牛车的适用与南朝盛行的玄学清谈有关,只有缓慢而行的牛车,才能为谈玄的人提供一种优游,闲适,舒展的空间环境,并创造出一种谈玄时特有的心境和特有的谈话氛围,而这些,恰好是急促的马车所不能提供的。同时我们看到,玄学清谈在江南风靡之时,北方玄学却几乎绝响,南北学风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恰巧牛车也在南朝极盛,北朝的牛车使用规模远不及南朝,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玄学清谈促进了牛车的推广。
第三则是江南的多水田地形,百姓利用南方湿润多水的气候特点,大大发展了水利灌溉系统。河网密集,地势坑洼,土地破碎,不可能出现像北方大草原一样的原野,马匹的使用自然受到限制,而本来就用于水田耕作的牛则能在这种地形上应付自如。所以,江南特殊的气候和地形也是牛车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宋代开始,牛车主要只用于运载货物,乘坐牛车也成为了历史。
2014年4月29日17时20分王宝林于三惜草堂
南朝画像砖牛车图
此砖浮雕画像“牛车图”,上世纪五十年代出土于河南邓县南朝墓中,墓主人身份无考,然为显贵无异焉。此砖出土砖画甚夥,题材则有规模宏大出行图组砖及神仙传说、佛教并道教内容、孝子故事、习俗文化等,此砖乃出行图组砖之一。其绘制精良,拓工亦能传其神韵,十分珍贵,拓本罕若麟凤,可宝也。癸巳腊月,文俊。
西汉早期,海内初定,百废待举,虽显贵,用牛车,东晋南朝国力,维难尊荣亦服。牛车图中之有盖设帷,奔牛之车亦然,断非辎车可比。然其前之盖与汉之华盖异制简陋,而更趋实用矣。
此砖乃浮雕泥质并模制工艺均未臻上乘,然拓工国手傅大卣先生以传神之法凸显其形廓,辅墨法层次美妙至极,若顾长康、陆探微之画作。凡其手拓,皆钤“大卣手拓”印章,此图无印,或非其所拓,而风格辄相似,足称高明矣。又及。
南朝画像砖御牛图
此砖浮雕画像“御牛图”,上世纪五十年代出土于河南邓县南朝墓中,墓主人身份无考,然依墓葬规格,必为显贵无异焉。同出之砖甚夥,题材有场景繁缛宏大之出行图组砖,以神仙传说、佛教并道教内容、孝子故事、习俗文化之类,此砖亦出行图组砖之一。其造型生动,拓工亦精,十分珍贵,有千金难致之慨,可宝也。癸巳冬,文俊。
汉晋南朝之世,牛之用途不限于耕作、负重之辎车,权贵官宦之乘舆亦皆用之,此“御牛图”所示乃出行之备,非田间陇上之状也。匠者写其形,传其神,奄有国手之能,令人叹为观止,宜改写美术史矣。
余曾目验该墓画像砖,浮雕工艺及保存状态并于拓本忝证之后。确认目前所见之拓本乃国手傅大卣先生之绝技,凡亲为者,皆有“大卣手拓” 钤印章,无则效其法而传其艺者。余曾见粗拓数纸,面目相去甚远,是知传神妙理,不尽在物也。又及
新藏邓县南朝画像砖精拓16品
中国美术史讲到南北朝,一定会提到南朝的画像砖,代表性的作品一是南京江宁、丹阳出土的“竹林七贤图”,再就是1958年出土于河南邓县的画像砖。有的书把二者并列放在一起,作为专门的章节来讲述。可以说,这批南朝砖既是重要的文物,更是中国美术史上的名品和杰作。最近,一套16张珍贵的邓县南朝画像砖入藏三惜草堂。
邓县的南朝壁画墓是1957年兴修水利时发现的,1958年由河南省考古工作队发掘,具体地点在今河南省邓州市张村镇许庄自然村。因出土的墓砖侧面有墨书文字“家在吴郡”等语,故鉴定为南朝刘宋墓。砖呈长方形,长38、宽19、厚6厘米,砖体边框为凸线,外沿饰莲花、忍冬纹样图案。一砖一图镶砌于甬道、墓室的34种模印画像砖,填涂红、黄、绿、蓝、棕、紫、黑7彩,色泽如新。画像砖图案内容大致可分3类:一是表现车骑出行的场面。以牛车为中心,包括具装盔甲战马、执棒武士、乐队舞蹈、供献仪仗、牛车、步辇、贵妇出游、仕女出行等。二为汉代以来流行的孝子画像。有“郭巨埋儿”等孝子故事。三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有关的内容。如代表宇宙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祥瑞的凤凰、麒麟、天马、珍禽等;代表道教神仙的王子乔、浮丘公、商山四皓、跨虎仙人、天人骑龙等;反映佛教题材的供养飞仙、伎乐天人等;以及前列吹鼓的牛车出行图,后者与墓中所出55个神态各异、着装不同、手头身可转动的仪仗陶俑相配合,彰显墓主生前拥有的武装。每块模印彩色画像砖都是预先设计,精工制作,砌缝紧密;画面构图紧凑,人物造型颀身丰腰,面相圆润,姿态生动,具有南朝人物画“秀骨清象”的特征;凸出画面的线条流畅奔放,乃极富有装饰性的艺术珍品。
邓县南朝彩色画像砖墓发掘后,曾引起我国艺术界、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彩色画像砖运抵北京后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文物出版社出版了《邓县彩色画像砖墓》一书,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五卷第四节《六朝墓葬》称:“河南邓州许庄南朝画像砖墓是一个重大发现。”自1959年始,邓州彩色画像砖在国家博物馆陈列展出至今,另有部分在河南博物院陈列。2006年1月1日,收录于《中国画像砖全集》。我曾在北京荣宝斋二楼见到过该画像砖拓片;后来在丛文俊先生题跋书法展上见过“贵妇出游”、“商山四皓”、“天马图”等,我问过先生,均无副本;在后,傅大卣手拓“贵妇出游”砖拓片流出,我购得多件,请丛文俊先生题跋成多种形式。(参见拙文“四请丛师跋游春”)
邓县的这批砖系国家一级文物,拓本流出的机会很少,市面上极少能够见到,除国博的“贵妇出游”砖拓片外,还有十年前有人从河南省博物院拓出的三四种,虽拓工较劣,现在也很难买到了。这16种拓片是从国博所藏的那批砖中精选的,是二三十年前所拓,拓工很精,连砖的底子都轻轻拓出来,显示出层次感。画面人物姿态潇洒、衣带飘逸,具有东晋南朝时代特征。而动物花卉砖画,则采用高浮雕手法技艺,具有强烈的立体感。这些都是当时的无名画师、刻工、砖匠共同创制的。南朝传世名家绘画作品寥寥无几,且多非原作,属后世唐宋时期画家的摹作。因而这批南朝画像砖花纹砖图案,实是南朝正宗画像,是珍贵的实物资料。
我对这批拓片一见钟情,但原藏家要价高出我的心理价位数倍,为此我犹豫数日。后来一位朋友问我:“难道这1500年前的艺术珍品,还抵不住当今一线书法家的一平尺字儿吗?”我猛然惊醒,赶紧电话定下。感谢止堂兄从中斡旋,原藏家恩准我按揭,分三次付清款项。而拓片已在我的案头欣赏多日了。这批珍贵的拓片,我将分组请名家题跋,届时一一展示给同好。
2013年4月13日下午于三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