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之死:电影《石榴的颜色》
听到老师说出“诗电影”三字,
我已经对这部片子充满了期待。
诗,我所爱也,
电影,亦我所爱也,
两者结合,大爱也。
然后……
它真的完全满足并超越了我的期待,
才看了两三个镜头,
那种亚美尼亚民族清澈宁静
而又浓烈古老的美
立刻深深打动了我,
心底有个声音越来越大:
“要去亚美尼亚旅行一次”。
“我的内心充满了痛苦”,
这句话反复出现,
可是直到看完电影,
又听了老师介绍导演的生平
才会明白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并默默共鸣吧?
这部电影完全颠覆了孤陋寡闻的我对电影的看法--
原来电影还可以这么拍啊,
所有的情节都依靠几乎静止的画面和诗歌文字推动,
用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平静的叙事风格“--
真的是相当”平静”啊,
静物素描一般的画面,
优美,简洁,演员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任何表情,
如果不是老师在旁边解说评论,
这几乎就是一部默片或者哑剧,
从头到尾大概就是导演一个人在忙活,
心中默默感慨:
这个导演是个什么物种啊,
怎么有这么多脑洞大开的创意啊,
他真的是人类吗?
“我们在所有人的内心寻找自己。”
而我在电影中看到
导演在诗人的身世上寻找自己。
电影中诗人因不伦之恋被逐出皇宫来到修道院,
临死前亲手埋葬自己的情人,
这些情节正好暗合导演自己因为不被世人接受的爱情
而被放逐出莫斯科主流文化体系,
而我猜想导演本人
因为毕生都怀念
因他而死的情人
才设计了
诗人临死前亲手埋葬自己的情人
这个情节?
电影中用白玫瑰寓意爱情,
大概是因为导演本人一生的几段爱情
最后都是以悲剧告终的原因?
石榴的颜色寓意鲜血,
主人公最后也是被射杀流血而亡,
所以片名是诗人之死的另外一种说法?
这部电影很像那些古老的民间传说
用电影的方式重新讲述了一遍,
特别亲切,
好像回到童年,
老师说
“导演把宗教、民俗、艺术三者
放在了同一个画框”。
还是老师总结得好。
2015/6/25晚于上海
赞 (0)