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缺失的三个漏洞,90%以上的人都有
主播:赛男
这本书是由公共学者戴维·迪萨尔沃所写。我们在之前的晨读中介绍过书中的部分内容,这次我们继续介绍书里关于自控力漏洞的三个来源,如果不清楚这些来源,我们就无法识别自己的行为是否在正确的轨道上。
①
『高估』
罗伯特是一位口碑很好的药理学家,还开了一家主治糖尿病的诊所。他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发现,超过90%的病人无法达成控糖目标。这个结果和他们开始治疗时的信誓旦旦明显不同。从自控的角度看,这非常失败。
在另一个实验里,研究者对烟民按照自我评估分成了“高自控力”与“低自控力”两组。接下来,研究者让被试者看部电影,期间不准抽烟。他们可以选择四种不同的诱感程度,分别是:把烟放在另一个房间里,可获得5美元;把烟放在旁边的桌子上,可获得10美元;看电影的过程中都拿着没点着的香烟,可获得15美元;看电影的过程中都含着没点着的香烟,可获得20美元。结果“高自控力” 组比 “低自控力”组失败的人数高出3倍。
上述结果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对自己的自我约束能力过分自信了。多所名校的研究团队从心理学角度弄清了,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自己很有自控力。他们把这定义为“自控偏见”。它同时也验证了一句古训: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减肥反弹、烟瘾复发、间歇性信誓旦旦……我们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过类似的问题。我们之所以会偏离既定计划,是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高估了自己的自控力。
②
『放弃』
“来吧,喝吧,有啥事明天再说,今朝有酒今朝醉。”“算了,不去了,这么难的项目,去了也不一定有收获。”“吃几串没啥事,以后我运动减回来就是了。”
一步迈出去之后,第二个和第三个错误就不远了。一旦产生了类似“管他呢”的心理效应,紧接着就是破罐子破摔的行为。这对自控力可以说是致命的,不仅会妨碍我们达成目标,还可能让我们付出不小的代价。
有实验团队招募了一百余名女性参与实验,她们中有些在节食,有些没节食,她们都被安排试吃各种饼干,不限量。在吃饼干之前,实验人员给她们分发了看起来大小不一的披萨(实际上分量一样),让他们有个心理参考。结果认为自己吃了大披萨的节食者,比没节食的人多吃了50%的饼干。而认为自己吃了小披萨的节食者,和没节食的人吃的一样多。
这个例子证明,越是得到优厚的条件或环境,越容易形成“管他呢”的心理。这种心理在中彩票人群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绝大多数中了彩票的人最终都把钱挥霍干净了,甚至有的还负债累累。
最简单的例子,有些经常叫嚣要戒烟的人,却迟迟戒不了。原因就在于,一旦他们遇到了朋友聚会、和人谈事等社交场合,看到别人抽烟,就会产生“抽一根没啥大不了”的心理。接下来就是,“管他呢,再来一根”。
③
『自洽』
在前面两部分中,我们讲解的是自控力的漏洞,可是人是需要自洽的,包括精神自洽和道德自洽。这在我们目标没有达成后,多少能够得到一些心理安慰。
埃尔顿是位慈善家, 致力于在世界各地建立儿童医院。但在工作过程中,他总会面临道德困境。因为某些投资者对讨好政府以便开拓当地市场的兴趣远比帮助儿童大得多。而当地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往往会对投资者做得不太光彩的事睁只眼闭只眼。于是,享受特权、特事特办,甚至偷税漏税等行为都被默许了。埃尔顿对此很清楚,但有时也管不过来。他当然明白,有些钱来路不明,但如果他不参与这些投资,上哪找钱给孩子们建医院呢?
基于这种想法,埃尔顿的行为体现了心理学家提出的“道德自洽效应”。换句话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通过做好事来抵消做坏事造成的负面影响。当我们做好事的时候,可以让自己获得心理平衡,并产生“道德净化”的错觉。
这种微妙的心理活动,可以说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但他就像背景音乐一样,我们很少会注意到它。因此,即便我们有些时候自控力崩塌,干了一些错事。我们总会找到一些貌似好的事情来中和这种愧疚感和负面情绪。平衡让我们感觉非常轻松。
总结一下,关于自控力的讨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因为我们不想输给自己。但在一些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心理机制,却总让我们高估自己,任性放弃,最后还要给自己找到完美的自洽理由。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潜在原因,就永远无法找到开启自控力的钥匙。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给你带去启发。
参考书目:《疯狂行为学》[美] 戴维·迪萨尔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